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类基础课在电气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极为重要。针对电类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电类基础课程是电子电气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是向学生传授工程观点和科学观点的重要途径,很多重大发明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源于这一课程群,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影响极为深远。
在“卓越计划”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作者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用哲学的思维看待“电现象”
物理学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电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贡献。例如,自然哲学家奥斯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和谢林关于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与磁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开拓了电学研究的新纪元。
教师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哲学思想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电路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掌握方法论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可以用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看待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利与弊,用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待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用对偶原理学习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等,用类比的思维看待电流与水流。
二、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黑板板书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在推导公式或者演算的时候,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该板书的时候不要偷懒,其实在PPT上也可以板书。
在电工学中,借助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素材能很好的诠释电机电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在数电中,借助Multisim软件仿真可以实时看到CMOS反相器的开关特性,在模电中,可以做出几个典型的滤波器实物电路,让同学们看到美妙的歌曲被滤除不同频率的效果。可以拿出不同的芯片让学生感受实际器件的封装形式,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验证性实验,像MIT一样,学生定会欣喜不已。
三、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主线
工程教育如果离开实际生活,将会失去意义,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须想方设法增加工程实践经验,通过项目经验使课堂教学有血有肉。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进行讲解,如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可以结合电子荧光灯讲解;模电中结合教室的音响,引入音频功放的主要性能参数;数电中由数字时钟而引发振荡器、计数器和译码器的设计等等。
寻找一些经典的工程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搜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差,对感性的事物感兴趣,可以适当减少理论公式的推导,增加PBL教学和启发性教学。尝试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而实用的电路,并鼓励其实现。
四、课件一定要有二次加工的过程
如今网络发达,课件的来源很多,但是舶来之物要经过亲手加工才能适应本校的实际和个人的讲课习惯。好的课件可以赏心悦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差的课件是让教师直接照屏宣科,学生顿觉索然无味,故我们要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和意识。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恰到好处,切忌过于花俏和喧宾夺主。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设计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设计要链接灵活,便于教学。课件制作不可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分利用一切立体化资源,特别是名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辅导教学,博采众长。
五、课前充分准备,课间张弛有度,课后实时总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新课,要花数倍的时间备课,吃透教材,查阅资料,进行教学设计。要手写讲稿,但不能生搬教材,要有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体现,提出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课间要不断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而不是一味灌输。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启发思维。课后要善于总结,有哪些亮点,存在哪些不足,重难点把握得怎样,教学效果怎样,可以和学生交流,实时处理反馈信息。
六、建立网络课堂,延伸课堂时间
利用学校的数字化教学中心组建教学辅导网站,网站有公告、讨论、答疑、作业、师生交流、资源等模块。利用公告栏发布课程介绍、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作为重要事件的发布场所。
讨论区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开放性的思考题,启发思维,举一反三。答疑和师生交流区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把短暂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余时间,解决了学生的众多疑惑。作业区布置了一些大作业和小论文,根据完成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提高了成绩评定的透明度。网络课堂的建立,明显增强了同学的学习自主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是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就像一名演员,但是绝不仅仅是一名演员。我们要把知识像春雨般地融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不仅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记住方法和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希有,刘凤春,刘蕴红,等.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5):8-9.
[2]姚建红,刘继承,赵玉峰,等.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8:027.
[3]于歆杰,陆文娟,王树民.专业基础课中的研究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18-121.
[4]李春彪.“电工学”课程教学中的四个有力杠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39-41.
[5]刘志军.“模拟电子线路”的“过三关”——谈“模拟电子线路”教与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5:010.
作者简介:欧阳宏志(1982—),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及RFID技术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电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电类基础课程是电子电气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是向学生传授工程观点和科学观点的重要途径,很多重大发明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源于这一课程群,对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影响极为深远。
在“卓越计划”实施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培养能力,作者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用哲学的思维看待“电现象”
物理学和哲学是相辅相成的,电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思想的贡献。例如,自然哲学家奥斯特接受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和谢林关于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与磁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开拓了电学研究的新纪元。
教师如果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哲学思想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电路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掌握方法论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可以用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看待动态电路暂态过程的利与弊,用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待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用对偶原理学习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等,用类比的思维看待电流与水流。
二、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黑板板书能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在推导公式或者演算的时候,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该板书的时候不要偷懒,其实在PPT上也可以板书。
在电工学中,借助动画、图片和视频等素材能很好的诠释电机电器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在数电中,借助Multisim软件仿真可以实时看到CMOS反相器的开关特性,在模电中,可以做出几个典型的滤波器实物电路,让同学们看到美妙的歌曲被滤除不同频率的效果。可以拿出不同的芯片让学生感受实际器件的封装形式,有条件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验证性实验,像MIT一样,学生定会欣喜不已。
三、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主线
工程教育如果离开实际生活,将会失去意义,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须想方设法增加工程实践经验,通过项目经验使课堂教学有血有肉。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进行讲解,如电路中的谐振现象,可以结合电子荧光灯讲解;模电中结合教室的音响,引入音频功放的主要性能参数;数电中由数字时钟而引发振荡器、计数器和译码器的设计等等。
寻找一些经典的工程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搜集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尝试案例教学,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基础较差,对感性的事物感兴趣,可以适当减少理论公式的推导,增加PBL教学和启发性教学。尝试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而实用的电路,并鼓励其实现。
四、课件一定要有二次加工的过程
如今网络发达,课件的来源很多,但是舶来之物要经过亲手加工才能适应本校的实际和个人的讲课习惯。好的课件可以赏心悦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差的课件是让教师直接照屏宣科,学生顿觉索然无味,故我们要提高制作课件的能力和意识。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恰到好处,切忌过于花俏和喧宾夺主。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设计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设计要链接灵活,便于教学。课件制作不可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分利用一切立体化资源,特别是名校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辅导教学,博采众长。
五、课前充分准备,课间张弛有度,课后实时总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新课,要花数倍的时间备课,吃透教材,查阅资料,进行教学设计。要手写讲稿,但不能生搬教材,要有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体现,提出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课间要不断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而不是一味灌输。在课堂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启发思维。课后要善于总结,有哪些亮点,存在哪些不足,重难点把握得怎样,教学效果怎样,可以和学生交流,实时处理反馈信息。
六、建立网络课堂,延伸课堂时间
利用学校的数字化教学中心组建教学辅导网站,网站有公告、讨论、答疑、作业、师生交流、资源等模块。利用公告栏发布课程介绍、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作为重要事件的发布场所。
讨论区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和开放性的思考题,启发思维,举一反三。答疑和师生交流区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把短暂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余时间,解决了学生的众多疑惑。作业区布置了一些大作业和小论文,根据完成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提高了成绩评定的透明度。网络课堂的建立,明显增强了同学的学习自主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是教师必须修炼的基本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就像一名演员,但是绝不仅仅是一名演员。我们要把知识像春雨般地融入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不仅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记住方法和培养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希有,刘凤春,刘蕴红,等.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5):8-9.
[2]姚建红,刘继承,赵玉峰,等.基于“卓越计划”的电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8:027.
[3]于歆杰,陆文娟,王树民.专业基础课中的研究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118-121.
[4]李春彪.“电工学”课程教学中的四个有力杠杆[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4):39-41.
[5]刘志军.“模拟电子线路”的“过三关”——谈“模拟电子线路”教与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5:010.
作者简介:欧阳宏志(1982—),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及RFID技术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