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柴达木盆地是梭梭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梭梭灌木林在荒漠自然条件下是最稳定的灌木林之一。它对维持该区域脆弱的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流沙、固定沙丘、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以梭梭为主的大量沙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土地风蚀加剧,沙尘暴更加频繁,土地荒漠化迅速扩展,境内的河流流量普遍锐减,并均已出现断流现象,且断流期日渐增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以梭梭为主的荒漠灌丛加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梭梭林 生态环境 荒漠化
荒漠化被列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土地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因而,防治荒漠化不仅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影响全球社会稳定的最大问题。
青海省是沙漠化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地区,沙漠化面积1110.7万hm?,占柴达木盆地面积的43.45%,占全省沙漠化面积的95.53%。滥牧、滥垦、滥伐、滥樵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加剧了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据有关调查,从1959年到1994年,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土地共增加445.4万hm?,而且还在以年均12.7万hm?的速度增加,如果不及时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生物实验技术的完善,以及对全球荒漠研究进程的加快和重视,梭梭荒漠生态学的地位随着大生态理论的发展,由局部群落生态学的认识逐渐上升到较大尺度的荒漠化研究的生态学地位。同时也就肯定了梭梭作为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类型之一的社会生态学地位,并从生物多样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梭梭列为国家濒危物种的保护植物。为保护以梭梭为主的荒漠生态系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梭梭分布状况
柴达木盆地的梭梭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境内。总面积46.68万hm?。其分布情况如下:
德令哈:梭梭分布在德令哈市西南部,阿木尼克山以北,戈壁、怀头他拉、尕海乡境内。地理坐标东经95°58′~97°28′,北纬 36°56′~37°24′。青藏铁路从西部东西横穿而过。
乌兰:梭梭分布在乌兰县西南部,赛什克乡卜浪沟境内。地理坐标东经97°07′~97°52′,北纬36°29′~36°52′。
都兰:梭梭分布在都兰县以东,有两大片。其中一片位于宗加、巴隆乡境内,青藏公路两侧,地理坐标东经96°23′~97°33′,北纬36°00′~36°26′;另一片位于阿木尼克山以南,诺木洪乡境内,地理坐标东经96°17′~96°42′,北纬 36°47′~36°58′。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1.原始古老的自然性
梭梭是荒漠地区特有的植被类群,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植物。梭梭的大面积分布,形成一类独特的荒漠景观。距居民点较远的梭梭林未受到人类侵扰,自然生境完好,保持着原始状态,这些原始天然梭梭林,部分已处于成熟和过熟状态,林地上古老的树干横倒着,新生的中幼龄梭梭就在老树下哺育成长,没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持了其原始古老的自然状况。
2.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梭梭分布在广大干旱荒漠地区,其垂直分布除新疆准葛尔盆地、东天山山间盆地海拔在150~500m外,一般都分布在800~1500m,而柴达木盆地的梭梭,大多分布在海拔 2900~3260 m,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极具特殊性。
3.生态环境的典型性
梭梭属有10种之多,多集中于中亚,我国分布的梭梭有两种,一种为白梭梭,只在新疆有分布,梭梭则分布于新疆、青海的柴达木、甘肃的西部和内蒙古的西部。
梭梭地处典型的荒漠地带,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充足,蒸发量大是其显著特点,接近盆地内陆中心的诺木洪年均降水量只有44.3㎜,梭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正常生长,并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耐干旱,在降水量不足45㎜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第二,耐风蚀沙埋,其根系被风蚀裸露1米多,植株仍耸立不动,正常生长,沙压后能长出萌发枝,生长更加旺盛,茎干坚硬,极耐沙割;第三,耐酷热严寒,在气温高达40℃以上,而沙面地表温度高达60~7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并能忍受-40℃的低温。
梭梭的生态幅度较广,无论石质、砾质、粘质、沙质荒漠上均有梭梭生长,粘质荒漠上生长的梭梭一般植株高大,冠幅较大,盖度较高。
三、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因此,目前保存下来受干扰较少的生态系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为衡量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准绳,同时,也给建立合理的、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了天然实验基地。
梭梭是荒漠土地上生长的最高大的灌木树种,它生长迅速、耐干旱、耐贫瘠、耐风沙、耐盐碱,为优良的固沙树种,是沙区生态建设、治沙绿化的首选树种,有着很高的生态效益。另外,梭梭是骆驼、羊极好的饲用植物,梭梭林地是很好的放牧场;其材质坚硬、热值高,有“沙漠活煤”之称;梭梭根上寄生的肉丛蓉是名贵的中药材,人称“沙漠人参”,因此梭梭又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其保护的必要性有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对梭梭林实行保护是贯彻履行国际《荒漠化公约》,加强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党中央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实现荒漠地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柴达木盆地是梭梭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梭梭灌木林在荒漠自然条件下是最稳定的灌木林之一。它对维持该区域脆弱的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流沙、固定沙丘、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青藏公路、青新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开发工矿业,使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据记载,1962年至1980年的18年,乌兰(含德令哈)的沙区植物被破坏了30万hm2,仅德令哈旺尕秀煤矿煤油焦烧窑,每年要烧掉75万kg的梭梭。据都兰县统计,每年的生产、生活燃料,要砍挖薪柴2000万kg左右。除当地的牧民每年烧掉大量的梭梭外,也有外地人员拉运梭梭柴现象。由于以梭梭为主的大量沙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土地风蚀加剧,沙尘暴更加频繁,土地荒漠化迅速扩展,境内的河流流量普遍锐减,并均已出现断流现象,且断流期日渐增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治理荒漠,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以梭梭为主的荒漠灌丛加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柴达木沙拐枣、驼绒藜、唐古特白刺、柴达木猪毛菜等均系区内的特有种。白刺、枸杞、锁阳等地中海植物,在柴达木盆地虽属残留成分,但仍大量生长着,分布很广。梭梭、膜果麻黄、沙拐枣、优若藜等在全国其他省份很少分布,仅在内蒙古和新疆有分布。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丛蓉已划为濒危植物。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棕熊、毛腿沙鸡等已经绝迹。目前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二级动物岩羊、鹅喉羚、灰鹤等。鹅喉羚分布数量大,每平方公里达1只,常成群结对出现,当地人称为“黄羊滩”。
上述区内的沙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大多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选择而保留下来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特殊荒漠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对西部地区防风固沙、改变荒漠面貌和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引种驯化、繁育推广动植物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的需要
梭梭属于荒漠植物,梭梭林为典型的荒漠植被。荒漠植被是地球上旱生性最强的一组植物群落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生态学上通常称荒漠植物为超旱生(或强旱生)植物,以矮化的木本、半木本和肉质植物为主,形成稀疏的植物群落,一般群落之内的裸地面积常比植物覆盖面积大,所以荒漠群落总是地上部分不郁闭的植物群落。荒漠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在维持能量与物质流转的生命过程中是第一性生产者。
梭梭地处荒漠地区,各物种之间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紧密和敏感,一个物种的兴衰会直接影响到另一物种的存亡,而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动植物的发展变化。脆弱的物种种群表现在活力弱,繁衍能力差,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低,极易遭受濒危和灭绝威胁。梭梭的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在正常的情况下,适应梭梭结种年份的概率仅为0.4,而梭梭种子的寿命只有1年,在第二年春季足以使梭梭发芽的雨量的发生概率也只有0.4,因此,能使梭梭结种并发芽的概率0.16,加之梭梭的种子又是鼠类和骆驼的主要食物来源,除鼠和骆驼啃食之外,大部分种子被风吹落后被沙覆盖,而覆盖厚度超过3㎝的种子就无法发芽。因此能够发芽生长的梭梭种子概率相当小,而有幸发芽生长的幼梭梭很大一部分又将被鼠、牲畜吃掉。由此可以看出,梭梭的天然更新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因此梭梭林在被人为破坏或自然衰亡后,在强劲风力的作用下,成为沙物质的来源地,新的流动沙地又将形成,梭梭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使本来就已十分残酷的荒漠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植被易于破坏,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困难,甚至难以恢复,需要及时保护和特殊管理。
4.科研工作的需要
梭梭群落及其个体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气象因子变化记录的生物活体资料,是揭示我国西北地区过去、现在和将来荒漠化进程中,各种逆境生态因子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胁迫强度的生态学资料的信息载体。区内保存的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荒漠物种和他们赖以生存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环境,是开展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其他地学分支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的良好基地。
通过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找出荒漠生态环境下各生物物种之间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每种生物种群及群落的消长演替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梭梭生物学特性及种类动态的研究,找出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对保护区各种植被特别是梭梭的更新演替规律的研究,探索出如何利用人工措施扩大其分布面积,增加植被盖度,恢复已退化的梭梭林,从而达到改善区内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保护措施
梭梭的生态系统本来就很脆弱,如果不注意保护,再加上不合理的利用,原始的梭梭林很容易退化,一旦退化很难自然恢复。只有人为改善梭梭的生存环境条件,才能促进其天然恢复。柴达木盆地的梭梭林保护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生态系统
建立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区各级管理机构,制定保护区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好、有专业知识的管护队伍,形成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使保护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轨道。通过科学、规范的多种管理手段,遏制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势,保护和恢复梭梭赖以生存的荒漠生态系统,减少风沙危害,保护工农业生产生活设施,从而达到人类、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采取人工措施逐步扩大种群和数量
(1)合理保护,封育结合,恢复和扩大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封育保护对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的生长和更新发育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使植被状况大大改观。主要表现在:封育改善了物种定居与生长发育的环境,植使梭梭无论是株高还是冠幅都有明显的增加,且生长旺盛;封育使植被盖度有了明显的增加。例如都兰县的宗巴滩,沙生灌木的盖度仅0.4%,主要灌木梭梭每亩仅5~6株。1980年以来,县林业局对该地区实行封沙育草,到2001年植被平均盖度增至15.8%,主要灌木梭梭每亩增到220株,生物量每亩增到45.7kg。这些物种的增加与扩展,无疑对改善本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区内的部分地段梭梭分布特别稀少,单靠封育远不能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因此应进行育苗补植等人工辅助自然恢复。为使人工栽植的梭梭苗木免受流沙的侵害,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对区域内的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应首先采用沙障固沙,阻止沙丘流动,然后再栽植梭梭。
五、结语
梭梭灌木林在荒漠自然条件下是最稳定的灌木林之一。长期以来它对维持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流沙、固定沙丘、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此在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梭梭植被同时,通过人为促进,对梭梭的恢复发展十分重要。植被恢复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控制生态性灾害,使生态循环逐渐趋于良性化,防沙治沙、涵养水源功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对实现整个柴达木盆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乃喜 等.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宋朝枢 等.乌拉特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郭连生.荒漠化防治理论与实践.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梭梭林 生态环境 荒漠化
荒漠化被列为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土地荒漠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经济贫困,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因而,防治荒漠化不仅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是影响全球社会稳定的最大问题。
青海省是沙漠化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柴达木盆地是青海省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地区,沙漠化面积1110.7万hm?,占柴达木盆地面积的43.45%,占全省沙漠化面积的95.53%。滥牧、滥垦、滥伐、滥樵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加剧了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据有关调查,从1959年到1994年,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土地共增加445.4万hm?,而且还在以年均12.7万hm?的速度增加,如果不及时治理,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生物实验技术的完善,以及对全球荒漠研究进程的加快和重视,梭梭荒漠生态学的地位随着大生态理论的发展,由局部群落生态学的认识逐渐上升到较大尺度的荒漠化研究的生态学地位。同时也就肯定了梭梭作为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类型之一的社会生态学地位,并从生物多样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梭梭列为国家濒危物种的保护植物。为保护以梭梭为主的荒漠生态系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梭梭分布状况
柴达木盆地的梭梭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市、乌兰县和都兰县境内。总面积46.68万hm?。其分布情况如下:
德令哈:梭梭分布在德令哈市西南部,阿木尼克山以北,戈壁、怀头他拉、尕海乡境内。地理坐标东经95°58′~97°28′,北纬 36°56′~37°24′。青藏铁路从西部东西横穿而过。
乌兰:梭梭分布在乌兰县西南部,赛什克乡卜浪沟境内。地理坐标东经97°07′~97°52′,北纬36°29′~36°52′。
都兰:梭梭分布在都兰县以东,有两大片。其中一片位于宗加、巴隆乡境内,青藏公路两侧,地理坐标东经96°23′~97°33′,北纬36°00′~36°26′;另一片位于阿木尼克山以南,诺木洪乡境内,地理坐标东经96°17′~96°42′,北纬 36°47′~36°58′。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1.原始古老的自然性
梭梭是荒漠地区特有的植被类群,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植物。梭梭的大面积分布,形成一类独特的荒漠景观。距居民点较远的梭梭林未受到人类侵扰,自然生境完好,保持着原始状态,这些原始天然梭梭林,部分已处于成熟和过熟状态,林地上古老的树干横倒着,新生的中幼龄梭梭就在老树下哺育成长,没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持了其原始古老的自然状况。
2.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梭梭分布在广大干旱荒漠地区,其垂直分布除新疆准葛尔盆地、东天山山间盆地海拔在150~500m外,一般都分布在800~1500m,而柴达木盆地的梭梭,大多分布在海拔 2900~3260 m,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极具特殊性。
3.生态环境的典型性
梭梭属有10种之多,多集中于中亚,我国分布的梭梭有两种,一种为白梭梭,只在新疆有分布,梭梭则分布于新疆、青海的柴达木、甘肃的西部和内蒙古的西部。
梭梭地处典型的荒漠地带,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充足,蒸发量大是其显著特点,接近盆地内陆中心的诺木洪年均降水量只有44.3㎜,梭梭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正常生长,并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耐干旱,在降水量不足45㎜的条件下,生长良好;第二,耐风蚀沙埋,其根系被风蚀裸露1米多,植株仍耸立不动,正常生长,沙压后能长出萌发枝,生长更加旺盛,茎干坚硬,极耐沙割;第三,耐酷热严寒,在气温高达40℃以上,而沙面地表温度高达60~70℃的情况下仍能正常生长,并能忍受-40℃的低温。
梭梭的生态幅度较广,无论石质、砾质、粘质、沙质荒漠上均有梭梭生长,粘质荒漠上生长的梭梭一般植株高大,冠幅较大,盖度较高。
三、保护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多地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因此,目前保存下来受干扰较少的生态系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界的原始“本底”,它为衡量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后果提供了评价准绳,同时,也给建立合理的、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了天然实验基地。
梭梭是荒漠土地上生长的最高大的灌木树种,它生长迅速、耐干旱、耐贫瘠、耐风沙、耐盐碱,为优良的固沙树种,是沙区生态建设、治沙绿化的首选树种,有着很高的生态效益。另外,梭梭是骆驼、羊极好的饲用植物,梭梭林地是很好的放牧场;其材质坚硬、热值高,有“沙漠活煤”之称;梭梭根上寄生的肉丛蓉是名贵的中药材,人称“沙漠人参”,因此梭梭又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其保护的必要性有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对梭梭林实行保护是贯彻履行国际《荒漠化公约》,加强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党中央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实现荒漠地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柴达木盆地是梭梭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梭梭灌木林在荒漠自然条件下是最稳定的灌木林之一。它对维持该区域脆弱的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流沙、固定沙丘、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青藏公路、青新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建设,以及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开发工矿业,使以梭梭为主的沙生植被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据记载,1962年至1980年的18年,乌兰(含德令哈)的沙区植物被破坏了30万hm2,仅德令哈旺尕秀煤矿煤油焦烧窑,每年要烧掉75万kg的梭梭。据都兰县统计,每年的生产、生活燃料,要砍挖薪柴2000万kg左右。除当地的牧民每年烧掉大量的梭梭外,也有外地人员拉运梭梭柴现象。由于以梭梭为主的大量沙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土地风蚀加剧,沙尘暴更加频繁,土地荒漠化迅速扩展,境内的河流流量普遍锐减,并均已出现断流现象,且断流期日渐增大,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治理荒漠,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以梭梭为主的荒漠灌丛加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柴达木沙拐枣、驼绒藜、唐古特白刺、柴达木猪毛菜等均系区内的特有种。白刺、枸杞、锁阳等地中海植物,在柴达木盆地虽属残留成分,但仍大量生长着,分布很广。梭梭、膜果麻黄、沙拐枣、优若藜等在全国其他省份很少分布,仅在内蒙古和新疆有分布。寄生在梭梭根部的肉丛蓉已划为濒危植物。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棕熊、毛腿沙鸡等已经绝迹。目前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古野驴;二级动物岩羊、鹅喉羚、灰鹤等。鹅喉羚分布数量大,每平方公里达1只,常成群结对出现,当地人称为“黄羊滩”。
上述区内的沙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大多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选择而保留下来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特殊荒漠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对西部地区防风固沙、改变荒漠面貌和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引种驯化、繁育推广动植物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的需要
梭梭属于荒漠植物,梭梭林为典型的荒漠植被。荒漠植被是地球上旱生性最强的一组植物群落类型,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生态学上通常称荒漠植物为超旱生(或强旱生)植物,以矮化的木本、半木本和肉质植物为主,形成稀疏的植物群落,一般群落之内的裸地面积常比植物覆盖面积大,所以荒漠群落总是地上部分不郁闭的植物群落。荒漠植被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在维持能量与物质流转的生命过程中是第一性生产者。
梭梭地处荒漠地区,各物种之间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紧密和敏感,一个物种的兴衰会直接影响到另一物种的存亡,而环境因子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动植物的发展变化。脆弱的物种种群表现在活力弱,繁衍能力差,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低,极易遭受濒危和灭绝威胁。梭梭的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在正常的情况下,适应梭梭结种年份的概率仅为0.4,而梭梭种子的寿命只有1年,在第二年春季足以使梭梭发芽的雨量的发生概率也只有0.4,因此,能使梭梭结种并发芽的概率0.16,加之梭梭的种子又是鼠类和骆驼的主要食物来源,除鼠和骆驼啃食之外,大部分种子被风吹落后被沙覆盖,而覆盖厚度超过3㎝的种子就无法发芽。因此能够发芽生长的梭梭种子概率相当小,而有幸发芽生长的幼梭梭很大一部分又将被鼠、牲畜吃掉。由此可以看出,梭梭的天然更新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因此梭梭林在被人为破坏或自然衰亡后,在强劲风力的作用下,成为沙物质的来源地,新的流动沙地又将形成,梭梭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复存在,使本来就已十分残酷的荒漠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由于荒漠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植被易于破坏,而且恢复起来比较困难,甚至难以恢复,需要及时保护和特殊管理。
4.科研工作的需要
梭梭群落及其个体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气象因子变化记录的生物活体资料,是揭示我国西北地区过去、现在和将来荒漠化进程中,各种逆境生态因子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胁迫强度的生态学资料的信息载体。区内保存的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荒漠物种和他们赖以生存的接近自然状态的环境,是开展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其他地学分支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研究的良好基地。
通过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找出荒漠生态环境下各生物物种之间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以及每种生物种群及群落的消长演替对该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梭梭生物学特性及种类动态的研究,找出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对保护区各种植被特别是梭梭的更新演替规律的研究,探索出如何利用人工措施扩大其分布面积,增加植被盖度,恢复已退化的梭梭林,从而达到改善区内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保护措施
梭梭的生态系统本来就很脆弱,如果不注意保护,再加上不合理的利用,原始的梭梭林很容易退化,一旦退化很难自然恢复。只有人为改善梭梭的生存环境条件,才能促进其天然恢复。柴达木盆地的梭梭林保护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以梭梭为主体的荒漠生态系统
建立柴达木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建立健全保护区各级管理机构,制定保护区的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及各项规章制度;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好、有专业知识的管护队伍,形成较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科研监测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使保护管理工作步入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轨道。通过科学、规范的多种管理手段,遏制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势,保护和恢复梭梭赖以生存的荒漠生态系统,减少风沙危害,保护工农业生产生活设施,从而达到人类、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采取人工措施逐步扩大种群和数量
(1)合理保护,封育结合,恢复和扩大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封育保护对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的生长和更新发育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使植被状况大大改观。主要表现在:封育改善了物种定居与生长发育的环境,植使梭梭无论是株高还是冠幅都有明显的增加,且生长旺盛;封育使植被盖度有了明显的增加。例如都兰县的宗巴滩,沙生灌木的盖度仅0.4%,主要灌木梭梭每亩仅5~6株。1980年以来,县林业局对该地区实行封沙育草,到2001年植被平均盖度增至15.8%,主要灌木梭梭每亩增到220株,生物量每亩增到45.7kg。这些物种的增加与扩展,无疑对改善本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人工辅助自然恢复区内的部分地段梭梭分布特别稀少,单靠封育远不能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因此应进行育苗补植等人工辅助自然恢复。为使人工栽植的梭梭苗木免受流沙的侵害,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对区域内的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应首先采用沙障固沙,阻止沙丘流动,然后再栽植梭梭。
五、结语
梭梭灌木林在荒漠自然条件下是最稳定的灌木林之一。长期以来它对维持柴达木盆地脆弱的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遏制流沙、固定沙丘、保护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因此在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梭梭植被同时,通过人为促进,对梭梭的恢复发展十分重要。植被恢复后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控制生态性灾害,使生态循环逐渐趋于良性化,防沙治沙、涵养水源功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对实现整个柴达木盆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乃喜 等.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实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2] 宋朝枢 等.乌拉特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 郭连生.荒漠化防治理论与实践.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