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和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型制的重大意义出发,讨论了中国未来建筑在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式方面的发展方向——继承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建筑;地位;文化;型制;民族性;艺术性;继承发扬
Discus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Liu Hui-ting
(Qingdao University Art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status and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type system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ltural and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atus; culture;Type system; Nationality; Art; Carried forward
(1)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
讨论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焦点就在于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取决于我们对传统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认识程度和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度。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因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受外来影响至极其复杂变化,因而享寿独长,通行地面,而艺术又臻于最高成熟点。同时产生这种建筑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不简单,而且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迭出变化;更曾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种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繁衍几千年,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在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我们应该从研究中取其可用,弃其不可用。
在后代的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艺术上达到几近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却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所以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观念最初起源于西方人对中国建的粗忽观察,常做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
早在八十年代,一位日本友人曾提醒过我们的建筑师:“中国古建筑这样的量大面广,丰富多彩,真是得天独厚。”“你们就像是站在宝山上,遍地是宝,可不要站在宝山上反而看不到宝。”——身在宝山不知宝,这句话不仅仅是提醒我们要注重古建筑的保护问题,而其还进一步警示我们要注重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问题。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对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热潮,西方及日本民居研究的研究与中国自身的民居研究热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国外的民居研究者多为人类学家及地理学家,其研究角度往往着重于孕育民居的人文社会背景,而其真正的关注点是早其居的人。中国的研究者多为建筑师,其研究方法是形式分析与“美学鉴赏”,那么真正的关注点自然是民居的样式。
其实,中国的传统建筑在科学为出现之前,建筑与社会成水乳交融,而神话只有益功效则令人与建筑达成意会,文化造就了建筑型制,而建筑型制又深刻的传达了文化含义。
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现代建筑的关键点在于传统建筑为居住者自身所建造,这样便使居住者的世界观与社会状态无可避免的体现在建筑与居住过程中,因而居住者与建筑通过象征而达到“神交”的境地,一种人与世界的沟通,从而令人成为其居住世界的中心。现代建筑中,居者与造者脱节,都市与建筑由政客和开发商及建筑师们共同造就,所体现的是政绩、盈利及个人艺术表现,与居者毫无关系,都市与建筑对居者而言,只是机器。
那么,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从建筑的样式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不仅仅是视觉形象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与世界沟通,以及人在自己世界中的位置问题。这才是中国建筑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使中国未来建筑能够不断发展的航向。
(3)中国建筑的型制问题
首先,是建筑风格的形成因素。
建筑风格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它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反映。是一个地区历史的见证。
中国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沉淀,它里面渗透着中国的古典文化,体现着建筑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在古代的中国,从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大部分的时间中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以几千年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得以承袭下来,虽然有地方的差异,但是总体上的风格都是统一的。后来,清末的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不同的城市留下了外国侵略者的痕迹,有了外来的建筑的风格。
所以今天我们在讨论中国建筑未来的出路问题时,不应该不顾历史,一言概之。
举例作比较:北京、青岛、上海三个城市。
北京是中国政治权力的中心,有保存比较完整的紫禁城,其建筑风格是统一的,灰瓦绿树,坡屋顶,四合院,这些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在北京的旧城区做建筑,我想,我首先要考虑的是与周围的历史文化的融合问题,一个建筑不能是脱离环境,脱离历史,脱离使用者的需求而独立存在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建筑存在,恐怕也不能成为一个好建筑,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应该是一个相得益彰的关系。所以,在北京的老城区,我们的新建筑应该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能够不破坏城市整体建筑风格的一个建筑。中国的传统哲学的精髓就是:中庸,所以表现在建筑的外观上,也是内敛含蓄,即使有了雍容的内部装饰也是丝毫不显张扬之气,如果在这样的一群的建筑中突然出现一个醒目的现代建筑:体积巨大,银光闪闪……看上去是什么感觉?引用清华大学的一位大师的话来形容:外太空飞来的一个杂种。这话听起来有些极端,但是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些不和谐建筑给人的触目惊心之感,甚至是反感。
张开济大师在设计天安门的观礼台的时候,考虑到观礼台是天安门的附属建筑,应该属于从属地位,所以在设计构思中,尽量把它与天安门融为一个整体,甚至让人忽略过去。
青岛是解放前后有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因为作为港口而被帝国主义占领,所以青岛沿海一带的建筑多留有了侵略者的痕迹,抛开民族热情不谈,但说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北京的古香古色不同,带有了西方建筑的气息,是青岛的特色。同时青岛又是一个开放的都市,整体的都是高楼林立,所以在青岛做现代建筑,就不必要求传统建筑风格。
所以,我们说不是要求在中国就一定要建中国风格的建筑,再比如说上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钢筋水泥,高楼林立,在那样一群高楼大厦里建造一个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也是不合时宜的。我们要求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城市特色建造能够适应城市整体环境的新建筑。
再说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之间的关系
建筑技术飞速发展,性材料不断的应用于建筑,也就是我们的中国传统建筑面临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建筑要为了适应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而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
我认为,外国的建筑风格是外国工业发展史的一种表现:在战后材料匮乏的时候,出现了粗野主义风格,同时,在经济较为宽裕的时期,出现了技术精美的倾向,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不断产生新的建筑风格。但是,这些建筑风格也是西方历史的见证。
中国是由封建主义直接进入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越过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这一阶段,所以,我们在清以前的建筑大多是砖石土木建筑,那么我们所承袭的建筑历史是没有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建筑。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为了保持中国传统就不能用新材料新技术来建造我们的新建筑。关于这一点,我想北京菊儿胡同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工程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既应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又不破坏北京城的整体建筑格局,同时还满足了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使用要求。
我们不应该因为新材料新建筑的出现而抛弃原有的建筑风格,置我们建筑的民族性于不顾,甚至盲目的去抄袭外国的建筑,在中国的土地变成他国历史的记录板。
结语:
我们作为建筑师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保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提取典型而有价值的形式要素,并以现代建筑的理念加以运用,使中国的建筑保存持有其独特的文化融合和地域建筑特色。
总而言之,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就是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不断继承发展,使中国建筑具有我们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梁思成《拙匠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
[2] 《祖国的建筑》梁思成《拙匠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
[3] 《人类文化视野的传统民居及意义》《建筑师》 2003.3
[4] 《林徽音讲建筑》林徽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5
[5] 《住屋形式与文化》拉普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8-25-780
【关键词】传统建筑;地位;文化;型制;民族性;艺术性;继承发扬
Discus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Liu Hui-ting
(Qingdao University Art College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the status and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type system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uture of archite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ultural and architectural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 the development of success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atus; culture;Type system; Nationality; Art; Carried forward
(1)中国传统建筑的地位
讨论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焦点就在于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取决于我们对传统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认识程度和我们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度。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因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受外来影响至极其复杂变化,因而享寿独长,通行地面,而艺术又臻于最高成熟点。同时产生这种建筑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不简单,而且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迭出变化;更曾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种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繁衍几千年,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在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我们应该从研究中取其可用,弃其不可用。
在后代的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艺术上达到几近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却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所以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这种观念最初起源于西方人对中国建的粗忽观察,常做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
早在八十年代,一位日本友人曾提醒过我们的建筑师:“中国古建筑这样的量大面广,丰富多彩,真是得天独厚。”“你们就像是站在宝山上,遍地是宝,可不要站在宝山上反而看不到宝。”——身在宝山不知宝,这句话不仅仅是提醒我们要注重古建筑的保护问题,而其还进一步警示我们要注重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问题。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对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热潮,西方及日本民居研究的研究与中国自身的民居研究热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国外的民居研究者多为人类学家及地理学家,其研究角度往往着重于孕育民居的人文社会背景,而其真正的关注点是早其居的人。中国的研究者多为建筑师,其研究方法是形式分析与“美学鉴赏”,那么真正的关注点自然是民居的样式。
其实,中国的传统建筑在科学为出现之前,建筑与社会成水乳交融,而神话只有益功效则令人与建筑达成意会,文化造就了建筑型制,而建筑型制又深刻的传达了文化含义。
中国传统建筑区别于现代建筑的关键点在于传统建筑为居住者自身所建造,这样便使居住者的世界观与社会状态无可避免的体现在建筑与居住过程中,因而居住者与建筑通过象征而达到“神交”的境地,一种人与世界的沟通,从而令人成为其居住世界的中心。现代建筑中,居者与造者脱节,都市与建筑由政客和开发商及建筑师们共同造就,所体现的是政绩、盈利及个人艺术表现,与居者毫无关系,都市与建筑对居者而言,只是机器。
那么,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仅仅是从建筑的样式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不仅仅是视觉形象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与世界沟通,以及人在自己世界中的位置问题。这才是中国建筑师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使中国未来建筑能够不断发展的航向。
(3)中国建筑的型制问题
首先,是建筑风格的形成因素。
建筑风格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它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反映。是一个地区历史的见证。
中国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沉淀,它里面渗透着中国的古典文化,体现着建筑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在古代的中国,从秦代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大部分的时间中国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以几千年来,中国的建筑风格得以承袭下来,虽然有地方的差异,但是总体上的风格都是统一的。后来,清末的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不同的城市留下了外国侵略者的痕迹,有了外来的建筑的风格。
所以今天我们在讨论中国建筑未来的出路问题时,不应该不顾历史,一言概之。
举例作比较:北京、青岛、上海三个城市。
北京是中国政治权力的中心,有保存比较完整的紫禁城,其建筑风格是统一的,灰瓦绿树,坡屋顶,四合院,这些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如果在北京的旧城区做建筑,我想,我首先要考虑的是与周围的历史文化的融合问题,一个建筑不能是脱离环境,脱离历史,脱离使用者的需求而独立存在的,如果真有这样的建筑存在,恐怕也不能成为一个好建筑,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应该是一个相得益彰的关系。所以,在北京的老城区,我们的新建筑应该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能够不破坏城市整体建筑风格的一个建筑。中国的传统哲学的精髓就是:中庸,所以表现在建筑的外观上,也是内敛含蓄,即使有了雍容的内部装饰也是丝毫不显张扬之气,如果在这样的一群的建筑中突然出现一个醒目的现代建筑:体积巨大,银光闪闪……看上去是什么感觉?引用清华大学的一位大师的话来形容:外太空飞来的一个杂种。这话听起来有些极端,但是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这些不和谐建筑给人的触目惊心之感,甚至是反感。
张开济大师在设计天安门的观礼台的时候,考虑到观礼台是天安门的附属建筑,应该属于从属地位,所以在设计构思中,尽量把它与天安门融为一个整体,甚至让人忽略过去。
青岛是解放前后有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因为作为港口而被帝国主义占领,所以青岛沿海一带的建筑多留有了侵略者的痕迹,抛开民族热情不谈,但说青岛的建筑风格,与北京的古香古色不同,带有了西方建筑的气息,是青岛的特色。同时青岛又是一个开放的都市,整体的都是高楼林立,所以在青岛做现代建筑,就不必要求传统建筑风格。
所以,我们说不是要求在中国就一定要建中国风格的建筑,再比如说上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钢筋水泥,高楼林立,在那样一群高楼大厦里建造一个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也是不合时宜的。我们要求的是,要根据不同的城市特色建造能够适应城市整体环境的新建筑。
再说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建筑技术之间的关系
建筑技术飞速发展,性材料不断的应用于建筑,也就是我们的中国传统建筑面临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的建筑要为了适应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而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
我认为,外国的建筑风格是外国工业发展史的一种表现:在战后材料匮乏的时候,出现了粗野主义风格,同时,在经济较为宽裕的时期,出现了技术精美的倾向,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不断产生新的建筑风格。但是,这些建筑风格也是西方历史的见证。
中国是由封建主义直接进入的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越过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这一阶段,所以,我们在清以前的建筑大多是砖石土木建筑,那么我们所承袭的建筑历史是没有以钢筋混凝土为材料的建筑。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为了保持中国传统就不能用新材料新技术来建造我们的新建筑。关于这一点,我想北京菊儿胡同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工程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既应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又不破坏北京城的整体建筑格局,同时还满足了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使用要求。
我们不应该因为新材料新建筑的出现而抛弃原有的建筑风格,置我们建筑的民族性于不顾,甚至盲目的去抄袭外国的建筑,在中国的土地变成他国历史的记录板。
结语:
我们作为建筑师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保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从中国传统建筑中提取典型而有价值的形式要素,并以现代建筑的理念加以运用,使中国的建筑保存持有其独特的文化融合和地域建筑特色。
总而言之,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就是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合现代技术和材料,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不断继承发展,使中国建筑具有我们的民族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建筑和建筑的艺术》梁思成《拙匠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
[2] 《祖国的建筑》梁思成《拙匠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
[3] 《人类文化视野的传统民居及意义》《建筑师》 2003.3
[4] 《林徽音讲建筑》林徽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05
[5] 《住屋形式与文化》拉普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文章编号]1006-7619(2010)08-2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