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卤米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近两年收治的8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卤米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与参考组(40例,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参考组是单独使用卤米松乳膏),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皮损部位瘙痒程度、浸润程度等,并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瘙痒程度、浸润程度等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参考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卤米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效果显著,可促进皮损部位康复,患者耐受性良好。
【关键词】 卤米松乳膏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神经性皮炎
【中图分类号】 R75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069-01
鹵米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均为神经性皮炎治疗的有效药物,为对两种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将本院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其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6.52±4.33)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2.35±3.2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参考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皮肤性病学》(第6版)中神经性皮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22-61岁;文化水平至少初中;治疗前一个月均未服用抗组胺药物、激素类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方法等并全程参与治疗。
排除标准:合并真菌、细菌及病毒感染皮肤病患者;接受治疗前1月内接受内服抗组胺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合并严重内脏内脏疾病患者;对治疗药物成分过敏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而停药或者未完成疗程规定治疗患者;近期酗酒及药物滥用史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口服地氯雷他定5mg?qd,氯苯那敏4mg?qn;观察组:05%卤米松乳膏(生产公司:香港澳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C20020015)治疗,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生产公司:沈阳抗生素厂,国药准字:H20030188)治疗,卤米松,氟芬那酸丁酯软膏1:1等比例混合外擦皮损,初始治疗三天每日两次,之后三天每日一次,六天后皮损部单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一周。参考组仅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卤米松乳膏)治疗,药物生产厂家、批号等均与观察组相同,每天2次,每次适量。治疗周期与观察组相同。
1.4 疗效判定
痊愈:苔藓样皮疹完全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显效:苔藓样皮疹至少消退60%,瘙痒等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减轻;有效:苔藓样皮疹消退20%-60%,痒感有所消失;无效:苔藓样皮疹消退不足20%或者皮疹加重,痒感未减轻或者与之前比较出现加剧[1]。
瘙痒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皮损程度根据皮损面积分为无(0cm2)、轻度(0-10cm2)、中度(10cm2-20cm2)、重度(>20cm2)。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瘙痒程度
观察组:无19例,轻度19例,中度6例,重度0例;参考组:无10例,轻度12例,中度14例,重度4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皮损程度
观察组:无14例,轻度23例,中度7例,重度0例;参考组:无7例,轻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9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效果
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参考组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2例瘙痒、烧灼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参考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科皮损性疾病,患者起病多为苔藓样变、瘙痒难耐为主诉,皮损主要分布在颈部、眼睑、头面及四肢关节等部位,疾病反复发作,常年不愈。传统临床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近年来临床治疗药物明显增多,维A酸乳膏、他扎罗汀凝胶等联合角质溶解剂、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等非激素类等替代激素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复发率[2],然而抗炎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作用。卤米松乳膏为新合成的强效含卤基的外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具有显著的抗表皮增生、抗炎、收缩血管、抗过敏及止痒效果,然而单独用药时间较长,同时患者皮损局部耐药性明显增加,药效降低,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已经成为临床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3]。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外用时抗炎活性较强,因此在慢性湿疹、非感染性亚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药物能够阻断炎性介质,从而实现良好的止痒、抗炎效果,然而药物单用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化肥厚性疾病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瘙痒、皮损等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卤米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够有效缓解皮损,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减少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所致副作用,安全性高,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杰,王德胜,庄丽飞.浅析神经性皮炎药物治疗的合理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4):214-215.
[2]李会绒.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0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9):1885.
[3]心猜,丁小洁,牟韵竹,等.阿维A联合他扎罗汀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8):272.
【关键词】 卤米松乳膏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 神经性皮炎
【中图分类号】 R75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4-0069-01
鹵米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均为神经性皮炎治疗的有效药物,为对两种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笔者将本院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其中男43例,女41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6.52±4.33)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2.35±3.2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参考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皮肤性病学》(第6版)中神经性皮炎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22-61岁;文化水平至少初中;治疗前一个月均未服用抗组胺药物、激素类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目的、方法等并全程参与治疗。
排除标准:合并真菌、细菌及病毒感染皮肤病患者;接受治疗前1月内接受内服抗组胺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治疗患者;合并严重内脏内脏疾病患者;对治疗药物成分过敏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而停药或者未完成疗程规定治疗患者;近期酗酒及药物滥用史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口服地氯雷他定5mg?qd,氯苯那敏4mg?qn;观察组:05%卤米松乳膏(生产公司:香港澳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C20020015)治疗,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生产公司:沈阳抗生素厂,国药准字:H20030188)治疗,卤米松,氟芬那酸丁酯软膏1:1等比例混合外擦皮损,初始治疗三天每日两次,之后三天每日一次,六天后皮损部单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一周。参考组仅采用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卤米松乳膏)治疗,药物生产厂家、批号等均与观察组相同,每天2次,每次适量。治疗周期与观察组相同。
1.4 疗效判定
痊愈:苔藓样皮疹完全消退,皮肤瘙痒等症状消失;显效:苔藓样皮疹至少消退60%,瘙痒等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减轻;有效:苔藓样皮疹消退20%-60%,痒感有所消失;无效:苔藓样皮疹消退不足20%或者皮疹加重,痒感未减轻或者与之前比较出现加剧[1]。
瘙痒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皮损程度根据皮损面积分为无(0cm2)、轻度(0-10cm2)、中度(10cm2-20cm2)、重度(>20cm2)。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瘙痒程度
观察组:无19例,轻度19例,中度6例,重度0例;参考组:无10例,轻度12例,中度14例,重度4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皮损程度
观察组:无14例,轻度23例,中度7例,重度0例;参考组:无7例,轻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9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治疗效果
观察组痊愈14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参考组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2例瘙痒、烧灼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参考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皮肤科皮损性疾病,患者起病多为苔藓样变、瘙痒难耐为主诉,皮损主要分布在颈部、眼睑、头面及四肢关节等部位,疾病反复发作,常年不愈。传统临床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近年来临床治疗药物明显增多,维A酸乳膏、他扎罗汀凝胶等联合角质溶解剂、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等非激素类等替代激素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有效降低了复发率[2],然而抗炎效果并不显著,因此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作用。卤米松乳膏为新合成的强效含卤基的外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具有显著的抗表皮增生、抗炎、收缩血管、抗过敏及止痒效果,然而单独用药时间较长,同时患者皮损局部耐药性明显增加,药效降低,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已经成为临床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3]。氟芬那酸丁酯软膏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外用时抗炎活性较强,因此在慢性湿疹、非感染性亚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药物能够阻断炎性介质,从而实现良好的止痒、抗炎效果,然而药物单用治疗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化肥厚性疾病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瘙痒、皮损等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患者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卤米松乳膏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够有效缓解皮损,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减少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所致副作用,安全性高,有着显著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杰,王德胜,庄丽飞.浅析神经性皮炎药物治疗的合理应用[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4):214-215.
[2]李会绒.卡泊三醇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00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9):1885.
[3]心猜,丁小洁,牟韵竹,等.阿维A联合他扎罗汀治疗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