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10-02
生活既是作文,作文既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表达不好,其原因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不会积累和沉淀。另外教师急于成功,“逼”学生盲目的选材、表达,所以导致学生作文表达空洞,感受不深。那么如何让学生积累素材,言之有物,爱上习作呢?这就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玩中体验
作文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这就有一个课前准备的问题,比如写活动场面的,可事先让学生参观、游览、访问、实践,并且适时地增加活动的难度,创造“偶发的事件”,这样就有了鲜活的素材,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为这是学生临近的体验,印象深。玩中学写,学生活泼好动,玩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作文。我听过这样的一节作文课,老师开始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把学生分组,让每组的每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字,每组要把字连成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在连话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各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议,教师适机点拨,渗透观点,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领悟了做人的原则,感悟了人生,这样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情文并茂的好作品。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经常让学生亲身实践,比如说风和日丽的春天,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去空旷的野外放风筝;五彩缤纷的秋天让学生收集飞舞的“彩蝶”做树叶粘贴画;白雪皑皑的冬天让孩子们放松心情快乐无比地做游戏等,学生在玩中得到了乐趣,所以很愿意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老师的指导就变得轻松了。
二、仿中积累
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有的学生不会作文,让他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仿写也是收获,仿多了自然也悟出一些道理来,不要一棒子把学生打死!曾记得让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文介绍一种小动物,学生写过记叙文描写动物,可不知如何用说明文来表达,我便让其仿照《鲸》这篇说明文,利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很多学生都能动手查资料,寻找信息,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学会了说明一种事物的方法。
三、画中欣赏
我们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作文首先从学生兴趣入手。翻开我过去的日记本,在回忆中徜徉时,也会被文章中稚嫩的插图所吸引,这也是我乐趣的所在。如今我的学生也愿意把作文和画画联系在一起,每一篇作文的后面都插入一幅鲜活的画,所画的画都与作文的内容有关,如写妈妈,有的就画妈妈做家务;写秋天,有的就画一片鲜红的枫叶;写动物的就画一只只简单活泼的卡通小形象。栩栩如生的图画让你感到不是作文而是艺术作品。每每看到学生翻开文章独自陶醉时,我想写作兴趣已悄然在学生心中萌芽。学生的画也是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只不过把文字的转化成了直观的事物了。我们强调语文的整合与实践,那么既作文又画画为什么不可以呢?
四、探中升华
提起研究性学习大家都感兴趣,但把研究性学习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还是举步维艰,所谓研究就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提炼。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来那么多有感性的作品来,那就是读书少、实践少、知识少、阅历少。写“研究性作文”就得要求学生广泛地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性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例如我曾给学生出过这样的文题《我看家乡新变化》,这篇作文看似简单,写好不容易。多数孩子是以自己的视角来写的,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如公园、学校、街道。可有一部分学生不是这样,他们经过了调查(如问爸爸、老师)、阅读(家乡年鉴)、考察(如去工厂、机关),他们把收集来的信息分析、比较、整理,写出了富有深层次的作品来了,他们不仅写出有那些变化,还写出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及理想愿望等。探究性作文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写出一篇生动有价值的文章,而在于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这才是学生所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五、评中领悟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评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评改作文的重要性。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自评、互评的方式。
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后,先进行自评:一是看文章格式是否正确;二是看文章中有无错别字;三是看语句是否通顺;四看段落是否清晰。然后再进行互评。同学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补充,互相更正。这时的学生评文难免参差不齐,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教师也可提出相关要求提示学生,如划出文章优美的句子,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文章重点表达了什么情感,选取的事例是否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此项训练由低到高循序渐近进行,学生在评改别人的文章中领悟了与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谓“一举两得”。
作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名家的成功引领,又有后来人的不断创新。但千变万化都离不开“源头清水”——生活,学生只有融入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写出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章来。
生活既是作文,作文既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表达不好,其原因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不会积累和沉淀。另外教师急于成功,“逼”学生盲目的选材、表达,所以导致学生作文表达空洞,感受不深。那么如何让学生积累素材,言之有物,爱上习作呢?这就如朱熹所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玩中体验
作文与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这就有一个课前准备的问题,比如写活动场面的,可事先让学生参观、游览、访问、实践,并且适时地增加活动的难度,创造“偶发的事件”,这样就有了鲜活的素材,写起来也得心应手。因为这是学生临近的体验,印象深。玩中学写,学生活泼好动,玩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作文。我听过这样的一节作文课,老师开始让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把学生分组,让每组的每名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字,每组要把字连成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在连话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各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之间的争议,教师适机点拨,渗透观点,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领悟了做人的原则,感悟了人生,这样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情文并茂的好作品。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经常让学生亲身实践,比如说风和日丽的春天,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去空旷的野外放风筝;五彩缤纷的秋天让学生收集飞舞的“彩蝶”做树叶粘贴画;白雪皑皑的冬天让孩子们放松心情快乐无比地做游戏等,学生在玩中得到了乐趣,所以很愿意把自己的体验写出来。老师的指导就变得轻松了。
二、仿中积累
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有的学生不会作文,让他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仿写也是收获,仿多了自然也悟出一些道理来,不要一棒子把学生打死!曾记得让学生第一次写说明文介绍一种小动物,学生写过记叙文描写动物,可不知如何用说明文来表达,我便让其仿照《鲸》这篇说明文,利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很多学生都能动手查资料,寻找信息,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学会了说明一种事物的方法。
三、画中欣赏
我们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作文首先从学生兴趣入手。翻开我过去的日记本,在回忆中徜徉时,也会被文章中稚嫩的插图所吸引,这也是我乐趣的所在。如今我的学生也愿意把作文和画画联系在一起,每一篇作文的后面都插入一幅鲜活的画,所画的画都与作文的内容有关,如写妈妈,有的就画妈妈做家务;写秋天,有的就画一片鲜红的枫叶;写动物的就画一只只简单活泼的卡通小形象。栩栩如生的图画让你感到不是作文而是艺术作品。每每看到学生翻开文章独自陶醉时,我想写作兴趣已悄然在学生心中萌芽。学生的画也是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只不过把文字的转化成了直观的事物了。我们强调语文的整合与实践,那么既作文又画画为什么不可以呢?
四、探中升华
提起研究性学习大家都感兴趣,但把研究性学习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还是举步维艰,所谓研究就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提炼。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来那么多有感性的作品来,那就是读书少、实践少、知识少、阅历少。写“研究性作文”就得要求学生广泛地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性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例如我曾给学生出过这样的文题《我看家乡新变化》,这篇作文看似简单,写好不容易。多数孩子是以自己的视角来写的,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如公园、学校、街道。可有一部分学生不是这样,他们经过了调查(如问爸爸、老师)、阅读(家乡年鉴)、考察(如去工厂、机关),他们把收集来的信息分析、比较、整理,写出了富有深层次的作品来了,他们不仅写出有那些变化,还写出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及理想愿望等。探究性作文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写出一篇生动有价值的文章,而在于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这才是学生所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
五、评中领悟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评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契可夫是这样指出的:“写作的技巧,其实并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可见评改作文的重要性。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自评、互评的方式。
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后,先进行自评:一是看文章格式是否正确;二是看文章中有无错别字;三是看语句是否通顺;四看段落是否清晰。然后再进行互评。同学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补充,互相更正。这时的学生评文难免参差不齐,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教师也可提出相关要求提示学生,如划出文章优美的句子,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文章重点表达了什么情感,选取的事例是否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此项训练由低到高循序渐近进行,学生在评改别人的文章中领悟了与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可谓“一举两得”。
作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有名家的成功引领,又有后来人的不断创新。但千变万化都离不开“源头清水”——生活,学生只有融入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才能写出一篇篇生动鲜活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