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疆历史上就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方,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包括战争等原因,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南来北往,东迁西移,他们或通过这里走往它处,或征服当地居民留住此地,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新疆就成为各种族、各民族迁徒的通道、交汇融合之地,为当今新疆成为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新疆;民族迁徙与融合;格局演变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处在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上,使其成为了各民族角逐、迁徙、交往、交融之地。历史上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南来北往,东迁西移,他们或通过这里走往它处,或征服当地居民留住此地,融入当地居民之中。于是,这里就成为各种族、各民族迁徒的通道、交汇融合之地。
一、新疆远古时期的居民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疆人类活动的遗迹,根据新疆考古对出土的300多具属于青铜时代的新疆古代居民人头骨进行测定分析,这些古代居民已距今约2000—3800年,他们中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利亚人种,还有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由此说明新疆远古居民在人类学上具有多样性。
二、 秦汉时期的西域就生活着諸多的民族
在秦汉大统一的五百多年里,西域古代居民的民族族属已基本比较明确,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西方人称为“斯基泰人”,是从欧洲东迁过来的古老民族。月氏人,这时的月氏人在被匈奴人打败之后,西迁塞人领地并打败了他们,从而占据了伊犁河流域,后又从伊犁河流域进入到中亚建立了“月氏国”。
这时与月氏人和匈奴人一起游牧于河西走廊到天山以北的还有乌孙人,他们与匈奴联合赶走了月氏人,占有伊犁河流域的这块宝地。此时活跃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还有羌人,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早期的西域居民。
随着匈奴人控制了西域,还设置了“僮仆督尉”管理西域,大量的匈奴人也进入到当时西域,并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与西域联系日益加强,于是大量汉人,主要是汉军、商人级部分百姓来到西域。
三、西域在魏晋南北朝至元时的民族迁徙与融合规模大而频繁
(一)西域在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社会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处于战乱中,鲜卑、柔然、高车、嚈哒人、吐谷浑等民族相继因征战而进入西域,促使西域各民族之间开始了大迁徙与大融合,并呈现出铁勒化趋势,为之后隋唐时称霸我国北方草原的突厥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宋元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
早期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的突厥人于公元552年,在其首领土门的带领下打败了柔然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建国后,突厥控制了整个北方,东边自辽河开始,西到西海(今里海),南边到沙漠以北,北部到北海的广大地区。后来在583 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657年,西突厥被唐朝所灭,突厥汗国灭亡。
紧接着回纥人出现了,回纥是早期的丁零、鉄勒,后来铁勒六部之一的韦纥,这时被称为回纥。788年,回纥改名为“回鹘”。 公元840年,由于天灾人祸,回鹘人大规模西迁,其中的一支回鹘人迁到了当时的高昌(现在的吐鲁番),还有一支回鹘人,沿着天山一路西进,到了现在的中亚地区,融合了当地居民后于9世纪中期,建立了喀喇汗政权。喀喇汗政权在十一世纪时达到鼎盛,其疆域曾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从巴尔喀什湖,南到阿姆河。西迁至吐鲁番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回鹘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而改信伊斯兰教,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分别融合了当地居民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随着蒙古人西征过来的,后来还在西域成为了军官和官吏的还有女真人、契丹人、西夏人、汉人和畏兀儿人等。元时忽必烈,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把大量的内地汉军、工匠等调拨到西北、西域驻守,同时把西域的畏兀儿人征集去了云南驻守,把哈刺鲁人派驻在了京师防守等。蒙元时期的这种民族间的迁徙和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这时西域地区又增加了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等新的民族。
四、明清时期西域的民族构成格局的演变
察合台汗国的吐乎鲁克·帖木尔带领着十六万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使得西域地区的蒙古人逐渐伊斯兰化,并融入当地居民中,而这时生活在蒙古草原西部地区的卫拉特蒙古人发展迅速,进入西域,并控制西域的大部分地区。
清朝在平定了准噶尔部后,将察哈尔蒙古官兵调至伊犁驻防,组成察哈尔营;将被打败的准噶尔部余部组成“厄鲁特营”,被部署在伊犁和塔城一带,驻守边防。后又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分别安置在南北疆地区;这时还将与土尔扈特蒙古一起回归祖国的另一只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安置在了博斯腾湖畔。
五、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最终形成
清朝在统一新疆后,随着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调遣东北地区的官兵驻守边疆,使得新疆的民族成分又有新的加入,促使新疆聚居的格局进一步演进,到民国时期新疆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这时的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周边),在哈密、吐鲁番一带也有大量分布。 还有汉族,这时的汉族人主要集中聚居在乌鲁木齐及其以东的东疆地区,到清末,汉族已分布在全疆各地。新疆地区的回族,除元朝在新疆屯田、手工业者以外,基本是从陕甘迁移而来的,到清末回族已遍布全疆各地。这时的哈萨克族主要游牧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曾经在伊犁河谷与中亚草原地区居住和生活的许多游牧部落这时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哈萨克族;他们后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迁徙别处,这一迁徙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当前哈萨克族分布的格局。以前主要游牧在阿尔泰山以北地区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的柯尔克孜人,在18世纪时,由于受到沙俄侵略势力的压迫,开始南迁天山一带,后又迁至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成为了今天我国新疆境内柯尔克孜族。 新疆的塔吉克族,很早就游牧、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有“世界屋脊居民”的称号,塔吉克人是属于欧罗巴人种,是从中亚地区迁到帕米尔高原的。满族是随着满清对新疆的统治,大批满族人做官或驻防,也来到新疆。 1764年,清朝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从东北调集索伦兵1018人携眷,锡伯族官兵1018人携眷2146人驻防于伊犁地区,成为新疆达斡尔人和锡伯族的最早来源。18世纪后期有许多中亚地区的乌孜别克族商人来中国的新疆经商,他们当时主要在伊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城市从事商业活动,后来也就定居下来,成为新疆最早的乌孜别克族。新疆的俄罗斯族也是自18世纪后期陆续从俄国迁入新疆的,当时大多是来华贸易的商人,后来由于中俄之间签订了《伊塔通商章程》和《伊犁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俄方取得了在新疆通商贸易的诸多特权,使得大量的俄罗斯商人纷纷进入新疆地区,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此定居下来成为新疆居民。新疆地区的塔塔尔族,基本是在19世纪从当时的俄国来到中国的新疆并定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这时新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已基本形成。
从古至今,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包括战争等原因,经过新疆历史上不间断的各民族南来北往,东迁西移等迁徙、融合的过程,到清朝民初,新疆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多种民族成份共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新疆历史上诸多民族在迁徙、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合、演变,最终使得新疆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共生、相互守望、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篇章。
参考文献:
[1]新疆社会科学院民研所.新疆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2]历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3]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逊,刘迪.新疆两千年[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古丽那尔·乌斯曼江(1966-),女,新疆乌鲁木齐,本科,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方向: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新疆历史与民族文化。
【关键词】新疆;民族迁徙与融合;格局演变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处在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上,使其成为了各民族角逐、迁徙、交往、交融之地。历史上由于自然、社会或战争的原因,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南来北往,东迁西移,他们或通过这里走往它处,或征服当地居民留住此地,融入当地居民之中。于是,这里就成为各种族、各民族迁徒的通道、交汇融合之地。
一、新疆远古时期的居民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疆人类活动的遗迹,根据新疆考古对出土的300多具属于青铜时代的新疆古代居民人头骨进行测定分析,这些古代居民已距今约2000—3800年,他们中既有欧罗巴人种,也有蒙古利亚人种,还有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由此说明新疆远古居民在人类学上具有多样性。
二、 秦汉时期的西域就生活着諸多的民族
在秦汉大统一的五百多年里,西域古代居民的民族族属已基本比较明确,历史文献记载的古代民族主要有:塞人,西方人称为“斯基泰人”,是从欧洲东迁过来的古老民族。月氏人,这时的月氏人在被匈奴人打败之后,西迁塞人领地并打败了他们,从而占据了伊犁河流域,后又从伊犁河流域进入到中亚建立了“月氏国”。
这时与月氏人和匈奴人一起游牧于河西走廊到天山以北的还有乌孙人,他们与匈奴联合赶走了月氏人,占有伊犁河流域的这块宝地。此时活跃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还有羌人,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早期的西域居民。
随着匈奴人控制了西域,还设置了“僮仆督尉”管理西域,大量的匈奴人也进入到当时西域,并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与西域联系日益加强,于是大量汉人,主要是汉军、商人级部分百姓来到西域。
三、西域在魏晋南北朝至元时的民族迁徙与融合规模大而频繁
(一)西域在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社会大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一样处于战乱中,鲜卑、柔然、高车、嚈哒人、吐谷浑等民族相继因征战而进入西域,促使西域各民族之间开始了大迁徙与大融合,并呈现出铁勒化趋势,为之后隋唐时称霸我国北方草原的突厥人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宋元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
早期游牧于叶尼塞河上游的突厥人于公元552年,在其首领土门的带领下打败了柔然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建国后,突厥控制了整个北方,东边自辽河开始,西到西海(今里海),南边到沙漠以北,北部到北海的广大地区。后来在583 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部,657年,西突厥被唐朝所灭,突厥汗国灭亡。
紧接着回纥人出现了,回纥是早期的丁零、鉄勒,后来铁勒六部之一的韦纥,这时被称为回纥。788年,回纥改名为“回鹘”。 公元840年,由于天灾人祸,回鹘人大规模西迁,其中的一支回鹘人迁到了当时的高昌(现在的吐鲁番),还有一支回鹘人,沿着天山一路西进,到了现在的中亚地区,融合了当地居民后于9世纪中期,建立了喀喇汗政权。喀喇汗政权在十一世纪时达到鼎盛,其疆域曾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从巴尔喀什湖,南到阿姆河。西迁至吐鲁番和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回鹘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而改信伊斯兰教,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分别融合了当地居民并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族。
随着蒙古人西征过来的,后来还在西域成为了军官和官吏的还有女真人、契丹人、西夏人、汉人和畏兀儿人等。元时忽必烈,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把大量的内地汉军、工匠等调拨到西北、西域驻守,同时把西域的畏兀儿人征集去了云南驻守,把哈刺鲁人派驻在了京师防守等。蒙元时期的这种民族间的迁徙和流动,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融合,这时西域地区又增加了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等新的民族。
四、明清时期西域的民族构成格局的演变
察合台汗国的吐乎鲁克·帖木尔带领着十六万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使得西域地区的蒙古人逐渐伊斯兰化,并融入当地居民中,而这时生活在蒙古草原西部地区的卫拉特蒙古人发展迅速,进入西域,并控制西域的大部分地区。
清朝在平定了准噶尔部后,将察哈尔蒙古官兵调至伊犁驻防,组成察哈尔营;将被打败的准噶尔部余部组成“厄鲁特营”,被部署在伊犁和塔城一带,驻守边防。后又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分别安置在南北疆地区;这时还将与土尔扈特蒙古一起回归祖国的另一只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安置在了博斯腾湖畔。
五、新疆多民族聚居格局最终形成
清朝在统一新疆后,随着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调遣东北地区的官兵驻守边疆,使得新疆的民族成分又有新的加入,促使新疆聚居的格局进一步演进,到民国时期新疆的民族构成和分布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这时的维吾尔族已成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的南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周边),在哈密、吐鲁番一带也有大量分布。 还有汉族,这时的汉族人主要集中聚居在乌鲁木齐及其以东的东疆地区,到清末,汉族已分布在全疆各地。新疆地区的回族,除元朝在新疆屯田、手工业者以外,基本是从陕甘迁移而来的,到清末回族已遍布全疆各地。这时的哈萨克族主要游牧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曾经在伊犁河谷与中亚草原地区居住和生活的许多游牧部落这时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哈萨克族;他们后来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迁徙别处,这一迁徙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当前哈萨克族分布的格局。以前主要游牧在阿尔泰山以北地区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的柯尔克孜人,在18世纪时,由于受到沙俄侵略势力的压迫,开始南迁天山一带,后又迁至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成为了今天我国新疆境内柯尔克孜族。 新疆的塔吉克族,很早就游牧、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地区,有“世界屋脊居民”的称号,塔吉克人是属于欧罗巴人种,是从中亚地区迁到帕米尔高原的。满族是随着满清对新疆的统治,大批满族人做官或驻防,也来到新疆。 1764年,清朝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从东北调集索伦兵1018人携眷,锡伯族官兵1018人携眷2146人驻防于伊犁地区,成为新疆达斡尔人和锡伯族的最早来源。18世纪后期有许多中亚地区的乌孜别克族商人来中国的新疆经商,他们当时主要在伊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等城市从事商业活动,后来也就定居下来,成为新疆最早的乌孜别克族。新疆的俄罗斯族也是自18世纪后期陆续从俄国迁入新疆的,当时大多是来华贸易的商人,后来由于中俄之间签订了《伊塔通商章程》和《伊犁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俄方取得了在新疆通商贸易的诸多特权,使得大量的俄罗斯商人纷纷进入新疆地区,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此定居下来成为新疆居民。新疆地区的塔塔尔族,基本是在19世纪从当时的俄国来到中国的新疆并定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等地;这时新疆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已基本形成。
从古至今,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包括战争等原因,经过新疆历史上不间断的各民族南来北往,东迁西移等迁徙、融合的过程,到清朝民初,新疆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世居民族为主的,多种民族成份共居的民族分布格局。新疆历史上诸多民族在迁徙、交往过程中不断融合、演变,最终使得新疆成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壮大,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共生、相互守望、共同繁荣进步的美好篇章。
参考文献:
[1]新疆社会科学院民研所.新疆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2]历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3]续西发.新疆世居民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4]耿世民.新疆历史与文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刘逊,刘迪.新疆两千年[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古丽那尔·乌斯曼江(1966-),女,新疆乌鲁木齐,本科,副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民族宗教研究院,研究方向: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新疆历史与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