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教育追求“全面性”。而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别,亦追求在实现对个体体能和体质培养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初中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全面性”的达成,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全面性 五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群众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日渐增强,体育的重要性亦在此过程中日渐凸显。初中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初中体育课堂“全面性”的着眼点
首先,初中体育课堂要摒弃仅围绕“运动”开展教学的思路,要遵循“和谐”的规律,创造初中生的体育主题。因为只有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遵循时代洪流的个体才能够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为社会所需要,而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和谐”,换言之只有完善的、和谐的人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仅以“肢体语言”开启的教育活动是不足以培养这样的人的。
其次,要把握初中生感性的一面,予以适度刺激,促使其理性和感性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严格意义来说,体育是一种彰显自由和个体力量的教育,对于初中生表达自我、追求愿望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其能够有效促进中学生朝着身体协调、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二、初中体育教学“全面性”策略的达成
初中是学生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身长体轻”是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普遍性特征,而且肌肉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弱、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亦在不断提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较之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在感性意识和理性意识的平衡上开始有所偏颇,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情感丰富、情感强烈且容易冲动,但自控力亦在不断提升。鉴于此,初中体育教学“全面性”策略的达成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展开:
(一)五育和谐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懂得健康的身体是培养智力、体力的前提与基础,但仅有的体育课时并不是唯一能帮助学生拥有健康身体的途径,还必须结合其它教育活动共同开展。体育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不能忽视,智力、体力、美感、品德和劳动力必须五育共存、和谐而生才会对初中生的发展产生促进意义,而这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平衡运动课程和文化课程的时长。传统概念中的体育教学都在户外操场或室内体育馆进行,一堂课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于各类体能性、运动性活动的开展,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事实上身体的运动并不是彰显“体育”的唯一形式,体育知识、运动技巧、体育文化、体育故事中蕴含的德育内容都是可以丰富课堂的重要元素,是能够促进学生五育和谐、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中的“全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指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并非只针对部分学生。个别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发现体育运动的“好苗子”,对这一部分学生予以重点关注,而对其他学生则草草了事,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敷衍塞责。二是指让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对于初中生而言,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传授运动技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在于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从而配合其它学科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就个体本身而言,身体的发展也不是单纯的体能方面,也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发展。三是指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即在同一的教学模式下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结构体系。且全面发展并非等于平均发展,不意味着体育要成为能够与其它学科并驾齐驱的重要组成,而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提高即可。
(三)身体协调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其身体和心理的特征,方能实施更适于其发展和成长的体育教学策略。就心理而言,初中生所普遍呈现出的心理特点在于生理变化对心理所造成的冲击。此类心理特征彰显在体育运动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而为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教师可以将初中阶段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划分为跳绳强化训练、软梯训练、核心力量发展、徒手操辅助训练、拉伸放松阶段训练五个模块,分别注重对学生耐力、速度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情况,定期进行基本测试,以便为后续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依据。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为适应社会发展及时代进步的需求,初中体育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其全面发展为目标;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張巍巍.初中体育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209.
[2]卢贱娣.多样化、趣味性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索[J].散文百家,2016,(05) :208.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全面性 五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群众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日渐增强,体育的重要性亦在此过程中日渐凸显。初中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正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初中体育课堂“全面性”的着眼点
首先,初中体育课堂要摒弃仅围绕“运动”开展教学的思路,要遵循“和谐”的规律,创造初中生的体育主题。因为只有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遵循时代洪流的个体才能够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为社会所需要,而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和谐”,换言之只有完善的、和谐的人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仅以“肢体语言”开启的教育活动是不足以培养这样的人的。
其次,要把握初中生感性的一面,予以适度刺激,促使其理性和感性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严格意义来说,体育是一种彰显自由和个体力量的教育,对于初中生表达自我、追求愿望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其能够有效促进中学生朝着身体协调、全面和谐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二、初中体育教学“全面性”策略的达成
初中是学生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身长体轻”是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普遍性特征,而且肌肉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弱、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亦在不断提升;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较之小学生而言,初中生在感性意识和理性意识的平衡上开始有所偏颇,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情感丰富、情感强烈且容易冲动,但自控力亦在不断提升。鉴于此,初中体育教学“全面性”策略的达成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展开:
(一)五育和谐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懂得健康的身体是培养智力、体力的前提与基础,但仅有的体育课时并不是唯一能帮助学生拥有健康身体的途径,还必须结合其它教育活动共同开展。体育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不能忽视,智力、体力、美感、品德和劳动力必须五育共存、和谐而生才会对初中生的发展产生促进意义,而这也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平衡运动课程和文化课程的时长。传统概念中的体育教学都在户外操场或室内体育馆进行,一堂课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于各类体能性、运动性活动的开展,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事实上身体的运动并不是彰显“体育”的唯一形式,体育知识、运动技巧、体育文化、体育故事中蕴含的德育内容都是可以丰富课堂的重要元素,是能够促进学生五育和谐、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中的“全面”主要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指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并非只针对部分学生。个别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发现体育运动的“好苗子”,对这一部分学生予以重点关注,而对其他学生则草草了事,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敷衍塞责。二是指让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对于初中生而言,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但在于传授运动技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更在于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从而配合其它学科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就个体本身而言,身体的发展也不是单纯的体能方面,也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发展。三是指注重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即在同一的教学模式下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结构体系。且全面发展并非等于平均发展,不意味着体育要成为能够与其它学科并驾齐驱的重要组成,而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提高即可。
(三)身体协调
学生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其身体和心理的特征,方能实施更适于其发展和成长的体育教学策略。就心理而言,初中生所普遍呈现出的心理特点在于生理变化对心理所造成的冲击。此类心理特征彰显在体育运动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而为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教师可以将初中阶段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划分为跳绳强化训练、软梯训练、核心力量发展、徒手操辅助训练、拉伸放松阶段训练五个模块,分别注重对学生耐力、速度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情况,定期进行基本测试,以便为后续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有效依据。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为适应社会发展及时代进步的需求,初中体育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其全面发展为目标;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張巍巍.初中体育开放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04) :209.
[2]卢贱娣.多样化、趣味性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索[J].散文百家,2016,(05)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