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实质上就是教师对自己有无能力教好学生的信念,是帮助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前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教学组织能力的信念,二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造和控制。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已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积极地变化,因此他们在教学上比自我效能水平低的教师有更多地关注与投入。同时,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不易受到个别学生发难的影响。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态度宽容、处理灵活、方法得当、效果好。
其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自我效能高的教师,会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责任心更强,这些教师如果遇到困难,会通过选择、发掘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克服,而不会将学生看成是学不会的。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方面有足够的耐心,他们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地指正。
再次,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强化方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水平低的教师一般是控制定向者,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以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效能水平高的教师一般不是控制定向者,他们不是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给学生提供行为的信息,鼓励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调节。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让学生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理论指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一般说来,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近期的学习目标,目标定得太远太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地学习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只有那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教学目标体系,要明确每节、每章或全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培养哪些能力?这些能力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目标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堂考试以及不同层次学生中应该如何体现等等。其次,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才能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鼓励自由竞争,并在竞争中给每个学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学生都有探求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我们认为,谦逊作为一种美德固然好,但贬低自我能力在成就行为中的作用并不利于个体的成长。学生在自我调控学习中,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而此时,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学业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有效的策略,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学习动机。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以及学习策略不当就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成绩。同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如学生通过努力仍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等,教师也要引导他们进行现实归因。帮助他们分析除自己努力之外,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学习方法,先前的学习基础,对教师教学特点的适应等,并与他们分析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败,尽量为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勇气与信念。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实质上就是教师对自己有无能力教好学生的信念,是帮助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前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教学组织能力的信念,二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研究表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造和控制。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已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积极地变化,因此他们在教学上比自我效能水平低的教师有更多地关注与投入。同时,注意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指导,不易受到个别学生发难的影响。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态度宽容、处理灵活、方法得当、效果好。
其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期望。自我效能高的教师,会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责任心更强,这些教师如果遇到困难,会通过选择、发掘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克服,而不会将学生看成是学不会的。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方面有足够的耐心,他们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地指正。
再次,自我效能感水平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与强化方式。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水平低的教师一般是控制定向者,倾向于采用粗暴的惩罚性的管理策略以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这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并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效能水平高的教师一般不是控制定向者,他们不是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给学生提供行为的信息,鼓励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调节。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让学生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理论指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一般说来,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近期的学习目标,目标定得太远太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地学习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只有那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教学目标体系,要明确每节、每章或全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要培养哪些能力?这些能力要求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目标在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堂考试以及不同层次学生中应该如何体现等等。其次,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才能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鼓励自由竞争,并在竞争中给每个学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学生都有探求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倾向,并力求作出因果分析,这种对自己学习行为及结果产生原因的推论就是归因。学生可以通过归因来认识、预测、控制自己随后的学习行为。我们认为,谦逊作为一种美德固然好,但贬低自我能力在成就行为中的作用并不利于个体的成长。学生在自我调控学习中,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而此时,作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归因,帮助他们认识到应将学业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努力和有效的策略,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保持学习动机。将失败归因为努力不够以及学习策略不当就会促使学生付出更大的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成绩。同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如学生通过努力仍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等,教师也要引导他们进行现实归因。帮助他们分析除自己努力之外,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学习方法,先前的学习基础,对教师教学特点的适应等,并与他们分析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败,尽量为其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勇气与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