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不同地区的3种15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G.infleta、G.glebra)种子为材料,探讨RAPD分子标记在研究、鉴定甘草亲缘关系中的可行性.从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有效引
【机 构】
:
厦门大学细胞生物学与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不同地区的3种15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G.infleta、G.glebra)种子为材料,探讨RAPD分子标记在研究、鉴定甘草亲缘关系中的可行性.从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有效引物,9个引物共扩增出961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11条,占总扩增条带的84.4%.对扩增出来的961条DNA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组甘草植物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1,其中采自甘肃民勤野生甘草与采自新疆布尔津乌拉尔野生甘草遗传距离最小,为0.26;而采自内蒙古杭锦旗上海升袖的野生甘草与采自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全酸蚀粘接系统和自酸蚀粘接系统对放射线损伤牙本质的粘接效果.方法:将20 颗新鲜完整的离体第三磨牙暴露牙本质面,随机分成4 组(n=5):PR和GR为对照组,P1和G1为实验组.实
应用SDS-PAGE技术分析了45份湖北推广小麦品种(系)籽粒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40份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为同质,5份为异质.在Glu-1位点共检测到9种等位基因变
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激素和pH值对槲蕨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为2 500~3 500 lx、温度为25℃以及pH值为7.0~7.5时最适于槲蕨配子体的生长发育;激素6-BA和NAA浓度为0.5~1.0 m g/L时有利于槲蕨配子体的增殖和增长。
采用混合土培养三角鳞毛蕨(Dryopterissubtriangularis)孢子,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孢子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孢子深褐色,赤道面豆形,极面观椭圆形,单裂缝。播种1周左右孢子萌发,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三叉蕨型。播种2周左右发育为片状体。播种4周左右发育形成幼原叶体,成熟原叶体呈心脏形。原叶体边缘及腹面均可产生毛状体,数量丰富,为单细胞。播种6周左右开始有性器官
在湖北武汉对3个转基因小麦品系连续2次进行了'中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栽培条件下,转基因小麦植株个体生长发育正常,但转基因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对照间存在差异;
为了研究土壤养分对蝴蝶花的花形态可塑性的影响,在田间实验中对蝴蝶花进行了高、中、低养分(N、P、K)水平处理.实验表明,随着土壤养分水平的增加,外轮花瓣长和宽、内轮花瓣
用基因枪将携带gus-bar双标记基因的质粒pDB1及携带RC24几丁质酶基因的质粒pARN6、pBAB3、pYAO24(pYAO24还带有npt Ⅱ选择标记基因)以pARN6+pDB1、pBAB3+pDB1及pYAO24三种组
通过对4种植物主要花器官冰冻切片技术的各个环节及参数的研究,建立了一种适合于植物花器官的冰冻切片技术,即蔗糖保护-液氮速冻-冰冻切片法。其具体程序是:材料经固定和冷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