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社区文化的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植入民族音乐,一方面有利于弘扬并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自身的根源性、多样性和教育性要素实现社区文化的引领性作用,推动社区文化的合理有效的开展,在大众思想凝聚力形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民族音乐;根源性;多样性;教育性;社区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52-0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素质也随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已经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基本需要,而是向往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并非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有对文化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并非是对精英文化的需求,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浸润我国人民精神状态的一种方式,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越来越受到广泛大众的喜爱。“社区文化对于一个社区而言,属于其特色精神财富,而且物质形态特征显著,是通过社会实践由社区的成员集体创造出来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显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最终目的要通过社区民众的认同感增加其集体认同感,以大众可接受的方式则会起到最好的效果,而文化活动素材的选择则是活动效果的核心要素。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样态,能够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样态和精神追求。将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表现样态和教育性探索民族音乐与社区文化的内在关联,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文化展开的有效性。
一、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探究服务社区文化的可行性
民族音乐是以艺术形式表达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思想的文化样态,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美好愿景,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音乐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其内在的文化要素可以将个人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连接起来,比如《黄河大合唱》以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为背景,旋律激昂、铿锵有力,基础为群众歌曲并糅合了民间音乐的要素,其民族性与历史性因素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每当音乐响起,都能唤起群众心底深处的爱国之情。民族音乐是生活、社会和历史的三重交织,因其源于生活的本源性特点使得其能够最广泛地引起群众的共鸣,是培育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区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社区成员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社区特色的精神文化样态,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家园文化,在其本质上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和群体性等特质,社区文化的开展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的提升,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人民群众文化的重视,在具体实践中,群众社区文化开展的多元多样,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发展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风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在选择文化素材的需要选择贴近百姓的作品,民族音乐以其自身所承载的民间元素,以音乐形式表现民间生活,能够在不同地区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族音乐包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在本源上变现了本民族的内敛的生活形式,比如民间曲目《茉莉花》《春江花月夜》等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在社区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既能够将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传递到群众中间,又能够丰富群众的业余精神生活,以民族文化替代传统的棋牌游戏文化等等,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
可见,社区文化同民族音乐在内在本质上是有机相通的,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人民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素养进而提升对集体的认同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辅相成,文艺汇演的种类中民族音乐是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是各民族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样态,能够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样态和精神追求。将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活动,发挥民族音乐的生活性和群众情感共鸣性等特点,是促进社区文化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从民族音乐的种类样态探究服务社区文化的普适性
民族音乐按照常规划分,分为民族歌曲、民族歌舞、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等,在共性上它们都是由五声调式多构成,起源于中国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同西方民族音乐注重音乐的精准不同,同民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民族音乐注重音乐的意境、韵味以及旋律的表现性,在表现样态上,民族音乐同舞蹈、诗歌等有着同源关系,表达共同的文化诉求和审美追求,在歌词艺术性上有着较高的文学根基。民族音乐不同种类和素材是提升社区文化水平的重要来源。社区文化的普适性也即大众性是社区工作的重点,普适性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有着同构的内在本质,社区文化一方面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而使其自身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这一点同民族音乐的内在本质也是同质的。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选取适合本社区的文化样态,对于社会文化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音乐文化在社区文化活动实践展开过程中,民族音乐素材的选择是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第一类民族音乐的种类可以选择地域性民族音乐。地域性音乐来自本地,比如在东北地区民族音乐二人转更有利于民众的接受,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选择部分曲目,可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吸引度,这样不仅仅使得区域性民族音乐传承下去,通过社区文化的开展回馈于地域,不断交互有利于充实地域文化素材,同时有利于民众的艺术熏陶,提升民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居民间走出家庭,凝聚在社區。
第二类民族音乐的种类可以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这类民族音乐作品流传广泛、文化内涵丰富、被群众喜爱,比如《春江花月夜》《南泥湾》《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这些作品可以跨越疆域在人们之间广泛流传,引起人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和兴趣,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性传播,同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通过社区文化传播不同的民族文化。第三类选择可以是改编过的民族音乐作品。改编过的民族音乐作品既结合了民族音乐要素同时又融合了先进的音乐元素,这类作品新潮又不失典雅,前卫又不失经典,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推进了民族音乐的自我更新。而这类作品在社会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作品自身的传播,另一方面有利于在社区文化开展的过程中照顾不同的年龄群体。 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兼顾社区文化的普适性也即大众性因素,另一方面也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群体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众,选取有特色的音乐作品。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选取适合本社区的文化样态,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
三、从民族音乐的教育性探究服务社区文化的引领性
民族音乐的教育性体现在民族音乐的感染人、塑造人进而引领人的内在本质。民族音乐生长于群众生活的土壤,是对群众情感的概括提升和表达,通过再次传播将积聚的情感反哺于群众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和高尚情感。如民族音乐作品《二泉映月》的悲凉情感通过音乐传递出来的同时,人生而经历悲痛而走向崇高的个人体验,人们在黑暗的社会中寻求光明中的探索精神和不懈努力的集体感悟,均通过作品得以传播并刻印在听众的心理。
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民族音乐的教育性,需要发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教育性因素。首先发掘作品中的可以唤起情感共鸣的教育因素。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旨在开发出所采用音乐作品形式内部的情感要素,选取合适的作品,能够使活动效果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具体社区文化活动中,根据不同社区的地域特点,选择不同的民族要素更加能够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没有情感的思想引领只能成为空洞表达,而民族音乐强烈的情感表达恰好达到了思想引领这一要求。其次发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引领因素,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群众的家国情怀。民族音乐作品集情感性和文学性于一身,在歌词上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性和诗词性。古代诗歌最初则是由诗、词、曲三类以演唱形式表达出来,称谓众多,如歌、辞、诗、风、谣、声、曲、调等。现代民族歌曲的歌词大部分都是押韵并体现意境的,具有强烈的文学引导性和思想上引领性。
再次,民族音乐的时代特征是社区文化活动引领性的另一重要因素。从新中国诞生人们热情高涨时期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到70年代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再到《打起手鼓唱起歌》《龙的传人》《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等等均表达了我国人民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喜爱。在社区活动中以历史的方式展示给群众,对于提升社区群众的爱国意识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可见社区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链接个人于国家的桥梁作用,民族音乐文化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并以沁润的方式无形中提升了群众的民族向心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社区文化是具有地域特性的区域文化,在本质上同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展示唤起群眾的内在情感,凝聚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社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采用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将民族文化传播开放,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化活动素材的选择则是活动效果的核心要素。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样态,能够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样态和精神追求。将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表现样态和教育性探索民族音乐与社区文化的内在关联,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文化展开的有效性。而社区民众通过感知民族音乐,在活动不断开展过程中提升至理性感悟,使社区文化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去,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无形的培育手段,提升民众居住心里的稳定性,社区文化民族音乐的结合推动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钟颖.基于民族音乐传承下促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黄河之声,2014,(07).
[2]崔伟.民歌:民族音乐的精髓[J].民族论坛,2010,(12).
【关键词】 民族音乐;根源性;多样性;教育性;社区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52-0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素质也随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人们已经不是仅仅追求物质的基本需要,而是向往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并非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有对文化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并非是对精英文化的需求,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浸润我国人民精神状态的一种方式,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越来越受到广泛大众的喜爱。“社区文化对于一个社区而言,属于其特色精神财富,而且物质形态特征显著,是通过社会实践由社区的成员集体创造出来的,社会性和群众性显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最终目的要通过社区民众的认同感增加其集体认同感,以大众可接受的方式则会起到最好的效果,而文化活动素材的选择则是活动效果的核心要素。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样态,能够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样态和精神追求。将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表现样态和教育性探索民族音乐与社区文化的内在关联,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文化展开的有效性。
一、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探究服务社区文化的可行性
民族音乐是以艺术形式表达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思想的文化样态,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美好愿景,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音乐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其内在的文化要素可以将个人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命运连接起来,比如《黄河大合唱》以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为背景,旋律激昂、铿锵有力,基础为群众歌曲并糅合了民间音乐的要素,其民族性与历史性因素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每当音乐响起,都能唤起群众心底深处的爱国之情。民族音乐是生活、社会和历史的三重交织,因其源于生活的本源性特点使得其能够最广泛地引起群众的共鸣,是培育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区文化是在一定区域内,社区成员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社区特色的精神文化样态,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家园文化,在其本质上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和群体性等特质,社区文化的开展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的提升,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人民群众文化的重视,在具体实践中,群众社区文化开展的多元多样,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发展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形成积极健康的社区文化风俗。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在选择文化素材的需要选择贴近百姓的作品,民族音乐以其自身所承载的民间元素,以音乐形式表现民间生活,能够在不同地区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族音乐包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在本源上变现了本民族的内敛的生活形式,比如民间曲目《茉莉花》《春江花月夜》等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在社区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既能够将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传递到群众中间,又能够丰富群众的业余精神生活,以民族文化替代传统的棋牌游戏文化等等,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
可见,社区文化同民族音乐在内在本质上是有机相通的,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人民在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素养进而提升对集体的认同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辅相成,文艺汇演的种类中民族音乐是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是各民族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样态,能够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样态和精神追求。将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活动,发挥民族音乐的生活性和群众情感共鸣性等特点,是促进社区文化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从民族音乐的种类样态探究服务社区文化的普适性
民族音乐按照常规划分,分为民族歌曲、民族歌舞、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等,在共性上它们都是由五声调式多构成,起源于中国传统音乐;在表现形式上,同西方民族音乐注重音乐的精准不同,同民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民族音乐注重音乐的意境、韵味以及旋律的表现性,在表现样态上,民族音乐同舞蹈、诗歌等有着同源关系,表达共同的文化诉求和审美追求,在歌词艺术性上有着较高的文学根基。民族音乐不同种类和素材是提升社区文化水平的重要来源。社区文化的普适性也即大众性是社区工作的重点,普适性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有着同构的内在本质,社区文化一方面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功能,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而使其自身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这一点同民族音乐的内在本质也是同质的。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选取适合本社区的文化样态,对于社会文化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音乐文化在社区文化活动实践展开过程中,民族音乐素材的选择是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第一类民族音乐的种类可以选择地域性民族音乐。地域性音乐来自本地,比如在东北地区民族音乐二人转更有利于民众的接受,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选择部分曲目,可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吸引度,这样不仅仅使得区域性民族音乐传承下去,通过社区文化的开展回馈于地域,不断交互有利于充实地域文化素材,同时有利于民众的艺术熏陶,提升民众的精神文化素养,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居民间走出家庭,凝聚在社區。
第二类民族音乐的种类可以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这类民族音乐作品流传广泛、文化内涵丰富、被群众喜爱,比如《春江花月夜》《南泥湾》《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这些作品可以跨越疆域在人们之间广泛流传,引起人们对不同民族文化的感受和兴趣,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普及性传播,同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动,通过社区文化传播不同的民族文化。第三类选择可以是改编过的民族音乐作品。改编过的民族音乐作品既结合了民族音乐要素同时又融合了先进的音乐元素,这类作品新潮又不失典雅,前卫又不失经典,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推进了民族音乐的自我更新。而这类作品在社会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有利于作品自身的传播,另一方面有利于在社区文化开展的过程中照顾不同的年龄群体。 可见,社区文化活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兼顾社区文化的普适性也即大众性因素,另一方面也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群体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众,选取有特色的音乐作品。通过民族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选取适合本社区的文化样态,提升社区文化的内涵。
三、从民族音乐的教育性探究服务社区文化的引领性
民族音乐的教育性体现在民族音乐的感染人、塑造人进而引领人的内在本质。民族音乐生长于群众生活的土壤,是对群众情感的概括提升和表达,通过再次传播将积聚的情感反哺于群众提升大众的审美趣味和高尚情感。如民族音乐作品《二泉映月》的悲凉情感通过音乐传递出来的同时,人生而经历悲痛而走向崇高的个人体验,人们在黑暗的社会中寻求光明中的探索精神和不懈努力的集体感悟,均通过作品得以传播并刻印在听众的心理。
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民族音乐的教育性,需要发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教育性因素。首先发掘作品中的可以唤起情感共鸣的教育因素。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旨在开发出所采用音乐作品形式内部的情感要素,选取合适的作品,能够使活动效果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具体社区文化活动中,根据不同社区的地域特点,选择不同的民族要素更加能够激发民众的情感共鸣。没有情感的思想引领只能成为空洞表达,而民族音乐强烈的情感表达恰好达到了思想引领这一要求。其次发掘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引领因素,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群众的家国情怀。民族音乐作品集情感性和文学性于一身,在歌词上体现了较高的文学性和诗词性。古代诗歌最初则是由诗、词、曲三类以演唱形式表达出来,称谓众多,如歌、辞、诗、风、谣、声、曲、调等。现代民族歌曲的歌词大部分都是押韵并体现意境的,具有强烈的文学引导性和思想上引领性。
再次,民族音乐的时代特征是社区文化活动引领性的另一重要因素。从新中国诞生人们热情高涨时期的《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到70年代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再到《打起手鼓唱起歌》《龙的传人》《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等等均表达了我国人民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喜爱。在社区活动中以历史的方式展示给群众,对于提升社区群众的爱国意识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可见社区文化在国家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链接个人于国家的桥梁作用,民族音乐文化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素材,并以沁润的方式无形中提升了群众的民族向心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总之,社区文化是具有地域特性的区域文化,在本质上同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展示唤起群眾的内在情感,凝聚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社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感,采用大众可以接受的方式将民族文化传播开放,具体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化活动素材的选择则是活动效果的核心要素。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样态,能够反映基层人民的生活样态和精神追求。将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从民族音乐的根源性、表现样态和教育性探索民族音乐与社区文化的内在关联,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文化展开的有效性。而社区民众通过感知民族音乐,在活动不断开展过程中提升至理性感悟,使社区文化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去,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无形的培育手段,提升民众居住心里的稳定性,社区文化民族音乐的结合推动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钟颖.基于民族音乐传承下促进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黄河之声,2014,(07).
[2]崔伟.民歌:民族音乐的精髓[J].民族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