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务新媒体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渠道,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网上舆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重要阵地,也是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4月,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对全市政务新媒体建设情况开展了一次调查摸底,发现宁波部分单位存在政务新媒体功能定位不清晰、信息发布不严谨、建设运维不规范、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对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亟须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宁波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认真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利用政务新媒体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公开渠道拓展,进一步提升了政府信息的传播力。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宁波共开设各类政务新媒体账号1170个。从账号平台看,微博525个、微信551个、抖音50个、今日头条26个、其他各类App18个。从账号层级看,市级政府及部门164个,区县(市)政府及部门、功能园区326个,镇乡(街道)680个。从粉丝数量看,粉丝数量超过1万的有385个。从日均发布数量看,日均发布数量2条以上的单位698个,占59.7%。从平台功能看,同时具有信息发布、政务服务功能的有1021个,占87.3%。近年来,宁波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强化发布、传播、互动、引导、办事等功能,围绕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社会热点,积极做好政策发布、解读和回应,为公众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政府信息,以及权威的移动、即时、透明服务,政府信息的传播力得到明显提升。
政务服务优化,进一步改善了询事办事的便捷性。宁波各地各部门围绕利企便民,聚合办事入口,优化用户体验,统筹推进政务新媒体、政府网站、实体政务大厅的线上线下联通、数据互联共享,简化优化操作流程,编制梳理办事指引,谋求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在推进民生事项“一证通办”方面,宁波已梳理完成省定市本级“一证通办”民生事项197个,窗口端、电脑端、移动端实现“均可‘一证通办’”目标;开通移动端网上办事事项2518个,掌上可办率达到99.09%;除省定不宜“跑零次”事项外,已有2408个事项实现“跑零次”,占比高达98.97%。通过移动端网上办事已成为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攻坚重点。随着政务新媒体建设的推进,宁波机关办事效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询事办事的便捷性明显改善。
社情民意畅通,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宁波各地各部门畅通政务新媒体互动渠道,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凝民心,走出了一条政民互动的新路子。一方面,普遍建立了社情民意收集—研判—处理—反馈机制,通过粉丝留言,认真倾听民声,分析民意,对群众诉求限时办结、及时反馈,确保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表达和解决;另一方面,在遇到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通过政务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声,引导公众依法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共创社会治理新模式。宁波各地各部门正逐步架构起“以部门职能为特色,以便民服务为主导”的智慧平台与“掌上政府”,其已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媒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和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渠道,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我要查”“我要问”“我要办”的诉求,有力提升了公众获得感。
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管理机制尚待理順。多年来,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的任务部署、指导监督、工作力量等归口在宣传、网信部门。目前,宁波市、区县(市)两级宣传、网信部门主管政务新媒体的舆情引导、管控工作,并进行考核通报,各单位政务新媒体管理人员多数是宣传口的工作人员。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本地区政务新媒体工作的主管单位”。因此,政务新媒体的主管单位需重新明确,相关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工作制度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各类账号尚待清理。在宁波,少数单位未严格落实备案制度,开设、撤销账号随意性大,不及时报备,给统一管理带来困难。个别单位存在一个平台多个账号现象。如某市级机关共开设各类政务新媒体账号21个,其中在微信平台上开设了8个账号,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日常运维,多头发布导致信息碎片化,影响了信息发布权威性。少数单位重建轻管,少数账号存在“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回复网民留言简单重复,影响政府形象。个别账号存在同质化现象。比如,某两个市级部门分别负责运营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但两个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重复、类同,单从名称看,公众难以区分发布的信息到底谁更权威,从而造成“1+1<2”的效应。
辐射效应尚待提升。宁波部分单位不重视现有政务新媒体培育和营销,账号粉丝少、点击量少、活跃度低,没有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应有的功能。比如,市级部门开设的政务微博粉丝不足200名的有12个,政务微信年发布政府信息不足80条的有18个,镇乡(街道)开设“僵尸”“睡眠”账号的现象更加突出。由于推广不力、建管脱节、责任不究,宁波部分政务新媒体成为摆设,难以真正发挥政务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
加强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的对策措施
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关于政务新媒体建设的有关要求,坚持需求引领,明确功能定位,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体制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力争到2021年底,建成以“宁波发布”政务新媒体为龙头,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一批优质精品账号,建设更加权威的信息发布和解读回应平台、更加便捷的政民互动和办事服务平台。
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务新媒体主管单位,抓紧成立政务新媒体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政务新媒体工作。建立政府办公厅、政府新闻办、市委网信办、大数据局等部门组成的协同管理机制,合力建好用好管好政务新媒体。按照“谁开设、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督促主办单位切实履行政务新媒体的规划建设、组织保障、健康发展、安全管理等职责。各行业主管单位负责本行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新媒体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进一步强化信息发布。按照“宣传部门主导、媒体项目化运行、政府部门保障信源”的思路,采取自主运维和委托第三方运维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常态化管理。严格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开实效,方便群众咨询,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网上舆论。加强政企、政民之间的双向交流,广泛征求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开展“微活动”,开辟“微栏目”,鼓励网民积极参与,提升亲和力。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真正把政务新媒体建设成为“民心工程”。
进一步严格监管考核。将政务新媒体建设纳入政务公开考核,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受众数量、信息发布量、账号活跃度、互动时效性、热点回应质量等。加强日常监管,定期组织检查,积极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对全市政务新媒体开展集中专项清理,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作者单位:宁波市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张逸龙
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宁波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认真践行网上群众路线,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利用政务新媒体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政务服务、凝聚社会共识、创新社会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公开渠道拓展,进一步提升了政府信息的传播力。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宁波共开设各类政务新媒体账号1170个。从账号平台看,微博525个、微信551个、抖音50个、今日头条26个、其他各类App18个。从账号层级看,市级政府及部门164个,区县(市)政府及部门、功能园区326个,镇乡(街道)680个。从粉丝数量看,粉丝数量超过1万的有385个。从日均发布数量看,日均发布数量2条以上的单位698个,占59.7%。从平台功能看,同时具有信息发布、政务服务功能的有1021个,占87.3%。近年来,宁波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强化发布、传播、互动、引导、办事等功能,围绕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社会热点,积极做好政策发布、解读和回应,为公众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政府信息,以及权威的移动、即时、透明服务,政府信息的传播力得到明显提升。
政务服务优化,进一步改善了询事办事的便捷性。宁波各地各部门围绕利企便民,聚合办事入口,优化用户体验,统筹推进政务新媒体、政府网站、实体政务大厅的线上线下联通、数据互联共享,简化优化操作流程,编制梳理办事指引,谋求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在推进民生事项“一证通办”方面,宁波已梳理完成省定市本级“一证通办”民生事项197个,窗口端、电脑端、移动端实现“均可‘一证通办’”目标;开通移动端网上办事事项2518个,掌上可办率达到99.09%;除省定不宜“跑零次”事项外,已有2408个事项实现“跑零次”,占比高达98.97%。通过移动端网上办事已成为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攻坚重点。随着政务新媒体建设的推进,宁波机关办事效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询事办事的便捷性明显改善。
社情民意畅通,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宁波各地各部门畅通政务新媒体互动渠道,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凝民心,走出了一条政民互动的新路子。一方面,普遍建立了社情民意收集—研判—处理—反馈机制,通过粉丝留言,认真倾听民声,分析民意,对群众诉求限时办结、及时反馈,确保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表达和解决;另一方面,在遇到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通过政务新媒体第一时间发声,引导公众依法有序参与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共创社会治理新模式。宁波各地各部门正逐步架构起“以部门职能为特色,以便民服务为主导”的智慧平台与“掌上政府”,其已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媒体、提供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和实现政民互动的新渠道,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我要查”“我要问”“我要办”的诉求,有力提升了公众获得感。
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管理机制尚待理順。多年来,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的任务部署、指导监督、工作力量等归口在宣传、网信部门。目前,宁波市、区县(市)两级宣传、网信部门主管政务新媒体的舆情引导、管控工作,并进行考核通报,各单位政务新媒体管理人员多数是宣传口的工作人员。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是本地区政务新媒体工作的主管单位”。因此,政务新媒体的主管单位需重新明确,相关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工作制度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各类账号尚待清理。在宁波,少数单位未严格落实备案制度,开设、撤销账号随意性大,不及时报备,给统一管理带来困难。个别单位存在一个平台多个账号现象。如某市级机关共开设各类政务新媒体账号21个,其中在微信平台上开设了8个账号,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日常运维,多头发布导致信息碎片化,影响了信息发布权威性。少数单位重建轻管,少数账号存在“睡眠”“雷人雷语”“不互动无服务”等现象,回复网民留言简单重复,影响政府形象。个别账号存在同质化现象。比如,某两个市级部门分别负责运营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但两个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重复、类同,单从名称看,公众难以区分发布的信息到底谁更权威,从而造成“1+1<2”的效应。
辐射效应尚待提升。宁波部分单位不重视现有政务新媒体培育和营销,账号粉丝少、点击量少、活跃度低,没有充分发挥政务新媒体应有的功能。比如,市级部门开设的政务微博粉丝不足200名的有12个,政务微信年发布政府信息不足80条的有18个,镇乡(街道)开设“僵尸”“睡眠”账号的现象更加突出。由于推广不力、建管脱节、责任不究,宁波部分政务新媒体成为摆设,难以真正发挥政务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等优势。
加强宁波政务新媒体建设的对策措施
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关于政务新媒体建设的有关要求,坚持需求引领,明确功能定位,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体制机制,规范运营管理,力争到2021年底,建成以“宁波发布”政务新媒体为龙头,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打造一批优质精品账号,建设更加权威的信息发布和解读回应平台、更加便捷的政民互动和办事服务平台。
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务新媒体主管单位,抓紧成立政务新媒体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政务新媒体工作。建立政府办公厅、政府新闻办、市委网信办、大数据局等部门组成的协同管理机制,合力建好用好管好政务新媒体。按照“谁开设、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督促主办单位切实履行政务新媒体的规划建设、组织保障、健康发展、安全管理等职责。各行业主管单位负责本行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新媒体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进一步强化信息发布。按照“宣传部门主导、媒体项目化运行、政府部门保障信源”的思路,采取自主运维和委托第三方运维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常态化管理。严格政务新媒体信息发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开实效,方便群众咨询,接受群众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网上舆论。加强政企、政民之间的双向交流,广泛征求民意、倾听民声、汇聚民智,开展“微活动”,开辟“微栏目”,鼓励网民积极参与,提升亲和力。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真正把政务新媒体建设成为“民心工程”。
进一步严格监管考核。将政务新媒体建设纳入政务公开考核,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重点考核受众数量、信息发布量、账号活跃度、互动时效性、热点回应质量等。加强日常监管,定期组织检查,积极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对全市政务新媒体开展集中专项清理,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
(作者单位:宁波市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张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