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四川的峨眉仙山,不仅齐集着天下奇景,汇聚着佛道精华,还孕育出了“中土武功三大宗”之一的峨眉派。而集武与艺为一体的“变脸夜战刀”,就来自仙境峨眉的峨眉功夫里。
关于这门功夫,有一句谚语这样自豪地说:“变脸彰显慑敌术,夜战刀下莫逞强”。这门绝学的刀法套路,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变脸”两个字,本来,“变脸”是古代川人用来吓唬凶猛野兽的技艺,后来被引入川剧,再后来就被峨眉武术吸收了。
将夜战刀和变脸相结合,可谓实战观赏两不误。曾有败下阵来的武师感叹道:“很难想象半夜时分,该怎样在狭窄的山路上与一位涂着诡异脸谱的夜战刀高手交手……”
峨眉山中有神刀
诞生于仙境中的武术绝学
变脸夜战刀,起源于神秘的北纬30度上的峨眉山。
峨眉山素有“天下秀”的美称,三峰耸立,绝壁临天,海拔3077米的金顶一直被称为“天堂的阶梯”。在山脚下,可以看见峨眉山在浮云中若隐若现,走近时,高大的峰峦更是气势逼人。一年中,云雾多半缭绕在半山之上,宋朝诗人范成大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这座仙山不仅齐集天下奇景,汇聚佛道精华,还孕育出了“中土武功三大宗”之一的峨眉派(另两派分别为少林和武当)。一门门绝妙的武术从这神韵灵秀的仙境里走向人间——战国时期,隐士司徒玄空仿峨眉山猿猴之灵,编创出了“峨眉通臂拳”;南宋时期,白云禅师融峨眉山道家、佛家武功为一脉,创出了“峨眉十二桩法”;而在明代唐顺之所著的《荆川先生文集》中,也有记录峨眉武术的《峨眉道人拳歌》:“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但是,峨眉派在巴蜀武林中最具影响力的兵器,还是应该属于“刀”。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请发明“淬火”(一种让兵器更加坚固的打铁方式)的铁匠蒲元造出“蜀刀”3000柄,用来作为军用战刀。这种战刀非常锋利,能将装满铁珠的竹筒从上到下一下子劈开,因此被称为“神刀”。后来,这种刀的铸造方式在峨眉派中得到广泛推广,各种各样的刀法也应刀而生,如反手滚战刀、余门刀、禅林刀、白鹤单刀等,明人吴殳更是在《手劈录》一书中撰有《双刀歌》,歌颂四川人“亲战挥蜀刀”,平灭倭寇累立战功的事迹。
民国时期,峨眉山武术高手辈出。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24军驻防峨眉山一带,陈德胜、刘庆云、王明富、王耀庭、武志成等许多当地著名高手都被特聘到军中,担任武术教官,峨眉刀法得以继续发扬光大。曾连续打败俄国拳手马索洛夫和美国拳师鲁塞尔而威振上海滩的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在1953年以“峨眉刀”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其刀法精湛,一时技惊四座,勇夺金牌……
峨眉高手首创变脸夜战刀
武与艺相结合的绝妙套路
2004年2月5日,国际武术节之“世界级武术名家大汇演”在香港举行。
随着一位位武林高手的登台,现场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当一位身着夜行黑衣,手持大刀的武者作为“压轴戏”飘然上台时,全场观众更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只见这位武者身形飘逸,步法轻盈,在他行云流水般的刀影中,脸上的戏曲脸谱还在不断变换,让场下的武师纷纷惊呼。
这位武者,就是蜀中三雄之一、被誉为“中国武术变脸第一人”的季筠,他刚才挥使的,是他独创的一门绝妙武术:变脸夜战刀。
深信“功夫者,工夫也”的季筠,从6岁开始随父习武,后加入峨眉派推柔门,为本门嫡系传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季筠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在传统武术峨眉夜战刀的套路研习中,他先后得到四川武术界多位大师的指点,有很高的造诣。
而季筠的变脸夜战刀,便是以峨眉夜战刀的精髓套路为基础,加上川剧特有的变脸技艺独创而成——峨眉夜战刀是四川民间的一门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武术,系模仿古时士兵夜晚作战的招式套路而成,它的风格轻柔活变,招式动作“缩、小、绵、软、巧”,特别讲究眼、耳、步、身与刀法的配合,缓急相兼,步步为营,特别适合在夜晚山间使用。而川剧变脸技艺则是四川独有的艺术,诡异而神秘,二者相结合后,致使原本神秘莫测的峨眉武术更显神妙异常,新颖且富有观赏性。
柔中寓刚,缓中有快
实战观赏两不误
在夜战刀的套路中,主要刀法为劈、扎、抡、扫、缠头、裹脑和刀花。发招时,有时以反手握刀运用撩、挂、云、穿等各种轻灵柔顺的招式,有时兼有大劈大砍,勇猛刚劲的凌厉招式。同时,刀法中还包含了峨眉派武术善用的“五峰六肘”之力。所谓“五峰”即是头、肩、肘、臀、膝;六肘指的是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施展刀法时,五峰六肘之力能让人动作柔中寓刚,缓中有快,大大提高了刀法的实用性。
关于传统夜战刀的套路,四川民间至今还流传有许多歌诀,如广泛流传于峨眉山一带的《单刀诀》和《双刀诀》:“单刀看配手,缠头须藏肘,风驰电掣快,勇猛狠如虎,刀劈一条线,翻转穿云钻,破雾法难见”;“双刀看步走,防腿须护手,缠头要裹胯,劈撩连成串,若遇混战时,滚堂加天旋,贴身抡与砍,刀花竟争艳……”
而将川剧变脸融入进这些绝妙的招式之中,更使峨眉夜战刀跳出传统武术套路,增加了几分诡异和神秘。尤其是当季筠2004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功夫群英会”上,仅用5分钟就“解决”掉马来西亚选手“钩镰神枪”阿鲁时,四川民间更是流传起了“变脸彰显慑敌术,夜战刀下莫逞强”的说法。
其实“变脸”,本是古代川人为对付凶猛的野兽,在自己脸部勾画出各种表情,以吓唬入侵野兽的一种技艺,后来被引入川剧,再后来又被峨眉武术吸收。夜战刀与变脸相结合,更多是一种心理战——在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中,使用变脸来震慑对方的心理。曾有败在季筠手下的武师感叹道:“很难想象,半夜时该怎样在山路上与一位涂着诡异脸谱的夜战刀高手交手……”
关于这门功夫,有一句谚语这样自豪地说:“变脸彰显慑敌术,夜战刀下莫逞强”。这门绝学的刀法套路,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变脸”两个字,本来,“变脸”是古代川人用来吓唬凶猛野兽的技艺,后来被引入川剧,再后来就被峨眉武术吸收了。
将夜战刀和变脸相结合,可谓实战观赏两不误。曾有败下阵来的武师感叹道:“很难想象半夜时分,该怎样在狭窄的山路上与一位涂着诡异脸谱的夜战刀高手交手……”
峨眉山中有神刀
诞生于仙境中的武术绝学
变脸夜战刀,起源于神秘的北纬30度上的峨眉山。
峨眉山素有“天下秀”的美称,三峰耸立,绝壁临天,海拔3077米的金顶一直被称为“天堂的阶梯”。在山脚下,可以看见峨眉山在浮云中若隐若现,走近时,高大的峰峦更是气势逼人。一年中,云雾多半缭绕在半山之上,宋朝诗人范成大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秀色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这座仙山不仅齐集天下奇景,汇聚佛道精华,还孕育出了“中土武功三大宗”之一的峨眉派(另两派分别为少林和武当)。一门门绝妙的武术从这神韵灵秀的仙境里走向人间——战国时期,隐士司徒玄空仿峨眉山猿猴之灵,编创出了“峨眉通臂拳”;南宋时期,白云禅师融峨眉山道家、佛家武功为一脉,创出了“峨眉十二桩法”;而在明代唐顺之所著的《荆川先生文集》中,也有记录峨眉武术的《峨眉道人拳歌》:“忽然竖发一顿足,崖石进裂惊沙走。来去星女掷灵梭,夭矫矢魔翻翠袖……”
但是,峨眉派在巴蜀武林中最具影响力的兵器,还是应该属于“刀”。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请发明“淬火”(一种让兵器更加坚固的打铁方式)的铁匠蒲元造出“蜀刀”3000柄,用来作为军用战刀。这种战刀非常锋利,能将装满铁珠的竹筒从上到下一下子劈开,因此被称为“神刀”。后来,这种刀的铸造方式在峨眉派中得到广泛推广,各种各样的刀法也应刀而生,如反手滚战刀、余门刀、禅林刀、白鹤单刀等,明人吴殳更是在《手劈录》一书中撰有《双刀歌》,歌颂四川人“亲战挥蜀刀”,平灭倭寇累立战功的事迹。
民国时期,峨眉山武术高手辈出。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24军驻防峨眉山一带,陈德胜、刘庆云、王明富、王耀庭、武志成等许多当地著名高手都被特聘到军中,担任武术教官,峨眉刀法得以继续发扬光大。曾连续打败俄国拳手马索洛夫和美国拳师鲁塞尔而威振上海滩的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在1953年以“峨眉刀”参加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其刀法精湛,一时技惊四座,勇夺金牌……
峨眉高手首创变脸夜战刀
武与艺相结合的绝妙套路
2004年2月5日,国际武术节之“世界级武术名家大汇演”在香港举行。
随着一位位武林高手的登台,现场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当一位身着夜行黑衣,手持大刀的武者作为“压轴戏”飘然上台时,全场观众更是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只见这位武者身形飘逸,步法轻盈,在他行云流水般的刀影中,脸上的戏曲脸谱还在不断变换,让场下的武师纷纷惊呼。
这位武者,就是蜀中三雄之一、被誉为“中国武术变脸第一人”的季筠,他刚才挥使的,是他独创的一门绝妙武术:变脸夜战刀。
深信“功夫者,工夫也”的季筠,从6岁开始随父习武,后加入峨眉派推柔门,为本门嫡系传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季筠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在传统武术峨眉夜战刀的套路研习中,他先后得到四川武术界多位大师的指点,有很高的造诣。
而季筠的变脸夜战刀,便是以峨眉夜战刀的精髓套路为基础,加上川剧特有的变脸技艺独创而成——峨眉夜战刀是四川民间的一门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武术,系模仿古时士兵夜晚作战的招式套路而成,它的风格轻柔活变,招式动作“缩、小、绵、软、巧”,特别讲究眼、耳、步、身与刀法的配合,缓急相兼,步步为营,特别适合在夜晚山间使用。而川剧变脸技艺则是四川独有的艺术,诡异而神秘,二者相结合后,致使原本神秘莫测的峨眉武术更显神妙异常,新颖且富有观赏性。
柔中寓刚,缓中有快
实战观赏两不误
在夜战刀的套路中,主要刀法为劈、扎、抡、扫、缠头、裹脑和刀花。发招时,有时以反手握刀运用撩、挂、云、穿等各种轻灵柔顺的招式,有时兼有大劈大砍,勇猛刚劲的凌厉招式。同时,刀法中还包含了峨眉派武术善用的“五峰六肘”之力。所谓“五峰”即是头、肩、肘、臀、膝;六肘指的是上肘、下肘、左肘、右肘、回肘、倒肘。施展刀法时,五峰六肘之力能让人动作柔中寓刚,缓中有快,大大提高了刀法的实用性。
关于传统夜战刀的套路,四川民间至今还流传有许多歌诀,如广泛流传于峨眉山一带的《单刀诀》和《双刀诀》:“单刀看配手,缠头须藏肘,风驰电掣快,勇猛狠如虎,刀劈一条线,翻转穿云钻,破雾法难见”;“双刀看步走,防腿须护手,缠头要裹胯,劈撩连成串,若遇混战时,滚堂加天旋,贴身抡与砍,刀花竟争艳……”
而将川剧变脸融入进这些绝妙的招式之中,更使峨眉夜战刀跳出传统武术套路,增加了几分诡异和神秘。尤其是当季筠2004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功夫群英会”上,仅用5分钟就“解决”掉马来西亚选手“钩镰神枪”阿鲁时,四川民间更是流传起了“变脸彰显慑敌术,夜战刀下莫逞强”的说法。
其实“变脸”,本是古代川人为对付凶猛的野兽,在自己脸部勾画出各种表情,以吓唬入侵野兽的一种技艺,后来被引入川剧,再后来又被峨眉武术吸收。夜战刀与变脸相结合,更多是一种心理战——在与敌人交手的过程中,使用变脸来震慑对方的心理。曾有败在季筠手下的武师感叹道:“很难想象,半夜时该怎样在山路上与一位涂着诡异脸谱的夜战刀高手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