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索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RSI-50)对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父母养育方式诸多因子得分在子女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养育方式诸多因子对子女性别角色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父母养育方式
一、引言
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1]。有观点认为,父母用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标准来约束孩子,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2]。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3]。研究认为双性化特质将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4]。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长沙市内的多所大学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填写问卷,回收392份,有效371份,本次问卷回收率达到92.75 %,被试的年龄为(18~22)岁并且均未填写过此类问卷。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量表
(1)EMBU-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是瑞典的Perris等人员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共有6 6 个题目数,57个主要题目,每项题目采用的是4点计分的方式。此量表α为 0.710,同质性信度的范围在0.45-0.87之间,分半系数是在0.51-0.90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RSI-50
CRSI-50是刘电芝等人编制,共有50个题目,其中男性化量表、女性化量表与中性化量表的题目数分别为16、16与18。该量表采用的是1-7的计分方式。0.87和0.85分别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82与0.83分别为该量表的重测信度,由此可见该量表的信度、效度较高。
2.数据处理:结果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录入并分析,结果真实有效。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间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
通过将父亲与母亲的养育方式分别按子女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见,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过保护、父母过分干涉和父母拒绝否认因子在子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并且男生均高于女生。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分布比较
将四种角色类型的得分通过不同的性别進行独立样本T检验。四种男性性别角色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化、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女性中则为未分化、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
(三)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对于男生而言,对其男性化发展的相关关系呈负性的因子有: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p值均<0.05),而其双性化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因子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的过分干涉以及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p值均<0.05)。
对于女生而言,对其女性化发展呈负相关关系的有父亲的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偏爱因子(p值均<0.01),而其双性化发展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过分干涉与母亲的过保护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值均<0.05)。
四、讨论
(一)父母的养育方式在子女性别上的差异
对待男生,父母会表现出更多的惩罚严厉与拒绝否认;而对待女生,父母都会体现更多的温暖理解与过保护;两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上述现象:一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弱化,家长不仅重视对儿子责任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对女儿的关爱和保护;二是女生更能让父母表现出温暖理解的情感,男生一般性格比较顽皮易让父母表现出惩罚严厉,并且女孩的感受性比男生细腻,能更好的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关爱。
(二)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在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中,大学生四种性别角色的分布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可能是男女性的性别发展大体会随性别的不同而向各自的方向发展,双性化占比较大可能现在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需求提高。同时父母更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性格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让孩子的性格分化向双性化的特质发展。
(三)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关系
出现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知,父母对男生表现出过多的温暖可能不利于男孩子获得更多的男子气,男生常接触到来自父母的惩罚严厉,虽是消极的方式,但久而久之会提高其抗压能力,从而增加双性化特质。相反,女生则需要更多的温暖因子,在父母温暖因子的影响下女生也会向的双性化特质发展。
当然此次研究所显示的结果尚不能体现性别类型的好坏与否,只能体现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会影响大学生形成不同的性别类型,因此对性别角色好坏的研究则还需做跟进研究。
五、结论
1.对待男孩,父亲会表现出更多的惩罚严厉与过分干涉,对待女孩,父母都会体现更多的温暖理解与过度保护。
2.对于男性大学生而言,父母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过度干涉会有利于其双性化特质的发展;而对于女生而言,父母的温暖理解、偏爱更多地有利于其向双性化特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D].刘阿梅.渤海大学2017:147-148
[2]王成功,陈彩燕,刘世超,魏知超.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9):1382-1385.
[3]曾本君.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现代教育,2017(01):43-44.
[4]黄展,王颖.大学生性别角色及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3(Z1):97-99.
【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父母养育方式
一、引言
父母养育方式是指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态度和行为[1]。有观点认为,父母用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标准来约束孩子,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2]。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3]。研究认为双性化特质将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4]。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长沙市内的多所大学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填写问卷,回收392份,有效371份,本次问卷回收率达到92.75 %,被试的年龄为(18~22)岁并且均未填写过此类问卷。
(二)研究方法
1.研究量表
(1)EMBU-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是瑞典的Perris等人员编制,岳冬梅等人修订,共有6 6 个题目数,57个主要题目,每项题目采用的是4点计分的方式。此量表α为 0.710,同质性信度的范围在0.45-0.87之间,分半系数是在0.51-0.90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RSI-50
CRSI-50是刘电芝等人编制,共有50个题目,其中男性化量表、女性化量表与中性化量表的题目数分别为16、16与18。该量表采用的是1-7的计分方式。0.87和0.85分别为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82与0.83分别为该量表的重测信度,由此可见该量表的信度、效度较高。
2.数据处理:结果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录入并分析,结果真实有效。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间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
通过将父亲与母亲的养育方式分别按子女性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可见,父母的惩罚严厉、父母过保护、父母过分干涉和父母拒绝否认因子在子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值均<0.01),并且男生均高于女生。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分布比较
将四种角色类型的得分通过不同的性别進行独立样本T检验。四种男性性别角色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化、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女性中则为未分化、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
(三)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对于男生而言,对其男性化发展的相关关系呈负性的因子有: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p值均<0.05),而其双性化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因子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父亲的过分干涉以及父母的惩罚严厉因子(p值均<0.05)。
对于女生而言,对其女性化发展呈负相关关系的有父亲的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与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偏爱因子(p值均<0.01),而其双性化发展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过分干涉与母亲的过保护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值均<0.05)。
四、讨论
(一)父母的养育方式在子女性别上的差异
对待男生,父母会表现出更多的惩罚严厉与拒绝否认;而对待女生,父母都会体现更多的温暖理解与过保护;两个方面的原因可以解释上述现象:一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弱化,家长不仅重视对儿子责任感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对女儿的关爱和保护;二是女生更能让父母表现出温暖理解的情感,男生一般性格比较顽皮易让父母表现出惩罚严厉,并且女孩的感受性比男生细腻,能更好的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关爱。
(二)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在性别上的差异
本研究中,大学生四种性别角色的分布在性别上没有太大差异,可能是男女性的性别发展大体会随性别的不同而向各自的方向发展,双性化占比较大可能现在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需求提高。同时父母更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孩子的性格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让孩子的性格分化向双性化的特质发展。
(三)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关系
出现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知,父母对男生表现出过多的温暖可能不利于男孩子获得更多的男子气,男生常接触到来自父母的惩罚严厉,虽是消极的方式,但久而久之会提高其抗压能力,从而增加双性化特质。相反,女生则需要更多的温暖因子,在父母温暖因子的影响下女生也会向的双性化特质发展。
当然此次研究所显示的结果尚不能体现性别类型的好坏与否,只能体现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会影响大学生形成不同的性别类型,因此对性别角色好坏的研究则还需做跟进研究。
五、结论
1.对待男孩,父亲会表现出更多的惩罚严厉与过分干涉,对待女孩,父母都会体现更多的温暖理解与过度保护。
2.对于男性大学生而言,父母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过度干涉会有利于其双性化特质的发展;而对于女生而言,父母的温暖理解、偏爱更多地有利于其向双性化特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父母养育方式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D].刘阿梅.渤海大学2017:147-148
[2]王成功,陈彩燕,刘世超,魏知超.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性别角色特质期待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9):1382-1385.
[3]曾本君.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现代教育,2017(01):43-44.
[4]黄展,王颖.大学生性别角色及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3(Z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