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以德利 知行合一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初春,天津冯万利、李振月二位先生驱车千里,从津来辽宁本溪与我相晤,探讨武学,使我深感不安。二位拳学前辈亲自造访,在相互的交流与探讨中,给予我很高的评价,亦指出我一些不足。因时间关系,二位先生仅逗留一日即返回,并郑重向我介绍其师兄李洪喜先生,希望有机会让我去天津相晤,以使我技艺能再进一步。
  不久,我即赴津拜访几位先辈,并与李洪喜先生相晤,先生即向我讲授其所学大成拳内容,并亲自示范功法和发力,令我耳目一新!先生让我触摸其身体以感受变化,当其站混元桩时,我发现先生的整个身体如充气的轮胎,以手指用力抠抓亦难入半分,从而使我相信了"内劲"(亦称内气,李先生称之为内混元)。在搭手试艺时,李先生技击桩轻轻一放,让我用最拿手的打法进攻。我速进步,双前手的偏挂横捣其小臂,拟用后手圈捶击其头部,但我前手与其小臂一接,竟没有"问"动其小臂,就这简单的一搭,我知道自己相差太远,遂心悦诚服。因为我研习大成拳十几年,所遇名家不少,让我吃亏的人却不多,而与李先生仅一搭手,就知道其功力远非我所能及,再比也是自讨苦吃,遂真诚求教。先生指出我的不足,并传授求取内在劲力之法,嘱我认真研习。后来,我曾多次赴津求学,对李先生的技艺越来越感深不可测,对大成拳之内劲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真正领略了大成拳的风采。但先生的水平却少有人知,更不知李洪喜为何方"神圣",故撰此文,以表赞佩心意。
  李洪喜先生,1949年3月27日生人,天津汉沽人士。汉沽之地,武风鼎盛,尤以习形意、八卦者为多,历史上曾出过傅剑秋、李汉章二位武术大家,誉满全国。先生自幼好武,初习少林拳,练就过硬的腰腿功夫,十七岁拜在岳侠林先生门下习形意拳、龙形八卦掌及孙氏太极拳,寒暑不辍,勤习苦练。之后,先生又赴宁河"果子张"张景富之后人处继续求学,研究形意拳。只要听说某处有功夫好者,先生即主动求教,乐此不疲。
  1976年,有人相告,保定有一名赵宴生者,功夫很高,不过只看到其站桩,看不到练拳。先生遂赴保定探其究竟,结果在赵宴生先生面前竟如三岁孩童,任其摆布,先生遂跪倒求学,从此与大成拳结下不解之缘。在赵宴生先生、吴振法先生的精心指点下,先生之技艺突飞猛进,内劲充盈,爆发劲力极强。1985年,经人介绍,先生又于天津拜识了拳学名家张恩贵先生。张恩贵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是当时津门的硬手,并得到过王芗斋先生的指点。在赵吴张三位先生的栽培下,先生对大成拳有了很深的理解。但是传统武学的理论虽然在文字上有传承、记载,然而应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则十分不易。树立坚定的信念,同时必须身体力行,用身心的投入去体识练功中的每一点细微的感受,在大量的实践中才会明白前人留下的文字内涵。如芗斋先生所说"敛神听微雨"的含义是,只有体察到自身气血运行,内在力量才能随着精神意识而动,只有达到了超出常人的感应能力,才会在实战中具备"落叶即知"的灵敏度,也只有自身气血充盈,才能在触觉之灵敏上达到一触即发的本能效应,这种功夫的体认要全心地在触觉之灵敏上达到一触即发的本能效应,这种功夫的体认要全心地修炼,达到松、静、自然,甚至忘我时才会出现,而这才是大成拳的真谛。先生曾言:"不达此种状态,就不具备登堂入室的资格。"而现在有练家认为能打倒几个人就功夫"大成"了,这是对拳道的浅薄认识而已!
  先生功力之深湛为笔者仅见,其劲力沉实厚重,果如芗斋先生所言之"整体如铸,身如灌铅"。其肌肉弹力如弓之弦,身之抖颤形如爆炸,使人叹为观止!先生认为,混元内劲为拳法之根本,离开内在劲力,根本谈不上内家拳。肌肉、骨骼乃人体之外在运动物质,如无内在气血之滋养和推动,其力仅为人体之外力。而内在劲力虽说无形无象,但却有迹可察,在人体生理结构上有所表现,如形意拳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先生亲自演示并讲解其中之含义,使我明白了这些拳意的内劲形成,达此状态才可能做到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先生认为,大成拳入手功夫在于形,形正则气顺,气顺则气血通畅,神意才能得到"滋养",故有"精养灵根气养神"之说。故以形调气乃入门之根本,气足神旺后方可以意而行,气足者其体现为腰圆背实,肌肉弹力强极,肋骨开张上挺粗硬,躯干如充气之轮胎,一般拳脚击打无动于衷。所谓"精满混元身,充实如太仓",就是指自身内气充盈,在生理上表现出来的筋骨坚如铁石。神意之动乃人体精神之原动力,没有神意的支配运动,先生称之为"盲动",即动之目标不明,徒耗气力。故此一动,不但是指形体,更是指意识。先生为我所做之动法,形之动转,意轻灵而形沉重,神飘忽而动转有方,前后、左右、上下之变化妙不可言。
  先生武功高超,但很少谈及与人争斗之战绩,因为先生以探讨、钻研、印证武学为目的,故轻易不与人过手,万不得已时才动手,对方即被击溃。先生授徒极严,轻易不肯录入门墙,此并非先生保守,而是先生十分珍视自己多年来摸索、探求的武学。先生认为,没有继承和发扬的坚定信念和志向,他宁愿丢在自己手里也不愿让后辈不用心而使其变了味道。我辈后学愿用毕生心血去继承、钻研、完善传统武学,教诲后者!□



其他文献
在热武器取代冷兵器的今天,有人认为:功夫再好、手脚再快也比不上子弹。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绝对,有时,功夫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我的一位蔡姓表亲是位刑警,他曾参加过封闭式的功夫训练,主攻咏春拳散打。一次,闲说中,他感慨地对我说:“武术学而不用,也不能不学,身有功夫即使十年不用,可只要用上,就救命。”他说:“咏春拳真的救了我一命啊!”原来,数月前,他奉令在一公路设卡搜捕一疑犯。只要与疑犯所乘的车相似的
期刊
猛龙虽逝,雄风仍在。一代宗师李小龙,以他独特的截拳道笑傲于武林、影坛。截拳道,这辉煌的三个字,照亮了多少莘莘武学之子的心,鼓舞了多少功夫爱好者!在国外,李小龙生前的弟子和好友为推广发扬截拳道,创立了各式各样内容不同的武馆,端的是荦荦大端,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在国内,大大小小的武馆都专门设有截拳道研修班,无一不号称"正宗",仿佛一个武馆没有大名鼎鼎的截拳道,武馆就少了点什么似的。一时间,勾漏手、
期刊
期刊
王中泉(1846~1919年),河北省沧县张旗屯村(今属南皮县)人。  王中泉幼时因家贫,十二岁即做雇工。清同治元年(1862年),经人推荐到罗疃黄士海家中做长工,黄士海家里里外外的杂活、地里的耕种农活都由王中泉一人包揽。王中泉性情温顺,孝敬黄士海如同孝敬亲生父母,将农活、各种杂活干得极令黄士海满意。  一日,武林界好友来探访,黄士海见王中泉早已将房间、庭院打扫干净,欣慰地将其唤到身旁说:“你想练
期刊
相信每位朋友都渴望练就一身超凡脱俗的武功,而每个人也都向往着前辈大师的惊世绝技,从而导致大批热血青年都在不厌其烦地苦练大师们的绝技,每个人也都为此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和汗水!但结果如何呢?结果很让人心痛,因为大多数武友的结局是惊人的一致:大师的成名绝技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出现!于是他们的希望也随之破灭,或对大师,或对中华武术……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冬夜,天空挂着几点寒星,微光穿过黑云。一间挂着"螳螂拳馆"牌子的小屋内,两个年轻人你来我往地练着螳螂门里的引手,他们就是日后名震北国的螳螂拳传人--杜锡宝、张国富。  突然,一股寒风夹着笑声从屋外飘来,两人急忙收住拳脚,循声望去,一个黑影在远处渐行渐近。  杜喜宝低着嗓门说道:"是有人在偷艺,走,过去教训教训他。"  只见一身穿棉袍、腰扎布带、背插两把宝剑的汉子背着星光站在
期刊
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打斗将成为残酷而又无情的现实,一招一式要求精简实用,讲求实效,一击必杀,克敌制胜。  自卫搏杀生理学认为:人的生理结构是固定的,生理功能是特定的,生理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关节的活动幅度是一定的,各个器官的抗击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头、咽喉、裆部、脊椎神经、肋骨、膝关节等部位都是人体抗击打最薄弱的部位。面对歹徒不能心慈手软,在关键的时刻必须给敌人以重创,使其丧失斗志,无力抵抗。  
期刊
大成拳为王芗斋先生所创,后经几代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和训练体系,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大成拳这朵武林奇葩,其实战威力和注重精神力量培养的独特训练方式,充分展示了我国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直指我国实战拳学的精华核心。大成拳融健身、理趣、自卫于一体,习之愈深,愈感理趣横生、奥妙无穷。某前辈曾言,大成拳是武术中的大学,深感此言不虚也。下面就我数年来习练大成拳的几点粗浅体会与
期刊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必修科目,若想从太极拳中得到技击本领,则应先研究和剖析推手。  太极推手本不是技击,可能因为国家设立推手为竞赛项目,故很多朋友误认为推手是技击。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对太极推手与“推手”的看法:推手比赛用拙力将对方推倒或将对方推出场外即获胜;而太极推手则要求参赛者严格按照太极松柔、阴阳变转、举动轻灵和用意不用力等太极拳之特性,若参赛一方用力,则被罚下场,这一规则不容讨论。太极拳
期刊
高臣,辽宁本溪市人,自幼好武,少年时即参习拳击、散打等格斗技术,18岁又自修大成拳,19岁赴京学艺,从而奠定了武功基础。  为广博名家,高臣亦参习形意、八卦等内家拳法,又于津门拜识了大成拳传人李洪喜先生。经过切磋印证,才知自己相差甚远,以前所学仅为皮毛而已,遂虚心求教于李先生,后在中国佛学院泓道法师主持下,高臣正式拜入李洪喜先生门下,承其衣钵。数年习艺,高臣受到洪喜先生的喜爱和师爷张恩贵老人的赞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