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各国民族音乐文化开放和交流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前国际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如何对我国民族音乐进行有效传承,从民族音乐传承的主渠道、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以及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渠道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选择性,经过这种选择性的过滤,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和系统性得以保存,从而保证了具有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文化在延续和传承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再生与繁衍不可或缺的工具,应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长久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沿袭欧洲专业音乐教育的体制,加上城市文化的强势挤压以及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少话语权,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包含部分民族音乐内容,但其地位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很不明确,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被忽视以及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相互分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改革现有学校音乐教育
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有关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比例较小,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加之受“欧洲音乐中心论”长期对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影响,作为文化传承主渠道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破除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教育状况,在教育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进行改革。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加大民族音乐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增加中国传统音乐乐理、和声以及传统声乐、器乐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等方面课程,把民族音乐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观看优秀民族歌剧;视唱练耳教学中,增加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比例,让学生多积累民族音乐语言;音乐欣赏中,多赏析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和作品;和声课上,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做一些民间曲调习题,等等。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民族音乐的地方性、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立足校本教研,开发乡土音乐资源,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器乐品种等进行发掘、整理,利用校本科研力量编撰教材,将民族音乐精品转化成系列化的乡土音乐教材进入学校教育;另外,应选择民族风格鲜明,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作品,也可以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以当下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进行演绎,多途径、多方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民族音乐课程应选择部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内容催人上进的优秀曲目,吸引学生喜爱民族音乐文化,并从中获得美育的启迪。同时要善于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直观、即时、互动的特点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活动增添魅力,把声音、图片、影视片段与动画等元素引入民族音乐教育,更好地还原民族音乐的历史语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民族音乐理解。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支离破碎是一个客观事实,要使已经十分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已不可能。因此,对民族音乐文化一成不变地保存和继承也是不现实的。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只有传统文明与当代背景有机融合,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共享的音乐文化,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同,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不损害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寻找那些尚存民间、不为了解的真正的原生态民族音乐,进行整理和抢救。另外,应充分考虑民族音乐接受者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从民间寻根,从兄弟民族和国外音乐文化中借鉴技巧和艺术手段,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加工与创新。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就有效借鉴小提琴技法和西方曲式,创作了优秀的二胡作品《光明行》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采用了西洋乐器小提琴和外来的协奏曲形式,以我国越剧唱腔为素材,在乐曲中运用了戏曲音乐散板、摇板等表现手法,在演奏中又大量使用了中国特有的音腔润饰法,将民族乐器二胡的演奏技法运用于小提琴演奏中。这些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经典,对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2003(1)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教育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渠道
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学校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具有选择性,经过这种选择性的过滤,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和系统性得以保存,从而保证了具有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文化在延续和传承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得以再生与繁衍不可或缺的工具,应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长久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基本沿袭欧洲专业音乐教育的体制,加上城市文化的强势挤压以及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少话语权,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包含部分民族音乐内容,但其地位在整个音乐教育中很不明确,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被忽视以及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相互分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改革现有学校音乐教育
当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有关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我国学校教育中比例较小,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加之受“欧洲音乐中心论”长期对我国音乐教育体制的影响,作为文化传承主渠道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破除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教育状况,在教育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进行改革。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加大民族音乐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增加中国传统音乐乐理、和声以及传统声乐、器乐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等方面课程,把民族音乐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声乐教学中,让学生多演唱一些民歌,观看优秀民族歌剧;视唱练耳教学中,增加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比例,让学生多积累民族音乐语言;音乐欣赏中,多赏析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和作品;和声课上,多解析一些民族调式,做一些民间曲调习题,等等。二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民族音乐的地方性、民族性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立足校本教研,开发乡土音乐资源,将本地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器乐品种等进行发掘、整理,利用校本科研力量编撰教材,将民族音乐精品转化成系列化的乡土音乐教材进入学校教育;另外,应选择民族风格鲜明,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典型作品,也可以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以当下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形式进行演绎,多途径、多方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民族音乐课程应选择部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内容催人上进的优秀曲目,吸引学生喜爱民族音乐文化,并从中获得美育的启迪。同时要善于探索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直观、即时、互动的特点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活动增添魅力,把声音、图片、影视片段与动画等元素引入民族音乐教育,更好地还原民族音乐的历史语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对民族音乐理解。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支离破碎是一个客观事实,要使已经十分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恢复到原来状态已不可能。因此,对民族音乐文化一成不变地保存和继承也是不现实的。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下,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只有传统文明与当代背景有机融合,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共享的音乐文化,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同,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不损害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寻找那些尚存民间、不为了解的真正的原生态民族音乐,进行整理和抢救。另外,应充分考虑民族音乐接受者的心理感受和实际需求,从民间寻根,从兄弟民族和国外音乐文化中借鉴技巧和艺术手段,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加工与创新。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就有效借鉴小提琴技法和西方曲式,创作了优秀的二胡作品《光明行》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采用了西洋乐器小提琴和外来的协奏曲形式,以我国越剧唱腔为素材,在乐曲中运用了戏曲音乐散板、摇板等表现手法,在演奏中又大量使用了中国特有的音腔润饰法,将民族乐器二胡的演奏技法运用于小提琴演奏中。这些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借鉴,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宝库的经典,对促进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研究中国音乐.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