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ayxgfl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致痫灶切除术,分析起源于该部位癫痫的临床特征,观察手术疗效。

结果

10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14.0±7.6)岁,平均手术年龄为(18.8±6.0)岁,癫痫平均病程为(5.1±3.3)年。所有患者MRI检查病灶均为阳性。发作症状学中,4例患者有自动症表现,包括口咽部自动症和双上肢摸索症状,其中3例出现在发作早期;6例患者表现为偏转发作,均出现于发作早期,其中4例偏转方向与病灶侧别一致。致痫灶切除术后,2例患者术后1个月偶尔出现癫痫发作,3个月后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6±5.3)个月,癫痫发作均完全消失(国际抗癫痫联盟分级1级)。

结论

偏转发作是起源于颞叶后外侧皮质癫痫患者的常见发作症状,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表现。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症状学、电生理学及影像学综合评估,单纯病灶切除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接受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的7例下丘脑错构瘤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详细病史、症状学、脑电图及影像学资料。术前评估考虑下丘脑错构瘤为致痫灶,随后利用立体定向框架于下丘脑错构瘤处植入SEEG电极,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的放电区
目的通过立体脑电图电极皮质电刺激的方法探讨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双侧岛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收治的4例岛叶或岛叶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于双侧岛叶植入立体脑电图电极进行皮质电刺激,通过视觉分析和非参数检验确定每个触点有无诱发电位响应。采用刺激一侧的对侧岛叶的电极记录诱发电位响应,明确刺激响应率及解剖分
目的探讨人源幼虫巨大致死性基因编码的蛋白(Hugl-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脑胶质瘤U251和U87细胞设立过表达GFP组(对照组)和过表达GFP-Hugl-1组(Hugl-1组)。采用消化实验和贴壁实验检测细胞的黏附能力;以鬼笔环肽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骨架;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明胶酶谱实验研究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及其可能机制;以细胞组分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共12个动脉瘤,包括8个巨大型(最大径>25 mm)和4个大型(最大径为15~25 mm)床突旁动脉瘤。其中动脉瘤栓塞术后再出血1例,血栓性动脉瘤1例,血泡样动脉瘤1例。所有病例均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核仁小分子宿主基因12(SNHG12)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以及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计划(CGGA)数据库中SNHG12在不同病理学级别脑胶质瘤(220例)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在27例胶质瘤组织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进行验证。将靶向SNHG12的特异性小干扰RNA运用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治疗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计SEEG电极的植入方案,并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放电情况明确致痫灶的分布,根据其结果采用SEEG电极行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