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镇平是我国重要的玉器加工和销售市场。但是伴随着镇平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中蕴藏的问题也显现出来。为了推动镇平玉雕产业的继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壮大产业规模丰富市场产品,拉长产业链条组建产业龙头,实现集约经营促进市场规范化挖掘玉文化底蕴,增加玉文化厚度。
关键词:玉雕产业;现状;对策
镇平玉雕加工业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玉雕生产起源于西汉时代,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宋、元两代玉雕生产开始渐具规模,明、清以来已成为本县的一大产业,且有出口业务。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平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支持鼓励玉雕产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激励玉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玉雕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镇平县玉雕产业发展现状
镇平县早在1995年,就被国家农业部、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等联合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业成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 全县23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有玉雕加工业,十几个乡镇的经济收入8 5%以上来自玉雕产业。可以说是 “村村都有机器响,户户都有琢玉声”。
镇平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玉器贸易基地。镇平县城建起了玉雕大世界,在石佛寺镇建成了贺庄摆件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石佛寺翠玉玛瑙精品市场、玉雕湾市场等4大玉雕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镇平把成批的玉雕产品销往美、日、德、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成交额达8亿多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应该说,镇平玉雕,三分天下有其一。
镇平有国内最多的玉雕加工人才。镇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从业人员20多万人,占全国玉雕人才的一半左右。全国的玉雕加工零售业,都可以见到镇平人的身影。其中也涌现出了像仵海洲、鲁明钧、仵英文等全国闻名的工艺大师。
镇平玉雕与文化产业初步融合,已初见成效。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通过嫁接融合,提升特色经济的内涵,是南阳玉雕产业的特点。近年来,南阳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玉文化”博物馆,召开了全国“玉文化”研讨会,注册了“拓宝”、“玉神”牌玉器商标,申报了原产地保护标记,组织了全省玉雕精品展评会等等。
二、镇平县玉雕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的偏离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带动玉雕产业的发展,镇平县政府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镇平的玉雕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随着90年代后期的亚洲经济危机,镇平县内的集体企业纷纷倒闭,员工下岗。随着镇平玉器厂的倒闭,大量的企业员工走上了家庭作坊式的玉雕加工道路。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下降,而财政支出却不断提高,为了解决财政赤字,政府开始考虑增加税收收入,县内对玉器加工业者也开始征税。这引起了很多玉雕加工业者的反感。于此同时,广州四会为了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始引入玉雕这一产业,四会当地政府出台了优惠的政策,鼓励外地人到当地办厂加工玉器。于是大量的镇平本土的加工者,纷纷向四会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不断的向外流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镇平由一个原本信息闭塞的小县城变成一个较大的玉器交易市场,在来往的客商中,大家不断交流着外界的一些信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城市由于劳动力供应不足,劳动力的价格普遍比较高,于是镇平县当地的一些手工加工业者就开始纷纷向广州等地迁移,寻求更高的工资,这使得镇平县城内的技工急劇减少,影响了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石佛寺镇虽有较大的加工销售规模,但大部分生产加工原料来自外地,虽然有个别经销商经营玉料,但在品种和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南阳境内唯一的独玉原料,也往往是限量开发,其他玉料产地上等的原料就更难批量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料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缺乏龙头企业。
石佛寺有千家万户的生产基地,但规模都比较小,缺少大型企业,不能集约生产,缺乏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企业生产无法达到一定的规模,自然也难以享受规模经济的益处。
(五)产品质量低下,没有附加值。
玉雕生产加工虽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看,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加工者的手艺大多是来自小手工作坊的师傅传授,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作品的品质较低,缺乏创新性,没有文化内涵,加上恶性竞争,粗制滥造,破坏坏了我们的诚信形象和后续市场。
三、发展镇平玉雕产业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推行优惠的政策,吸引玉雕人才回归
前期因为政府缺乏优惠政策扶持玉雕产业的发展,导致大量玉雕企业人才涌入外地市场,现今为带动玉雕产业的长远发展,政府应该从税收政策上对玉雕加工业者进行优惠,使玉雕业者能重新回归,促使镇平玉雕的规模化发展。
(二)丰富市场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镇平的加工者只注重产品的生产,不注重产品的包装,结果影响了产品的档次提升。因此我们应该与知名的设计机构联合,为镇平的玉雕产品设计统一的产品标示,为树立镇平玉雕产业的国际地位奠定条件。因为镇平本不产玉石,原料加工者只能自己小批量采购原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为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组建专门的平台,结合众多的加工者,将其需求集中化,由政府牵头提供资金扶持与原料产地谈判,达到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以此拉长产业链条。
(三)组建产业龙头,实现集约经营
镇平县玉器厂破产后,在镇平几乎找不到可以和以前的玉器厂相媲美的大型玉雕加工企业。玉雕的生产变成了一家一户作坊时的生产,这制约的玉雕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目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应该组建以生产、销售为一体大型玉雕集团,作为龙头企业,领导石佛寺玉雕产业更大份额地占领国际、国内市场,使石佛寺的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
(四)挖掘玉文化底蕴,增加玉文化厚度
以玉文化中心和玉文化博物馆为平台,一方面邀请玉雕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建玉雕学院,提高玉雕专业人才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对玉文化的研讨,针对消费需求的新情况和不同发展的习俗与审美情趣,把各种文化的精髓融入玉雕产业,研制开发新产品,以多样化、系列化和精细化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董金友.镇平玉雕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启示[J].河南科学,2008(09)
[2]刘娟.建国后河南镇平玉雕业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刘长秀.对玉雕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探讨[J].河南国土资源,2004(06)
关键词:玉雕产业;现状;对策
镇平玉雕加工业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玉雕生产起源于西汉时代,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宋、元两代玉雕生产开始渐具规模,明、清以来已成为本县的一大产业,且有出口业务。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镇平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支持鼓励玉雕产业的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激励玉雕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玉雕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镇平县玉雕产业发展现状
镇平县早在1995年,就被国家农业部、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等联合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玉雕业成为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 全县23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有玉雕加工业,十几个乡镇的经济收入8 5%以上来自玉雕产业。可以说是 “村村都有机器响,户户都有琢玉声”。
镇平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玉器贸易基地。镇平县城建起了玉雕大世界,在石佛寺镇建成了贺庄摆件市场、榆树庄玉镯市场、石佛寺翠玉玛瑙精品市场、玉雕湾市场等4大玉雕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加工销售集散地。镇平把成批的玉雕产品销往美、日、德、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成交额达8亿多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应该说,镇平玉雕,三分天下有其一。
镇平有国内最多的玉雕加工人才。镇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雕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从业人员20多万人,占全国玉雕人才的一半左右。全国的玉雕加工零售业,都可以见到镇平人的身影。其中也涌现出了像仵海洲、鲁明钧、仵英文等全国闻名的工艺大师。
镇平玉雕与文化产业初步融合,已初见成效。把特色文化注入特色产业,通过嫁接融合,提升特色经济的内涵,是南阳玉雕产业的特点。近年来,南阳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玉文化”博物馆,召开了全国“玉文化”研讨会,注册了“拓宝”、“玉神”牌玉器商标,申报了原产地保护标记,组织了全省玉雕精品展评会等等。
二、镇平县玉雕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的偏离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带动玉雕产业的发展,镇平县政府出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镇平的玉雕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随着90年代后期的亚洲经济危机,镇平县内的集体企业纷纷倒闭,员工下岗。随着镇平玉器厂的倒闭,大量的企业员工走上了家庭作坊式的玉雕加工道路。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下降,而财政支出却不断提高,为了解决财政赤字,政府开始考虑增加税收收入,县内对玉器加工业者也开始征税。这引起了很多玉雕加工业者的反感。于此同时,广州四会为了扶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始引入玉雕这一产业,四会当地政府出台了优惠的政策,鼓励外地人到当地办厂加工玉器。于是大量的镇平本土的加工者,纷纷向四会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不断的向外流失。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镇平由一个原本信息闭塞的小县城变成一个较大的玉器交易市场,在来往的客商中,大家不断交流着外界的一些信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城市由于劳动力供应不足,劳动力的价格普遍比较高,于是镇平县当地的一些手工加工业者就开始纷纷向广州等地迁移,寻求更高的工资,这使得镇平县城内的技工急劇减少,影响了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链条不够完善。
石佛寺镇虽有较大的加工销售规模,但大部分生产加工原料来自外地,虽然有个别经销商经营玉料,但在品种和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同时,南阳境内唯一的独玉原料,也往往是限量开发,其他玉料产地上等的原料就更难批量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料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缺乏龙头企业。
石佛寺有千家万户的生产基地,但规模都比较小,缺少大型企业,不能集约生产,缺乏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企业生产无法达到一定的规模,自然也难以享受规模经济的益处。
(五)产品质量低下,没有附加值。
玉雕生产加工虽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看,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加工者的手艺大多是来自小手工作坊的师傅传授,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作品的品质较低,缺乏创新性,没有文化内涵,加上恶性竞争,粗制滥造,破坏坏了我们的诚信形象和后续市场。
三、发展镇平玉雕产业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推行优惠的政策,吸引玉雕人才回归
前期因为政府缺乏优惠政策扶持玉雕产业的发展,导致大量玉雕企业人才涌入外地市场,现今为带动玉雕产业的长远发展,政府应该从税收政策上对玉雕加工业者进行优惠,使玉雕业者能重新回归,促使镇平玉雕的规模化发展。
(二)丰富市场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镇平的加工者只注重产品的生产,不注重产品的包装,结果影响了产品的档次提升。因此我们应该与知名的设计机构联合,为镇平的玉雕产品设计统一的产品标示,为树立镇平玉雕产业的国际地位奠定条件。因为镇平本不产玉石,原料加工者只能自己小批量采购原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为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组建专门的平台,结合众多的加工者,将其需求集中化,由政府牵头提供资金扶持与原料产地谈判,达到规模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以此拉长产业链条。
(三)组建产业龙头,实现集约经营
镇平县玉器厂破产后,在镇平几乎找不到可以和以前的玉器厂相媲美的大型玉雕加工企业。玉雕的生产变成了一家一户作坊时的生产,这制约的玉雕产业的发展,也造成了目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因此应该组建以生产、销售为一体大型玉雕集团,作为龙头企业,领导石佛寺玉雕产业更大份额地占领国际、国内市场,使石佛寺的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
(四)挖掘玉文化底蕴,增加玉文化厚度
以玉文化中心和玉文化博物馆为平台,一方面邀请玉雕界专家和知名人士,组建玉雕学院,提高玉雕专业人才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对玉文化的研讨,针对消费需求的新情况和不同发展的习俗与审美情趣,把各种文化的精髓融入玉雕产业,研制开发新产品,以多样化、系列化和精细化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董金友.镇平玉雕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启示[J].河南科学,2008(09)
[2]刘娟.建国后河南镇平玉雕业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刘长秀.对玉雕产业发展的认识与探讨[J].河南国土资源,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