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文章提出可建立“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弹性学制,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支持学生休学创新创业。同时,可在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实践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策略,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创新创业 创业型人才培养 休学创业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 聊城 252000)韩磊(1972- ),男,山东新泰人,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山东 泰安 271000)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研究生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山东 聊城 25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聊城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聊城大学为例”(项目编号:311161502)和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9-0078-03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均为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要求。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釆取了多种措施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一些高校也借鉴欧美创业教育经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但成效不够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整个社会还缺乏提倡创业、鼓励实践、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二是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内在动力;三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创业自信、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低的问题。
笔者任教的聊城大学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近年来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并实施了“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涌现出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培养方法,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建设,旨在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改革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和勇于挑战自我的人。“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2”是指前两年学生在各自学院正常修读专业知识,“X”是指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或进入社会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或进入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创业实践班”,或在原学院正常培养(但必须取得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学分),如下图所示:
这种培养模式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培养方法如下: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创业意识和一定创业能力的人才。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创业所需具备的“三要素”,即发现和开发商业机会、组织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创业团队、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理想、创业兴趣、自立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以及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机会识别、决策规划、协调公关、经营管理等)。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
“2 X”模式的培养路径分为三种:一是按照普通本科生培养,按照“专业 创业基础教育”,即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学习创业教育基础知识;二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安排进入各学院“创业实践班”,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实行“专业的创业教育”;三是对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已经开始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可经过个人申请、考核和学院审批,先办理休学,进入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在规定时间内复学后参照“创业实践班”学生的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法
主要针对进入“创业实践班”的学生,各学院(专业)按照专业知识与能力和创业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制订以专业特色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是淡化学科界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探索构建“专业课程 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 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创新创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安排如下:第一学年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学”“创业基础”“创新学”“创造学”“创业精神”“KAB课程”等通识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掌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的基本创业知识;第二学年开设“创业心理学”“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创业项目推演”等行为科学方面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三、四学年学生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提高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愿望。在第n学年(n<8),学生的专业知识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积够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可以取得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具体教学活动和方法如“‘创业实践班’的教学活动与方法表”所示。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聊城大学成立了作为实体性学院的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并负责规划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成为加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平台。 其一,进行课程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有机融合,根据各学院及不同专业特点开设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鼓励授课教师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校内各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在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有创新创业实验项目的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引导、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其二,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度,鼓励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一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有选择性地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获得至少2个创新创业学分。对在校生休学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将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按相关规定计入学分,允许其在规定时间内返校完成学业。
其三,设立各种激励表彰措施。围绕创新创业,学校设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奖”“自主创业奖”“创新创业人才奖”等,定期组织专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考核,对优秀创业学生和优秀项目活动给予表彰奖励。
(二)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审定工作制度,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各学院分别成立由院长牵头任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出台一些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保障机制。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及时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关键问题、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创新创业教育课题。优先聘用有企业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讲授创业课程,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学生交流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共享资源的机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活动新举措和成效,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氛围。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时,更重视过程培养和资源利用。学校应大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种资源,建立起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基地,给予孵化中心专项资金支持,使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利用孵化中心,借助于专业知识、技术、资金,迈出从认同创业到敢于创业的关键性一步;使参加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能充分享受各级政府的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如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租金减免补贴、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免费参加创业指导和培训活动等。学校力求与政府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奖学金,最大限度地支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学习与实践。
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各种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活动,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相结合,凸显学以致用原则,提高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借助优秀校友(企业家)资源,让创业团队走入企业,了解企业现状及发展历程,提高认知能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实践活动;切实体验企业文化,感受软实力的实际作用,提高创业的管理能力,甚至可以一定程度参与企业运营,比如制作标书、销售方案等;也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接触杰出企业家,通过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度交流,丰富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通过学习典型激发创新创业的激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发现创业机会。创业实践能够让学生获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经验和历练,从而使“比盈利更重要的是经历”成为校园创业学子们的共识。
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应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在评价中应坚持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主体力求多元化,要由学校、政府、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媒体等共同组成;评价时间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学习阶段和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的5年时间,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明显的延迟效应。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为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要能有效考评学生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综合能力的情况;课程体系评价,包括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如核心课程的开设率、创业课程与专业的融合程度等;教学方法的评价,包括是否注重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师资评价,包括教师背景、教学科研能力;创业教育环境评价,包括创业团队数量、创业比赛情况、研究成果等软环境,还有创业实践班数量、创业经费使用情况、孵化器的配套情况等硬环境;管理评价,包括制度机构建设情况、监督机制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评价,包括校内外实践基地数量、创业基金规模、创业辅导情况等。
实践证明,聊城大学通过实施“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既缓解了高校的就业压力,也为社会提供了满足区域经济创新驱动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OL].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2014-
04-01].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王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9).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创新创业 创业型人才培养 休学创业
[作者简介]卢军(1970- ),女,山东莱芜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山东 聊城 252000)韩磊(1972- ),男,山东新泰人,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山东 泰安 271000)韩涛(1970- ),男,山东新泰人,聊城大学研究生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山东 聊城 25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聊城大学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地方综合性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聊城大学为例”(项目编号:311161502)和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研究生层次中职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DYY12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19-0078-03
创新创业是一个国家发展强盛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均为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要求。为此,各级政府部门釆取了多种措施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一些高校也借鉴欧美创业教育经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但成效不够显著。究其原因,一是整个社会还缺乏提倡创业、鼓励实践、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二是许多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内在动力;三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创业自信、毕业后自主创业意愿低的问题。
笔者任教的聊城大学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近年来充分利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并实施了“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提高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涌现出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培养方法,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建设,旨在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改革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模式和勇于挑战自我的人。“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2”是指前两年学生在各自学院正常修读专业知识,“X”是指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或进入社会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或进入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创业实践班”,或在原学院正常培养(但必须取得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的学分),如下图所示:
这种培养模式是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培养方法如下:
(一)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创业意识和一定创业能力的人才。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创业所需具备的“三要素”,即发现和开发商业机会、组织能够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创业团队、合理利用和控制资源,大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包括创业理想、创业兴趣、自立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以及创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机会识别、决策规划、协调公关、经营管理等)。
(二)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
“2 X”模式的培养路径分为三种:一是按照普通本科生培养,按照“专业 创业基础教育”,即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学生在本专业基础上,学习创业教育基础知识;二是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安排进入各学院“创业实践班”,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实行“专业的创业教育”;三是对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已经开始进行创业实践的学生,可经过个人申请、考核和学院审批,先办理休学,进入创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在规定时间内复学后参照“创业实践班”学生的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三)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法
主要针对进入“创业实践班”的学生,各学院(专业)按照专业知识与能力和创业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制订以专业特色为导向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指导思想是淡化学科界限、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探索构建“专业课程 通识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 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创新创业开设的相关课程安排如下:第一学年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学”“创业基础”“创新学”“创造学”“创业精神”“KAB课程”等通识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同时,掌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的基本创业知识;第二学年开设“创业心理学”“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创业项目推演”等行为科学方面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三、四学年学生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实践,提高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愿望。在第n学年(n<8),学生的专业知识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积够学分,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可以取得大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具体教学活动和方法如“‘创业实践班’的教学活动与方法表”所示。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建设
为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聊城大学成立了作为实体性学院的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并负责规划实施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成为加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平台。 其一,进行课程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在校学生,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有机融合,根据各学院及不同专业特点开设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鼓励授课教师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校内各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在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有创新创业实验项目的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引导、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其二,实行创新创业学分制度,鼓励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一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有选择性地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获得至少2个创新创业学分。对在校生休学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将创办科技型企业的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按相关规定计入学分,允许其在规定时间内返校完成学业。
其三,设立各种激励表彰措施。围绕创新创业,学校设立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奖”“自主创业奖”“创新创业人才奖”等,定期组织专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考核,对优秀创业学生和优秀项目活动给予表彰奖励。
(二)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成立由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审定工作制度,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各学院分别成立由院长牵头任组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应出台一些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保障机制。
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组织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及时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关键问题、前沿问题、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创新创业教育课题。优先聘用有企业挂职锻炼经历的教师讲授创业课程,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兼职创业导师;搭建创新创业活动学生交流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共享资源的机会。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创新创业活动新举措和成效,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氛围。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创业型人才时,更重视过程培养和资源利用。学校应大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实现协同育人。通过整合学校、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种资源,建立起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或基地,给予孵化中心专项资金支持,使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利用孵化中心,借助于专业知识、技术、资金,迈出从认同创业到敢于创业的关键性一步;使参加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能充分享受各级政府的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如孵化基地或创业园区租金减免补贴、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贷款)、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岗位开发补贴、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免费参加创业指导和培训活动等。学校力求与政府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奖学金,最大限度地支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学习与实践。
积极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各种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活动,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相结合,凸显学以致用原则,提高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借助优秀校友(企业家)资源,让创业团队走入企业,了解企业现状及发展历程,提高认知能力,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实践活动;切实体验企业文化,感受软实力的实际作用,提高创业的管理能力,甚至可以一定程度参与企业运营,比如制作标书、销售方案等;也可以采用访谈的形式接触杰出企业家,通过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深度交流,丰富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通过学习典型激发创新创业的激情,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发现创业机会。创业实践能够让学生获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经验和历练,从而使“比盈利更重要的是经历”成为校园创业学子们的共识。
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应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否达到了目标要求。在评价中应坚持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主体力求多元化,要由学校、政府、学生和家长、用人单位、媒体等共同组成;评价时间主要分成两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学习阶段和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的5年时间,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明显的延迟效应。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人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为包容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要能有效考评学生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综合能力的情况;课程体系评价,包括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如核心课程的开设率、创业课程与专业的融合程度等;教学方法的评价,包括是否注重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师资评价,包括教师背景、教学科研能力;创业教育环境评价,包括创业团队数量、创业比赛情况、研究成果等软环境,还有创业实践班数量、创业经费使用情况、孵化器的配套情况等硬环境;管理评价,包括制度机构建设情况、监督机制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评价,包括校内外实践基地数量、创业基金规模、创业辅导情况等。
实践证明,聊城大学通过实施“2 X”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训练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既缓解了高校的就业压力,也为社会提供了满足区域经济创新驱动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了地方综合性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OL].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2014-
04-01].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王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