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开部队已四十余年了,我们常梦系军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曾驻守的大西寨。大西寨是一个小岛,这里一年四季不是海风呼啸就是浊浪滔滔,故被我们称之为“风的客栈,浪的摇篮”。
能重返大西寨,一直是我们心中一个未了的心愿!
前些日子,战友罗明轩向舟山警备区首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诉说了我们的这一愿望。想不到信发出后,不日就收到部队王秘书的回信,回信说,首长得知我们这些老兵想重返大西寨的愿望后,十分感动,专门做了研究,同意派船送我们去大西寨。老罗把这个消息转发给了大家。一位战友因患病刚动手术,他对去看望他的战友说:“真为你们高兴!可惜我去不成了。你们可要替我向大西寨问好,替我多看几眼那里的一草一木,多看几眼那里的坑道哨所,多拍几张那里的照片给我看呵……”
2016年5月10日,我们一行20人,相约来到定海东门里陆军招待所。次日一早,部队派车送我们去定海鸭蛋山码头。一路上,我们仿如当年上岛时的新兵,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放声唱起了《我是一个兵》。
不一会儿,车到了码头。从岱山开来的交通艇已等候在码头。见我们来了,交通艇鸣响汽笛,致敬欢迎!五个英姿飒爽的年轻战士,分别站在码头与船舷,小心翼翼地携扶着我们一个个上船,真比亲生儿女还亲!我们登上交通艇,感觉十分宽敞、明亮、舒适。据前来迎接我们的政治处陈主任介绍说,这艘交通艇是上级刚配给他们团里的,从广州接来后还没执行过一次任务呢。这次听我们要来,是团首长特地下令派这艘交通艇来接送我们的。
“呜呜——”汽笛拉响,交通艇徐徐离开码头,向大西寨驶去。
大家纷纷走出船舱,站在甲板上,眼望着熟悉的大海,耳听着久违的涛声……
当船驶入远海,风浪大了起来,交通艇上下颠簸,摇晃得很厉害。陈主任怕我们出意外,劝我们回船舱休息。大家回到船舱,边喝茶,边攀谈起当兵时的幕幕往事——
“1964年连队进驻大西寨,当时岛上没有一间房屋,那营房是我们从山上割来的茅草搭起来的一间间草屋。一遇上雷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可战士们宁肯被雨淋,也要把雨布盖在枪支弹药上。”
“尤其是遇上台风或大雾天,输送给养的船只十天半月来不了,战士们多日吃不到新鲜蔬菜。然最让战士们纠结的是收不到信,也发不出信。那时没有手机,岛上又没电话,和家里的联系全靠书信往来呵。”
“是呀,一当台风过去,船来了,大家便挤在连部收发室,在堆积如山的信中翻找自己的信,有的战士一下子能收到十几封信,那高兴劲甭提啦!”
“生活條件艰苦不说,部队还要打坑道,修筑炮阵地,那一包包水泥、一袋袋黄沙硬是用战士们的肩膀扛上山的,全连官兵哪个肩上没一个个血泡?可从没有一个人叫苦。”
“当时除了施工,军事训练也抓得很紧,咱们大西寨的兵,一个兵要顶几个用,一分钟要顶60分钟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交通艇像一支离弦之箭,向前疾飞。日思夜想的大西寨,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到了,到了!”战友孟阿三大声疾呼起来。此刻,交通艇放慢了航速,围绕着大西寨四周,缓缓而行。
“你们快来看,这是192高地,这是营房,这是炮阵地——”战友孟阿三用手指着前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大家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望去,一边点头,一边钦佩地问他:“阿三,你怎会记得如此清晰?”阿三笑笑说:“嗨!别说睁着眼,就是蒙上我的双眼,大西寨岛上哪儿是哨所?哪儿是炮阵地?我照样能寻得到。”是呀,阿三从1968年当兵上岛(后任连指导员),直到1976年全连撤离大西寨,整整九年,一直就生活在这个小岛上,他能不了如指掌吗?
眼望着大西寨,我即兴背诵起当年他在黑板上写过的一首诗——
小岛云雾飘,耳边海浪啸
岛上没有商店与街道
只有遍山的乱石与荒草
搬走乱石建营房,手舞钢钎打坑道
只要有咱们战士在
管叫荒岛变新貌
我们用青春与汗水
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筑起一道铁壁与铜墙
啊!大西寨
你是锻炼我们成长的地方
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你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坎上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夸我时隔四十余年了,竟还一字不漏地记得。我笑笑说:“这能忘吗?每当我想念起大西寨时,碰到艰难困苦时,我常常背这首诗……”
是的,他说得没错,离开部队回到地方后,“大西寨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这些老兵,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在大西寨,我们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留下了一首首青春无悔的诗歌……今天,眼望着阔别数十年的大西寨,大家能不激动?
由于大西寨多削壁巉岩,无可泊的港湾,如果要登岛,我们这样老兵年岁已高,风险很大,加上岛上已无部队驻扎,首长考虑到我们的安全,为了既使我们能看得清楚,又能看到大西寨全貌,事先与我们商量好,乘交通艇围着大西寨缓缓转一圈。
我们虽没上岛,略带一丝遗憾,但在晚年,终于能近距离看望这个想了四十余年的家,能与陪伴我们成长的“战友”亲密合影,圆了我们的梦,大家已很知足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能重返大西寨,一直是我们心中一个未了的心愿!
前些日子,战友罗明轩向舟山警备区首长写了一封信,信中诉说了我们的这一愿望。想不到信发出后,不日就收到部队王秘书的回信,回信说,首长得知我们这些老兵想重返大西寨的愿望后,十分感动,专门做了研究,同意派船送我们去大西寨。老罗把这个消息转发给了大家。一位战友因患病刚动手术,他对去看望他的战友说:“真为你们高兴!可惜我去不成了。你们可要替我向大西寨问好,替我多看几眼那里的一草一木,多看几眼那里的坑道哨所,多拍几张那里的照片给我看呵……”
2016年5月10日,我们一行20人,相约来到定海东门里陆军招待所。次日一早,部队派车送我们去定海鸭蛋山码头。一路上,我们仿如当年上岛时的新兵,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放声唱起了《我是一个兵》。
不一会儿,车到了码头。从岱山开来的交通艇已等候在码头。见我们来了,交通艇鸣响汽笛,致敬欢迎!五个英姿飒爽的年轻战士,分别站在码头与船舷,小心翼翼地携扶着我们一个个上船,真比亲生儿女还亲!我们登上交通艇,感觉十分宽敞、明亮、舒适。据前来迎接我们的政治处陈主任介绍说,这艘交通艇是上级刚配给他们团里的,从广州接来后还没执行过一次任务呢。这次听我们要来,是团首长特地下令派这艘交通艇来接送我们的。
“呜呜——”汽笛拉响,交通艇徐徐离开码头,向大西寨驶去。
大家纷纷走出船舱,站在甲板上,眼望着熟悉的大海,耳听着久违的涛声……
当船驶入远海,风浪大了起来,交通艇上下颠簸,摇晃得很厉害。陈主任怕我们出意外,劝我们回船舱休息。大家回到船舱,边喝茶,边攀谈起当兵时的幕幕往事——
“1964年连队进驻大西寨,当时岛上没有一间房屋,那营房是我们从山上割来的茅草搭起来的一间间草屋。一遇上雷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可战士们宁肯被雨淋,也要把雨布盖在枪支弹药上。”
“尤其是遇上台风或大雾天,输送给养的船只十天半月来不了,战士们多日吃不到新鲜蔬菜。然最让战士们纠结的是收不到信,也发不出信。那时没有手机,岛上又没电话,和家里的联系全靠书信往来呵。”
“是呀,一当台风过去,船来了,大家便挤在连部收发室,在堆积如山的信中翻找自己的信,有的战士一下子能收到十几封信,那高兴劲甭提啦!”
“生活條件艰苦不说,部队还要打坑道,修筑炮阵地,那一包包水泥、一袋袋黄沙硬是用战士们的肩膀扛上山的,全连官兵哪个肩上没一个个血泡?可从没有一个人叫苦。”
“当时除了施工,军事训练也抓得很紧,咱们大西寨的兵,一个兵要顶几个用,一分钟要顶60分钟使!”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交通艇像一支离弦之箭,向前疾飞。日思夜想的大西寨,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到了,到了!”战友孟阿三大声疾呼起来。此刻,交通艇放慢了航速,围绕着大西寨四周,缓缓而行。
“你们快来看,这是192高地,这是营房,这是炮阵地——”战友孟阿三用手指着前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大家顺着他指点的方向望去,一边点头,一边钦佩地问他:“阿三,你怎会记得如此清晰?”阿三笑笑说:“嗨!别说睁着眼,就是蒙上我的双眼,大西寨岛上哪儿是哨所?哪儿是炮阵地?我照样能寻得到。”是呀,阿三从1968年当兵上岛(后任连指导员),直到1976年全连撤离大西寨,整整九年,一直就生活在这个小岛上,他能不了如指掌吗?
眼望着大西寨,我即兴背诵起当年他在黑板上写过的一首诗——
小岛云雾飘,耳边海浪啸
岛上没有商店与街道
只有遍山的乱石与荒草
搬走乱石建营房,手舞钢钎打坑道
只要有咱们战士在
管叫荒岛变新貌
我们用青春与汗水
在祖国的海防线上
筑起一道铁壁与铜墙
啊!大西寨
你是锻炼我们成长的地方
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你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坎上
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夸我时隔四十余年了,竟还一字不漏地记得。我笑笑说:“这能忘吗?每当我想念起大西寨时,碰到艰难困苦时,我常常背这首诗……”
是的,他说得没错,离开部队回到地方后,“大西寨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这些老兵,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在大西寨,我们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留下了一首首青春无悔的诗歌……今天,眼望着阔别数十年的大西寨,大家能不激动?
由于大西寨多削壁巉岩,无可泊的港湾,如果要登岛,我们这样老兵年岁已高,风险很大,加上岛上已无部队驻扎,首长考虑到我们的安全,为了既使我们能看得清楚,又能看到大西寨全貌,事先与我们商量好,乘交通艇围着大西寨缓缓转一圈。
我们虽没上岛,略带一丝遗憾,但在晚年,终于能近距离看望这个想了四十余年的家,能与陪伴我们成长的“战友”亲密合影,圆了我们的梦,大家已很知足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