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桥

来源 :今古传奇·故事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m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奇的大桥,竟是种出来的……
  北宋皇佑五年,福建泉州郡守蔡襄主持修建洛阳桥。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桥长834米,宽7米。船形桥墩就有44个,扶栏645个。在当时来说,工程量巨大,要克服很多客观困难。大桥的建成,并不是单纯拼人力和物力,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像种庄稼一样种出来的。
  桥址处是一个渡口,叫万安渡,其实它是一个万险渡,此处水阔五里,深不可测,潮差大,渡船行驶时,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被浪打没。建桥开始时,工匠们照例准备了大量的石块、沙子、树木等材料,其中石塊是用来打桥基的。
  工匠们先沿桥址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接江底的矮石堤,然后才能在上面建造桥墩。由于水深流急,无论多少石块抛下江底,马上就被冲得无影无踪。当时没有钻孔机和钢围堰,修桥只能实打实地先打好底子,再在上面建桥墩,最后架桥梁。
  眼看大量的石头丢下去有去无回,工期却在一天天迫近,坐渡船的百姓还在不断翻船,蔡襄暗下决心,修桥这件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蔡襄立于江边,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万安渡边刚热闹了一阵子,就又安静了下来。坐卧不安的蔡襄到处走动,想从民间寻找一点启发。
  一位渔民告诉他:“大人,我们这条江退潮时,最低可以露出河床,你可以请人到龙宫递榜,请龙王爷给你三天的退潮期,趁着这三天,就赶紧把石头抛下去建好桥基!”蔡襄哭笑不得:“哪有什么龙宫?又有谁能去龙宫?”渔民一梗脖子,说:“现在没有别的办法,你为什么不试一下呢?”蔡襄想想也是,这建桥造屋,难免会遇到一些奇人异事,试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到工地,蔡襄给龙王爷写了一封榜书,为民请命,言辞诚恳,讲明建桥的重要性。写毕,张榜请能人去龙宫递书。一位叫夏得海的小伙子揭了榜。
  夏得海善于潜水,但到了江边,望着恶浪滚滚,他一时心悸不敢下去,就喝了一瓶烈酒壮胆。晕晕乎乎中,他感觉自己似乎真的到了龙宫,递了榜书。当他醒来时,发现睡在江滩上,四周无人,他坐起来抹一把头发,赫然发现右手掌心写着一个“醋”字,他不由得笑了:“我明明喝的是酒,却偏偏写了个醋字,看来是哪个工友在戏弄我。”这时,蔡襄派来的工匠催他交差,他只好拿“醋”字交差。
  蔡襄长年练书法,对汉字颇有研究,开始他也不懂“醋”字之意,细细琢磨之下,灵光一现,这不就是“廿一日酉时”吗?到那时,会退潮露出河床吗?不管是真是假,我先把石头预备好总是好的。
  到了与龙宫的约定时间,万安渡江水快速下降,露出河床,蔡襄大喜,组织人马日夜筑桥基。筑到第44个桥基时,潮水又涨了起来,人们发现,之前趁退潮筑好的桥基,好多又被冲乱了!当时没水泥,桥基全靠石头干垒起来,哪抵得过潮水巨大的冲击力?
  江水生生不息,硬拼人力物力,垮了建,建了垮,肯定是不行的。作为一方父母官,百姓们都在看着,蔡襄急得团团转,有一天乱转着,就转到了菜场。此处临海,菜场上有很多海鲜。还有人生起炭火,在烤一种壳类海鲜吃。
  蔡襄走上前,问道:“请问,你们在烤什么吃?”店主说:“烤生蚝啊,很鲜美的。你要不要来几只?”蔡襄要了一只,随口问道:“生蚝是不是很好养?”店主说:“江里多得是,野生的,不用养,它们繁殖快,一长一大堆,就是打捞时有危险,所以贵。”蔡襄问在哪儿捞的,店主说:“就在江边,它们喜欢巴着石头长,粘得紧紧的,我用铲子铲下来,一铲好几个,您别看它们外面硬得像石头,长得丑,但里面肉味确实鲜美啊!”
  蔡襄买了十二个生蚝,走回万安渡,召集工匠们开会,详细询问生蚝的习性。工匠多是本地人,家家都见过生蚝。一个叫向峰的中年工匠说:“大人,生蚝刚出生时,可以到处浮游,但不用多久就会长成稚贝,巴在石头上,它的一辈子,只做开壳和闭壳的动作,再也不会游来游去了。”蔡襄问,它们怎么巴得住石头呢?浪不会将它们从石头上冲走?工匠们推测说,大约是有吸盘吧?
  向峰主动向蔡襄要生蚝,说要回家研究一下。工匠们取笑他只会烤了吃掉。工地生活艰苦,油水少,向峰是有名的吃货,名声一向不怎么好。蔡襄对他也深为怀疑,说实话,生蚝是高档海鲜,而且很贵,给不给他呢?


  蔡襄犹豫不决,向峰却站在他面前不走,一副笑眯眯势在必得的樣子。蔡襄的儿子病了,他买生蚝时,一是想和工匠们当面研究一下,二是想研究完了就叫妻子烤给儿子吃。向峰的手伸在半空中,不见蔡大人把生蚝给他,只好尴尬地把手缩了回去,在工匠们的哄笑声中,羞红了脸退了下去。
  蔡襄笑笑,就拎着生蚝走了,他给向峰的理由是,他确实也要研究一下,不是吃的。改天他俩一起谈谈研究生蚝的结果。向峰这下觉得面子上过得去,又要证明自己确有研究之心,就回家卖了几斤鸡蛋,买了十只生蚝研究起来。
  蔡襄对生蚝的研究,只是放在水盆里看看,看不出什么门道来,然后妻子就烤给儿子吃了。对于向峰是怎么研究的,他很好奇,等了半个月,他主动去看望向峰。
  向峰把蔡襄迎进屋,指着院子说:“大人,我家有个水池,里面建了假山和小石桥,灌了海水,本来是给孩子养海龟玩的地方,为了研究生蚝,我丢了十只进去养,没想到它们又产小蚝了,开始是浮游着,长大后就一个个你挤我,我挤你,全部粘接在石桥下方,我看到小蚝堆在那里,分泌出一种胶水,把石桥和桥墩粘得更紧了,您说,我们那桥基上,是不是可以试着养生蚝?”
  蔡襄大吃一惊,真是高手在民间呀!他兴奋地说:“可以呀,养了肯定没坏处,关键是生蚝愿意长在桥基那儿吗?”他也曾隐约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他想的是生蚝有吸盘,能互相联结,困住石头,就会形成稳固的桥基,这一点就只差有人来点破了!只是向峰研究出来的结果不是吸盘,而是它们能分泌出一种胶水!他不由得有些汗颜,说:“向峰,我欠你一顿生蚝,我现在就请你去吃!边吃边聊!”   一方父母官肯请老百姓吃海鲜,也是很大的荣耀了,向峰推辞不掉,只好遵命去了。
  吃完生蚝,向峰红光满面,他一抹嘴,说:“我知道哪里的生蚝多,我等下就带人去捞。从今天起,您下令,倡导泉州百姓这几年不要吃生蚝,多捞一些来交公,抵建桥的劳务工分,我们先试下它们愿不愿意贴着桥基长。不好意思,我们自己刚吃完,就叫别人不要吃。”蔡襄笑着说:“没事,也是临时才想到,我也吃了的。”
  蔡襄发布了告示,给百姓讲清楚了不吃生蚝的重要性,并收购生蚝,准备放生到桥基处。
  于是,大批的生蚝被宽松的渔网投放到了桥基处,谁也不知道它们是被水冲走了,还是安家落户了。但是,為了保证生蚝愿意附着在桥基的石头上,蔡襄又从民间征集保护水文环境的方案,确保生蚝生活的水域浮游物类丰富,使它们吃喝不愁,死心塌地地在此安营扎寨、繁殖后代。生蚝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就会饿死,最后它固守着的石头上便只见贝壳不见肉身。
  过了一个月,蔡襄安排渔民下水察看,回报说桥基上的石头确实长着生蚝,有浮游着的幼蚝,也有一些小蚝生出了稚壳,吸附在了石头上,抱成了团,连成了片,一撮撮地、一堆堆地巴在石头上。又等了很久,生蚝“部队”强大了,石基终于稳固了,大桥才开始进行桥墩的施工。
  那些生蚝,最喜欢攀附石头或柱状物,它们的后代,从有桥墩以后,就把桥墩也当成了家园,这样使得桥基和桥墩的连接也变得更稳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潮水对桥墩的冲击力。
  生蚝的大名叫牡蛎,因此在建桥史上,对于洛阳桥的桥基建造法,被后世称为了“种蛎固基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桥的基础也是如此。嘉祐四年,洛阳桥建成,北宋皇帝宋仁宗对蔡襄进行褒奖赏赐。
  蔡襄上书说:“大桥的建成,全托百姓群众的智慧,并非我蔡某一个人的功劳!洛阳桥的基础,是通过养牡蛎种出来的,但其实种的是心,是我们大家上上下下、团结一心不怕困難的决心!”
  建设洛阳桥期间,蔡襄经历了丧妻亡子之痛。通行的那一天,蔡襄把娘卢氏接到了身边。站在桥头,娘说:“儿啊,我想起来了,我年轻时,怀着你从这个渡口坐过船。”蔡襄笑道:“看来儿子跟此处有缘啊!”
  娘告诉他一件神奇的事,她说,那一天,渡船到江心时,遇到了滔天巨浪,船即将倾翻,空中忽然传来一个洪钟似的声音:“蔡大人在此,尔等如何敢不保他平安过渡?”话音刚落,风平浪静,艳阳高照。船夫纳闷不已,船上全是平常百姓,哪里有什么蔡大人?娘自豪地笑道:“今天想起来,原来你就是那个蔡大人,只不过还在我肚子里。”
  (责编:陈思扬)
其他文献
我和朋友去游泳,我游了幾个来回后,在岸边休息。  这时,我发现朋友还未下水,就问:“你不会游吗?”  朋友指了指前方:“前方有一航母,霸占着游泳池。”  我一看,只見一个大胖子在游泳,漂在水上,四肢一直动,就是不前进。
期刊
朋友说他有一个购物返利的电话。我很惊讶:“你確定不是网站而是电话?”  朋友说:“你网购收到货后,打这个电话就能返利。”  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这个电话,只听见那边传来一个普通话不太標准的男声:“喂,是要上门收废纸吗?”
期刊
这天,黄梨来到居委会,给他的父亲黄晓平开死亡证明。居委会接待他的老太太吃惊道:“你爸爸去世了?”  黄梨“嗯”了一声,脸上没有什么悲伤的表情,简单地说:“突发疾病,这是他的死亡诊断书。”  老太太拿起纸笔,一边出具着他父亲黄晓平的死亡证明,一边摇头叹息。等黄梨走后,老太太忍不住拨通了几个电话,把黄晓平的死亡讯息一一传播了出去。  黄梨跟着接到几个电话,都是父亲生前好友打來的,他们纷纷表示要前来吊唁
期刊
★病人:“您给我开的药,昨天报纸上已经公布停止使用了。”  大夫:“不要紧的。你的病是在公布以前得的。所以这药对你仍然有效,请不要担心。”  ★病人:“我很担心,这次手术恐怕要花费很多钱。”  大夫:“你别害怕,你可以留下遗嘱,叫你的继承人把你的手术费用也继承下来。”  ★病人:“我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体重减轻了差不多15公斤。”  大夫:“瞧你说的,哪有15公斤重的阑尾。”  ★病人走出診室时,向
期刊
老人们在体育场内选择着各自的锻炼方式,玩得很尽兴,老元握住汽枪射击,枪枪射中,博得老人们的阵阵喝彩。这时,县长一行人走过来,县长身后的唐主任鼓掌高喊:“县长来看望老同志们了!”  老人们马上鼓掌欢迎县长,县长笑逐颜开地同每位老人亲切握手,听说老元的枪法了得,更为称赞。唐主任不失时机地说:“县长当过兵,在部队可是神枪手。”老元他们高兴极了,忙请县长露一手。  县长一边瞟了一眼唐主任,一边说:“和老同
期刊
每次小编都被美编质问:“怎么会这么晚才给我编辑部故事?”小编无言以对,只能在心里默默懊恼:“拖延症不是病,犯了病却能要人命。”关于拖延症,编辑部的编辑都是“欲语泪先流”,这期,小编就来说一说编辑部的拖延症众生相。  迟到  老板问琢鸦:“你看看,这个月的考勤,说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经常迟到?”  琢鸦有些委屈地说:“我也不想的。”  老板接著问琢鸦:“你是不是每天都没定闹钟,拖延症犯了?”  琢鸦
期刊
阿美打开储藏室,看到里面的几箱苹果快烂了,心想,吃也吃不过来,干脆处理掉算了。  这时,阿美听到有个收废品的在吆喝,便去问他要不要苹果。收废品的直摇头,说只收废品。阿美心里有些失望,当废品都不收,这种苹果当地市场上都没货呢!人家送苹果时说了,这种苹果按个买,一个得5块钱。  阿美正郁闷,又有一个收废品的经过。这次,阿美多了个心眼儿,她让收废品的先看苹果,然后才说要处理的事儿。那个收废品的倒也痛快,
期刊
眼看现在有车一族越来越多,阿丽缠着自己的老公阿辉也买了辆车。  车是开回家了,可阿丽却开始发愁了:怎么才能顺利上手呢?虽然她早早就考到了驾照,可是多年都没有上过路,看着网上各类女司机错误操作造成事故的消息,阿丽更不敢摸车了。  崭新的汽车就这样被闲置在车库。每天上下班看着汽车,阿丽心疼了,总不能一直把这车放在这儿等着报废吧,得想个办法才行。  第二天,阿丽的热心同事王姨带来了好消息:“听说有人开了
期刊
1932年冬,县委书记康鹏来到县大队后,通报了组织部长武鸣叛变的情况。然后,与大队长高桐一起,给楚杰下达了处决叛徒武鸣的任务。  楚杰是康鹏几年前开展农运时发展的党员,现在是县大队的侦察小队队长。楚杰枪法准,指哪儿打哪儿,而且头脑灵活,人称“智多星”。楚杰拍着胸脯说:“我坚决完成任务!”  楚杰化装后混进了县城,暗暗打听武鸣的行踪。原来,武鸣叛变后,被任命为县保安团副团长,晚上就住在团部。摸清保安
期刊
夜深人静,刘憨家突然间起了大火,等睡梦中的村民们惊醒赶来,刘憨家已烧成了废墟。  有人在废墟里找到了一具烧成炭状的尸体,经过大家辨认,尸体左手没有无名指,想必是刘憨了。但废墟里没有找到刘憨的妻子韩秀儿,这么大的火,她跑哪儿去了?  刘憨是村里公认的好人,这样的人,谁会忍心放火烧死他呢?  村民们自发地为刘憨搭起了灵棚,并在废墟上拉了灯,继续翻找,他们不忍心让刘憨一个人孤零零离去,要找到韩秀儿陪伴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