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川杂剧”新论

来源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cb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来看,南宋“川杂剧”的演出以滑稽调笑为目的,敢于针砭时弊,讽刺现实.部分“川杂剧”三段式的演出形式和演员装扮,也明显受到了宋金杂剧的影响.但“川杂剧”的发展过程中,未像宋金杂剧一样形成规范的脚色行当体制,其演出形式自由随意,往往根据故事内容和演出需要设定演员人数.南宋“川杂剧”的繁荣,与成都地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繁荣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成都地区悠久的演艺传统、伎艺高超的演员以及俗尚游乐的风气,也为川杂剧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雷曼的《后戏剧剧场》问世,不论在欧洲还是在俄罗斯,对这部著作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译者奉献给读者的,是俄罗斯尤利·巴尔博伊教授的论文《后戏剧剧场与后现实的戏剧性》,该文对《后戏剧剧场》一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并介绍了俄罗斯、法国学者批评雷曼观点的论文.
西方跨文化戏剧理论主要围绕演员、导演、表演和演出过程来探讨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对于观众或者观看的重要性关注不够.观看显然不仅仅属于观众,表演者自己也在观看.还有一种“双重观众”的视角——叙述者既作为观众在观看表演,同时又密切关注观众对于演出的反映,并将他们之间的互动视作演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立足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借助中外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对话,探讨观看问题的重要性.跨文化戏剧催生了一种新的观看美学,主要特点是:差异性,创新性与表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