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马平川就会有雄浑彪悍,地理基因赋予东北汉子崔国泰狂傲不羁的笔触,而画面的主题经常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看似无尽的壮年却一夜倒塌的无常。冷战后经济转型并非只发生于中国,历史的翻篇在世界范围里进行,曾经的“钢铁地带”Steel Belt都成为“铁锈地带”Rust Belt。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庞然大物们留在了代表死亡的荒原。崔国泰因鲜明的画风和深刻的时代记忆让他的作品成为西方人眼中典型的中国当代艺术表达,他的作品被海内外专业机构和私人藏家广泛收藏,其中包括瑞士保时捷家族、美国“世界日报”、奥地利“埃舍尔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大都美术馆。
初见崔国泰的画,是在北京的地铁里。庞然大物在手机屏幕上徐徐展开:一个肮脏的老式火车头,细节模糊,笔触粗放,大大的无效刷痕赫然留在画面中部,线条的模糊和不固定,使它产生动感,像一个从废墟中爬出的残骸,带着破损的皮肉带着蒸汽的嘶叫蹒跚而来。滑动屏幕,断裂的桥面、核潜艇,废弃的工厂建筑,画面墨汁飞溅带来声效,仿佛听见迸裂和风的声音,那些往日宏大的人造物处于荒凉当中……
而此时,呼家楼地铁里人流涌动,交汇着十号线与六号线,这里日均客流百万人次。历史已翻过好几篇。
一个月后,一个宽敞高挑的空间里,我见到了真实的画作。涨墨形成的流淌或粗或细垂直奔向地面,黏稠的丙烯一层层添加覆盖住以往的颜色和笔触,有的大块凝结交织扭曲在一起,乌黑与血红冲撞,停滞在画布上凸出于平面。崔国泰说画画就像打猎,要逮住猎物就不能管那么多。他需要他的画面击中猎物,他需要画面带着滚滚的气浪。
沈阳在辽河平原中部,东部、北部为丘陵,往西、往南逐渐开阔平展,境内穿过辽河、浑河两大水系,市区内最高海拔与最低海拔仅相差30米,一马平川。
1964年崔国泰生于沈阳,家里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幺,自由淘气无管束,但画画能让他入神专注。他回忆儿时的辽河,广阔的地平线,日出日落,这些都是最初对力量和宏大审美的启蒙。后来大哥参军入伍,更让他对军事充满崇拜,幼稚的画笔下常常出现坦克、军舰、战斗机。
沈阳因独特的战略地理不仅集中了机械重工业,也孕育了新中国的航天和军事工业,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共和国长子”。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盛京(沈阳)开始修建铁路,开设工厂,形成早期工业萌芽 ,至1931年东北沦陷前民族资本发展出了大东工业区,1930年代日本定沈阳为伪满洲国工业中心,将沈阳铁路以西发展为工业区,即铁西区,形成现代工业格局。
解放后,沈阳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大量资金投入沈阳,至80年代初铁西区的工人达到100万。但在9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下岗潮席卷整个东北,铁西扛到了最后,但自1999年至2001年工厂也逐渐全部倒闭。
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共和国长子,家里的老大,吃苦受累,最后还是很穷。崔国泰将这些工业的庞然大物当作肖像来画。
工业1.0的经典符号蒸汽机火车,带着血和伤痛,它就是共和国长子,底部的红色像裸露的伤口,又像烧着的烙铁,它是早年亢奋的激情,也是死去的悲壮。老工业基地成为荒原,废弃的工厂孑然站立,凋敝,丑陋,苍老,残泪斑斑。
2002年崔国泰回到铁西区,正值冬天,听工人们聊,怎么买断,以后怎么谋生,“东北人在商业文明上比起南方差很多”,自谋出路让他们迷茫,甚至恐慌。
此前一年,崔国泰在北京昌平的画室被拆,他画了一个系列的“我失去的画室”来消化被剥夺的情绪,“画室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做梦的地方没了。停了一段时间,慢慢像反刍一样消化它”。
而现在是一个更大的社会视角,“从小就看着那些东西,大工厂,大烟囱,蒸汽机火车,轰轰烈烈的大工业,一旦拆了,有一种忧伤,我感觉应该向这些庞然大物做最后的告别和哀悼,对他们行注目礼。这是我捕捉到的最好的视觉人质。”
“整个就是废墟,东北的工业,尤其铁西区。原来是中国工业的发动机,拆起来就像战场一样,很惨烈”。
一个个体在大时代变迁中常常无所适从。作为60年代生人,崔国泰经历文革,赶上改革开放,看到经济转型,“经历的东西很多,都有些不清楚,往往是以后通过阅读回过头去体察,心里五味杂陈。但我的画就是一部忠实的东北老工业史,它记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从雄起到衰败的惨烈演变过程,它记录的是那些杵到那一代人心根的悲哀记忆。”
Q&A
Q:您的作品画面有很多往下淌的颜料,像伤口,还在流血。
A:画起画来我是不管不顾的,画画的状态比怎么画重要。状态好了,画自然就出来了。就像你去打猎,教你用这个枪、这种子弹,怎么瞄准,在什么距离,但最后打不到猎物,那就是无效的。画画最重要的是击中猎物,击中你心里想要表达的。
Q:为什么保留创作过程的痕迹?
A:我们画画要画形,轮廓反复在动,其实它在纠正过往。如果是写实的,就不保留这种改动的痕迹,很光洁优雅,那是一种矫饰。其实不是真实。绘画是意识的真实流动。内心的痕迹是什么样就什么样。 而且,天天穿西服、扎领带,会让人看不到真实的你。怎么说这个道理呢,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间离”理论,为了避免观众入戏,他常把幕后的工作放到台前,等于提醒观众这是假的,不要动情啊,保持你的理性。为什么我不愿意画特别写实的东西,它太真了,没有这个间离,我布纹都保留下来,让你看这不是真的,但这就是艺术。
Q:写实反而更虚假、更不真实?
A:有时是这样的。比如你看一个老人,他在咳嗽,眼角浑浊,嘴流口水,你把这些都擦了,给他穿上笔挺的衣服,他就不是那个老人。
创作也是如此。我喜欢画里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浪,画之前酝酿这个情绪和状态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你看到一个非常大的猎物,你觉得遇到对手了,但很难拿下它,你会又紧张又激动,那个时候产生的作品会非常有意思。这个就是当代艺术。
Q:您这种画风,好像不多见。
A:如果看欧洲或者德国,这种表现主义还是主流。西方批评家有个说法,说搞写实的人不是搞艺术的,只适合画插图,或者开画像馆。画得很写实,很细,一下就进入技术层面,就容易流俗。创作要做的就是摆脱技术套路、色彩、造型的束缚,直接进入情感表达。
如果让儿童画父母,他可能就几笔,但很像,他抓的东西很要害。景泰蓝的工艺很细,但它只是件工艺品,它缺少真实的灵魂。
Q:书法对您的影响很大?
A:是的,怀素,张旭,王铎都很喜欢。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它的运笔、方向都是空间的概念。草书的布局,从起头到收尾,气韵是贯通的,好比画个老虎,头和尾互相较着劲,形成呼应。我画画也在找这个东西。
Q:您的画面感觉是动态的。
A:木匠做模型是死的,但活物有很多线条,因为能动。一根线会掐死物体,里希特画得很虚幻,像魂似的,感觉在动,那是生命。有些写实画,眼球画得和玻璃球一样,一张画画一年、两年,这是毫无意义的。艺术还是关于思想,关于情感。
Q:对细微的情感会关注吗?
A:我喜欢放入柔弱的东西,比如厂区废墟里长出芦苇,它是一个对比,像小提琴一样很凄凉。还有一幅画叫《瓜蔓缠绕的高压线架》,就是丝瓜长上了高压线,我注重气氛的渲染,一个是死物,一个是生命。如果有重金属,也可以有轻波荡漾,它们互相对话,互相阐释。
Q:接下来还会继续这个题材吗?
A:这个(火车头)和军工行业都是我的兴趣点。未来的方向,进入信息时代吧。接下来会画航天和未来工业。
航天其实和互联网是有关联的,比如说北斗星数据。也包括太阳能,单硅晶,这些新技术涉及的领域。
如果还要画工业,那就是现代工业2.0,3.0甚至4.0。过去画锈迹工业,多以褐色、土黄色为主,将来会是银色工业。你看美国隐形战斗机F22、F35,已经是银灰色,它们是太空的颜色,就像月球的光,直接暗面、亮面,少有灰面。
Q:这些题材会不会距离日常太远?
A:画喝茶、吃饭吗?这种东西太琐碎了。还是要关注问题,因为它重要。2016年国际摄影大奖都给了难民题材,因为这是现在很受世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当代艺术跟社会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代艺术是关注问题,关注社会,关注那些行将消失和危机四伏的东西。其实艺术应当是和社会现实对抗的,就像战争。艺术的立场永远比技法重要。
初见崔国泰的画,是在北京的地铁里。庞然大物在手机屏幕上徐徐展开:一个肮脏的老式火车头,细节模糊,笔触粗放,大大的无效刷痕赫然留在画面中部,线条的模糊和不固定,使它产生动感,像一个从废墟中爬出的残骸,带着破损的皮肉带着蒸汽的嘶叫蹒跚而来。滑动屏幕,断裂的桥面、核潜艇,废弃的工厂建筑,画面墨汁飞溅带来声效,仿佛听见迸裂和风的声音,那些往日宏大的人造物处于荒凉当中……
而此时,呼家楼地铁里人流涌动,交汇着十号线与六号线,这里日均客流百万人次。历史已翻过好几篇。
一个月后,一个宽敞高挑的空间里,我见到了真实的画作。涨墨形成的流淌或粗或细垂直奔向地面,黏稠的丙烯一层层添加覆盖住以往的颜色和笔触,有的大块凝结交织扭曲在一起,乌黑与血红冲撞,停滞在画布上凸出于平面。崔国泰说画画就像打猎,要逮住猎物就不能管那么多。他需要他的画面击中猎物,他需要画面带着滚滚的气浪。
沈阳在辽河平原中部,东部、北部为丘陵,往西、往南逐渐开阔平展,境内穿过辽河、浑河两大水系,市区内最高海拔与最低海拔仅相差30米,一马平川。
1964年崔国泰生于沈阳,家里六个孩子,他排行老幺,自由淘气无管束,但画画能让他入神专注。他回忆儿时的辽河,广阔的地平线,日出日落,这些都是最初对力量和宏大审美的启蒙。后来大哥参军入伍,更让他对军事充满崇拜,幼稚的画笔下常常出现坦克、军舰、战斗机。
沈阳因独特的战略地理不仅集中了机械重工业,也孕育了新中国的航天和军事工业,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共和国长子”。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盛京(沈阳)开始修建铁路,开设工厂,形成早期工业萌芽 ,至1931年东北沦陷前民族资本发展出了大东工业区,1930年代日本定沈阳为伪满洲国工业中心,将沈阳铁路以西发展为工业区,即铁西区,形成现代工业格局。
解放后,沈阳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大量资金投入沈阳,至80年代初铁西区的工人达到100万。但在9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往市场经济转型,下岗潮席卷整个东北,铁西扛到了最后,但自1999年至2001年工厂也逐渐全部倒闭。
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共和国长子,家里的老大,吃苦受累,最后还是很穷。崔国泰将这些工业的庞然大物当作肖像来画。
工业1.0的经典符号蒸汽机火车,带着血和伤痛,它就是共和国长子,底部的红色像裸露的伤口,又像烧着的烙铁,它是早年亢奋的激情,也是死去的悲壮。老工业基地成为荒原,废弃的工厂孑然站立,凋敝,丑陋,苍老,残泪斑斑。
2002年崔国泰回到铁西区,正值冬天,听工人们聊,怎么买断,以后怎么谋生,“东北人在商业文明上比起南方差很多”,自谋出路让他们迷茫,甚至恐慌。
此前一年,崔国泰在北京昌平的画室被拆,他画了一个系列的“我失去的画室”来消化被剥夺的情绪,“画室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做梦的地方没了。停了一段时间,慢慢像反刍一样消化它”。
而现在是一个更大的社会视角,“从小就看着那些东西,大工厂,大烟囱,蒸汽机火车,轰轰烈烈的大工业,一旦拆了,有一种忧伤,我感觉应该向这些庞然大物做最后的告别和哀悼,对他们行注目礼。这是我捕捉到的最好的视觉人质。”
“整个就是废墟,东北的工业,尤其铁西区。原来是中国工业的发动机,拆起来就像战场一样,很惨烈”。
一个个体在大时代变迁中常常无所适从。作为60年代生人,崔国泰经历文革,赶上改革开放,看到经济转型,“经历的东西很多,都有些不清楚,往往是以后通过阅读回过头去体察,心里五味杂陈。但我的画就是一部忠实的东北老工业史,它记录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从雄起到衰败的惨烈演变过程,它记录的是那些杵到那一代人心根的悲哀记忆。”
Q&A
Q:您的作品画面有很多往下淌的颜料,像伤口,还在流血。
A:画起画来我是不管不顾的,画画的状态比怎么画重要。状态好了,画自然就出来了。就像你去打猎,教你用这个枪、这种子弹,怎么瞄准,在什么距离,但最后打不到猎物,那就是无效的。画画最重要的是击中猎物,击中你心里想要表达的。
Q:为什么保留创作过程的痕迹?
A:我们画画要画形,轮廓反复在动,其实它在纠正过往。如果是写实的,就不保留这种改动的痕迹,很光洁优雅,那是一种矫饰。其实不是真实。绘画是意识的真实流动。内心的痕迹是什么样就什么样。 而且,天天穿西服、扎领带,会让人看不到真实的你。怎么说这个道理呢,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间离”理论,为了避免观众入戏,他常把幕后的工作放到台前,等于提醒观众这是假的,不要动情啊,保持你的理性。为什么我不愿意画特别写实的东西,它太真了,没有这个间离,我布纹都保留下来,让你看这不是真的,但这就是艺术。
Q:写实反而更虚假、更不真实?
A:有时是这样的。比如你看一个老人,他在咳嗽,眼角浑浊,嘴流口水,你把这些都擦了,给他穿上笔挺的衣服,他就不是那个老人。
创作也是如此。我喜欢画里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浪,画之前酝酿这个情绪和状态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你看到一个非常大的猎物,你觉得遇到对手了,但很难拿下它,你会又紧张又激动,那个时候产生的作品会非常有意思。这个就是当代艺术。
Q:您这种画风,好像不多见。
A:如果看欧洲或者德国,这种表现主义还是主流。西方批评家有个说法,说搞写实的人不是搞艺术的,只适合画插图,或者开画像馆。画得很写实,很细,一下就进入技术层面,就容易流俗。创作要做的就是摆脱技术套路、色彩、造型的束缚,直接进入情感表达。
如果让儿童画父母,他可能就几笔,但很像,他抓的东西很要害。景泰蓝的工艺很细,但它只是件工艺品,它缺少真实的灵魂。
Q:书法对您的影响很大?
A:是的,怀素,张旭,王铎都很喜欢。书法是很见功力的,它的运笔、方向都是空间的概念。草书的布局,从起头到收尾,气韵是贯通的,好比画个老虎,头和尾互相较着劲,形成呼应。我画画也在找这个东西。
Q:您的画面感觉是动态的。
A:木匠做模型是死的,但活物有很多线条,因为能动。一根线会掐死物体,里希特画得很虚幻,像魂似的,感觉在动,那是生命。有些写实画,眼球画得和玻璃球一样,一张画画一年、两年,这是毫无意义的。艺术还是关于思想,关于情感。
Q:对细微的情感会关注吗?
A:我喜欢放入柔弱的东西,比如厂区废墟里长出芦苇,它是一个对比,像小提琴一样很凄凉。还有一幅画叫《瓜蔓缠绕的高压线架》,就是丝瓜长上了高压线,我注重气氛的渲染,一个是死物,一个是生命。如果有重金属,也可以有轻波荡漾,它们互相对话,互相阐释。
Q:接下来还会继续这个题材吗?
A:这个(火车头)和军工行业都是我的兴趣点。未来的方向,进入信息时代吧。接下来会画航天和未来工业。
航天其实和互联网是有关联的,比如说北斗星数据。也包括太阳能,单硅晶,这些新技术涉及的领域。
如果还要画工业,那就是现代工业2.0,3.0甚至4.0。过去画锈迹工业,多以褐色、土黄色为主,将来会是银色工业。你看美国隐形战斗机F22、F35,已经是银灰色,它们是太空的颜色,就像月球的光,直接暗面、亮面,少有灰面。
Q:这些题材会不会距离日常太远?
A:画喝茶、吃饭吗?这种东西太琐碎了。还是要关注问题,因为它重要。2016年国际摄影大奖都给了难民题材,因为这是现在很受世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当代艺术跟社会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当代艺术是关注问题,关注社会,关注那些行将消失和危机四伏的东西。其实艺术应当是和社会现实对抗的,就像战争。艺术的立场永远比技法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