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的争论,多年以来在哲学界从未停止过。本文试图从与孙正聿先生商榷的角度,提出笔者自己的一点看法。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事实上二者是包含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是包含在“世界观”之内的。
关键词: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0-0、B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4—46—02
近年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为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正是由于无休止的争论,至今仍没能形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孙正聿先生正是基于这样一点考虑,写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1](以下简称孙文)一文,试图从解释学的角度来论证这一问题,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中,隐含着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即“一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一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1]其实这两条道路说到底,就是究竟“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还是 “历史观”的问题。孙文指出,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的观点,而传统教科书中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称谓,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它把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说成是一种“历史观”变革,那么就“必须有一种超越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世界观’”,[1]但事实上并没有一种超越于“历史观”的“世界观”存在,由此他断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并由此而展开论述。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究竟是不是像孙先生所讲的那样是等同的呢?笔者不敢苟同。
一、孙先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不够充分
仔细阅读孙文,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孙文论证的主要文本依据来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里的第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孙文指出这段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新世界观’的自我揭示和自我澄明”。而他之所以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的“自我揭示和自我澄明”,是因为恩格斯在他晚年所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的最后指出,《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3]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事实上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4],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提纲》中第一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以及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5],而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抛在一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对此段中桥先生也曾做出争鸣,他撰文指出“令人不解的是孙正聿教授似乎无视马克思恩格斯提到的那些论著的存在和他们对于理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而仅从《提纲》去推论出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缺少充分而可靠的依据。”[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孙先生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令人遗憾。
二、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中的意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首先从它的起源上来看一看。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我们可以从恩格斯在1893年2月7日致F.J.施穆伊洛夫的信中找到依据。信中指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其次,在《宣言》(1892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和《揭露共产党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6]恩格斯在这段话中强调《提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在他看来《提纲》以浓缩的、精辟的语言,科学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以及任何环境关系的本质,确立的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实践观与认识论和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新世界观’而诞生的”了。然而,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提纲》仅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本人是怎样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解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出历史是真正人的历史,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既依赖又改造自然的历史。“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7]。对“历史唯物主义”更为明确的表述和阐释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8]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位创始人恩格斯是怎样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在1890年8月5日致康·施密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9]。在1892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做了解释,他说“我在英语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许多语言中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的观点,我希望英国的体面人物不至于过分感到吃惊。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0]。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指的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掀起一场革命性变革,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人的实践中”解决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贯彻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另外,“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使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变为现实。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由此,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使得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得到现实的发挥和实现。改变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三、什么是“世界观”及其与“历史观”的关系
按照孙教授的理解,马克思并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世界观”,所以他断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那么能否给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涵下一个较简略的定义呢?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理论体系的世界观给出一个简要的定义是困难的。按照传统教科书的观点,世界观指的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和根本看法。事实上人们的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世界的认识逐步丰富并且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的本质、事物间的总体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根本看法,这就是世界观。它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观,它有时也被称为“宇宙观”,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狭义的世界观,它一般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但无论是广义的“世界观”,还是狭义的“世界观”都包含着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世界观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列宁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世界观”的表述。列宁在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6]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其实内在地包含着“历史观”。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孙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就显得有点偏颇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的总和。而对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使得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变为现实,所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变革,即认为“新世界观”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是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基本原理,辩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历史实践运动。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包含在“世界观”中,而不是同一的。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4]段中乔.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J].哲学研究,2008,(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1-722.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70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1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责任编辑/刘惠音)
关键词: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B0-0、B0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8)24—46—02
近年来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什么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这为繁荣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正是由于无休止的争论,至今仍没能形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孙正聿先生正是基于这样一点考虑,写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1](以下简称孙文)一文,试图从解释学的角度来论证这一问题,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为“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阐释中,隐含着两条不同的解释路径和两种不同的解释原则”,即“一是把‘历史’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一是把‘唯物主义’作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路径。”[1]其实这两条道路说到底,就是究竟“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还是 “历史观”的问题。孙文指出,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的观点,而传统教科书中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称谓,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它把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变成了并列关系”。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说成是一种“历史观”变革,那么就“必须有一种超越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世界观’”,[1]但事实上并没有一种超越于“历史观”的“世界观”存在,由此他断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并由此而展开论述。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究竟是不是像孙先生所讲的那样是等同的呢?笔者不敢苟同。
一、孙先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不够充分
仔细阅读孙文,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孙文论证的主要文本依据来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里的第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孙文指出这段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新世界观’的自我揭示和自我澄明”。而他之所以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的“自我揭示和自我澄明”,是因为恩格斯在他晚年所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的最后指出,《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3]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事实上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4],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提纲》中第一段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以及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5],而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他著作中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抛在一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对此段中桥先生也曾做出争鸣,他撰文指出“令人不解的是孙正聿教授似乎无视马克思恩格斯提到的那些论著的存在和他们对于理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而仅从《提纲》去推论出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缺少充分而可靠的依据。”[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孙先生在这一点上做的不够,令人遗憾。
二、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中的意义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我们首先从它的起源上来看一看。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我们可以从恩格斯在1893年2月7日致F.J.施穆伊洛夫的信中找到依据。信中指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我看来,您在我的《费尔巴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可以找到足够的东西——马克思的附录其实就是它的起源!其次,在《宣言》(1892年柏林新版)的序言和《揭露共产党人案件》的序言中也可以找到”[6]恩格斯在这段话中强调《提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之所以持这种观点是因为,在他看来《提纲》以浓缩的、精辟的语言,科学地揭示出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以及任何环境关系的本质,确立的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实践观与认识论和历史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孙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新世界观’而诞生的”了。然而,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提纲》仅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本人是怎样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解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时提出历史是真正人的历史,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既依赖又改造自然的历史。“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7]。对“历史唯物主义”更为明确的表述和阐释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8]其次,我们再来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位创始人恩格斯是怎样描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他在1890年8月5日致康·施密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9]。在1892年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做了解释,他说“我在英语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许多语言中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的观点,我希望英国的体面人物不至于过分感到吃惊。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0]。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所谓“历史唯物主义”其实指的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掀起一场革命性变革,指出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人的实践中”解决了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1]从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贯彻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另外,“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使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变为现实。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由此,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使得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得到现实的发挥和实现。改变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三、什么是“世界观”及其与“历史观”的关系
按照孙教授的理解,马克思并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之外的“世界观”,所以他断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那么能否给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涵下一个较简略的定义呢?对于这样一个宏大理论体系的世界观给出一个简要的定义是困难的。按照传统教科书的观点,世界观指的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和根本看法。事实上人们的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世界的认识逐步丰富并且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了对世界的本质、事物间的总体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的根本看法,这就是世界观。它有广义的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世界观,它有时也被称为“宇宙观”,它包括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狭义的世界观,它一般指人们对人类社会特有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但无论是广义的“世界观”,还是狭义的“世界观”都包含着人们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世界观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列宁的著作中找到关于“世界观”的表述。列宁在评价《共产党宣言》时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6]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其实内在地包含着“历史观”。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孙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就显得有点偏颇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目标的总和。而对恩格斯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使得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变为现实,所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变革,即认为“新世界观”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是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基本原理,辩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历史实践运动。所以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包含在“世界观”中,而不是同一的。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J].哲学研究,2007,(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4]段中乔.什么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J].哲学研究,2008,(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1-722.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705.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13]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6.
(责任编辑/刘惠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