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艺术更是贵在创新,重復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终结。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他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创新并不是在浅层次上的花样翻新,而是要通过对前人艺术上的反思,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有选择性的,批判性的继承,并表现出一种升华和超越。肌理和笔触的研究与运用,为水彩画艺术的创新求变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本文分析了肌理和笔触的内涵、在水彩中的运用,结合了哲学、美学、心理学、美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以及自己在水彩画肌理和笔触探索研究的体会深刻论述了肌理和笔触对水彩艺术创新的意义。同时提出我们应冷静的看待这一现象,以便在水彩画创作中正确地运用肌理和笔触,从而更明确水彩艺术创新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创造出具有水彩画独特的形式意味和融入作者内在精神情感的水彩画作品的观点。
关键词:水彩画;肌理;笔触
一 肌理和笔触的内涵
1.水彩肌理。
水彩画肌理最能体现出绘画肌理的魅力。水彩画肌理的产生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随着各自不同的气质、风格和心境的发挥.以及各种媒介物的自然律的作用而形成的操作痕迹。水彩肌理的表现给水彩画艺术带来了丰富的表现语言,经过水彩画家创造性运用.这种表现语言可以成为表现作品主题的个性化语言.这也是构成画家风格的重要语言。水彩肌理语言是水彩作品产生审美意境的重要因素.它必须具有绘画形象化语言的特点,但又由于肌理本身形态的不确定性,有时还具有偶然性,以致形成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似是而非的特征。它能使作品中自然形态的特征得到提炼、升华以构成独特的审美意境。水彩肌理语言的适当运用.或者说运用得成功与否是与画家本身的气质、个性、情感、认识等因素分不开的。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作画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以及对肌理的熟练掌握均是作品产生审美意境的前提。
2. 绘画笔触。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笔触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以"笔墨"为审美追求的特殊美术现象。秦汉时代运笔方法伴随着书法的发展形成了系列规范,如:中锋、侧锋、方笔、圆笔、笔杆的平行使转、笔锋的上下提按等。笔法所产生的浑厚、圆润效果作为书法美的标准得以确立。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在总结绘画的基本技法与评判标准时,将笔法概括为"骨法用笔",使笔法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到了宋元时代,"墨法"随着造纸技术的,焦墨 ,淡墨,浓墨,湿墨.成熟,发展总结出焦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方法,对墨色丰富变化的控制作为高难度绘画技法和艺术修养的体现成为艺术家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笔墨技法所产生的笔触美在明清时代被高度总结和概括,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指向由一大批文人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理论家的反复倡导得以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绘画品格的志之一。
二 水彩创作中肌理的运用
1.影响水彩画肌理效果的客观因素。
(1)用纸:现在可供选择的水彩画纸非常丰富,不同性质的纸因吸水、表面纹理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2)用色:水彩画颜色具有透明性、沉淀性,还可以湿时渗化、干后重叠,由此产生色彩斑斓的效果。从而使水彩画能变幻出多彩的肌理效果。
(3)用时:水彩画的许多肌理制作的奥秘在时间的掌握上。如水彩中晕染、喷水效果的肌理,都必须在画面水分恰倒好处的时候操作。
以上3方面都是影响水彩肌理效果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客观条件有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彩肌理创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运用。
2.水彩画肌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具象肌理形式。
具象肌理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物质的质感,而是在描摹状物的同时抒发着艺术家内心强烈的感受。透过具体肌理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感受。 如(图1)陶世虎的水彩画,作者用他独特的肌理绘制技法将写实推向了极致,而又保持了水彩的本体语言特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的心声,如他自己说道:"丰富的生活阅历使磋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我对生活有着独到的心灵感应和审美偏爱。鄂尔多斯的天高地远,雪暴沙狂;沂蒙山水的瀑布飞流,重峦叠嶂。十几年的生活体验,无数次地感受其间,置身于北方磅礴壮阔的山水之间,造就了我对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斑驳的美,凝重的美的倾心与共鸣。那斧劈刀削的山峦沟壑,那干涸河床的巨石,那充满生机的石苔,那踏之有声的积雪……常常闯进我的梦境,唤起我的回忆,激发我创作的欲望"。
(2)意象的表现形式。
梧桐、杜鹃、秋叶……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赋予了诗词独特的情感。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水彩画中也经常运用写意得表现形式。"所谓'象'指现实生活内容,'意'指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生活形象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形成意象"。即意象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形写神抒发作者的情感。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且都注重画面意象和意境的表现。如(图2),张小纲老师的《融》在淡蓝紫调的背景上用他独特的滴水、撞水技法,变幻出大小不一的水渍似花非花;小面积的淡蓝背景及四周偏灰的黄色衬托出视觉中心黄色大花朵,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苏醒,春色融融的意蕴。
三 水彩创作中的笔触的运用
笔触的审美价值在绘画的发展历程中被不断强化,体现了绘画向艺术本体规律的回归,也体现了绘画艺术审美性和精神性的日益加强,更说明了艺术家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独特笔触语言的探索。笔触美的形成有其艺术传统的因素,同时画种差异对笔触的不同审美要求也是研究笔触美的重要方面,因此,笔触研究应该在"艺术传统"和"多画种"两个方面进行
各个画种对笔触审美要求的巨大差异也是我们今天艺术家独有的资源宝库,文化的融合使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画种间的借鉴在极大地丰富着绘画的语言。每个画种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材料和技法体系,而画种之间完全可以在互相的学习借鉴中丰富彼此的表现力。因此,艺术家通过对各个画种笔触语言的研读,进而将之融合取舍,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
四 肌理和笔触对水彩创新的意义
肌理的运用是对传统水彩画的超越,首先,在自身特性上,肌理具有质材上的美感,是形式构成的一个要素;其次,在材料技巧上,肌理的运用拓展了传统水彩画的手段和技巧;再次,在表现作用上,肌理的运用表达了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观念意识;最后,在创新上,肌理的运用形成了新的水彩语言,是创造性的主体。
肌理与笔触在水彩创作中是最多变和最活跃的元素, 它更多的是营造画面气氛和意境, 增加水彩画面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肌理和笔触对水彩画的发展和创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肌理笔触和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 使之完美结合, 就可以起到" 画龙点睛" 的作用。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水彩创作中的肌理和笔触的运用。首先,肌理和笔触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传统,我们时刻谨记"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其次,肌理和笔触应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正如马蒂斯的名言"色彩不是用来模仿自然的,它是用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的" 再次,肌理和笔触应与审美追求紧密结合,不能一味的追求新异,制作出一些离奇古怪但毫无审美价值的东西。最后,肌理和笔触应避免制作工艺化,更应避免盲目模仿让人而滥用肌理和笔触。艺术家们熟练地驾驭、选择不同的工具材料并运用可以表达艺术思想、形成艺术形象的技法制作不同的"肌理"语言和"笔触"语言,给水彩艺术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利用好它,就能创造出更富表现力、时代感和艺术个性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2]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关键词:水彩画;肌理;笔触
一 肌理和笔触的内涵
1.水彩肌理。
水彩画肌理最能体现出绘画肌理的魅力。水彩画肌理的产生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随着各自不同的气质、风格和心境的发挥.以及各种媒介物的自然律的作用而形成的操作痕迹。水彩肌理的表现给水彩画艺术带来了丰富的表现语言,经过水彩画家创造性运用.这种表现语言可以成为表现作品主题的个性化语言.这也是构成画家风格的重要语言。水彩肌理语言是水彩作品产生审美意境的重要因素.它必须具有绘画形象化语言的特点,但又由于肌理本身形态的不确定性,有时还具有偶然性,以致形成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似是而非的特征。它能使作品中自然形态的特征得到提炼、升华以构成独特的审美意境。水彩肌理语言的适当运用.或者说运用得成功与否是与画家本身的气质、个性、情感、认识等因素分不开的。艺术家主体方面的构思和作画所灌注的生气和灵魂,以及对肌理的熟练掌握均是作品产生审美意境的前提。
2. 绘画笔触。
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笔触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并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以"笔墨"为审美追求的特殊美术现象。秦汉时代运笔方法伴随着书法的发展形成了系列规范,如:中锋、侧锋、方笔、圆笔、笔杆的平行使转、笔锋的上下提按等。笔法所产生的浑厚、圆润效果作为书法美的标准得以确立。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在总结绘画的基本技法与评判标准时,将笔法概括为"骨法用笔",使笔法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到了宋元时代,"墨法"随着造纸技术的,焦墨 ,淡墨,浓墨,湿墨.成熟,发展总结出焦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等方法,对墨色丰富变化的控制作为高难度绘画技法和艺术修养的体现成为艺术家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笔墨技法所产生的笔触美在明清时代被高度总结和概括,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指向由一大批文人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和理论家的反复倡导得以日益彰显,使其成为绘画品格的志之一。
二 水彩创作中肌理的运用
1.影响水彩画肌理效果的客观因素。
(1)用纸:现在可供选择的水彩画纸非常丰富,不同性质的纸因吸水、表面纹理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2)用色:水彩画颜色具有透明性、沉淀性,还可以湿时渗化、干后重叠,由此产生色彩斑斓的效果。从而使水彩画能变幻出多彩的肌理效果。
(3)用时:水彩画的许多肌理制作的奥秘在时间的掌握上。如水彩中晕染、喷水效果的肌理,都必须在画面水分恰倒好处的时候操作。
以上3方面都是影响水彩肌理效果的重要的客观因素,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客观条件有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水彩肌理创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与运用。
2.水彩画肌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具象肌理形式。
具象肌理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物质的质感,而是在描摹状物的同时抒发着艺术家内心强烈的感受。透过具体肌理可以深深地体会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感受。 如(图1)陶世虎的水彩画,作者用他独特的肌理绘制技法将写实推向了极致,而又保持了水彩的本体语言特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的心声,如他自己说道:"丰富的生活阅历使磋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我对生活有着独到的心灵感应和审美偏爱。鄂尔多斯的天高地远,雪暴沙狂;沂蒙山水的瀑布飞流,重峦叠嶂。十几年的生活体验,无数次地感受其间,置身于北方磅礴壮阔的山水之间,造就了我对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斑驳的美,凝重的美的倾心与共鸣。那斧劈刀削的山峦沟壑,那干涸河床的巨石,那充满生机的石苔,那踏之有声的积雪……常常闯进我的梦境,唤起我的回忆,激发我创作的欲望"。
(2)意象的表现形式。
梧桐、杜鹃、秋叶……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些意象赋予了诗词独特的情感。作为另一种艺术形式,水彩画中也经常运用写意得表现形式。"所谓'象'指现实生活内容,'意'指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生活形象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结合形成意象"。即意象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形写神抒发作者的情感。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的国画在工具材料的使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且都注重画面意象和意境的表现。如(图2),张小纲老师的《融》在淡蓝紫调的背景上用他独特的滴水、撞水技法,变幻出大小不一的水渍似花非花;小面积的淡蓝背景及四周偏灰的黄色衬托出视觉中心黄色大花朵,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苏醒,春色融融的意蕴。
三 水彩创作中的笔触的运用
笔触的审美价值在绘画的发展历程中被不断强化,体现了绘画向艺术本体规律的回归,也体现了绘画艺术审美性和精神性的日益加强,更说明了艺术家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独特笔触语言的探索。笔触美的形成有其艺术传统的因素,同时画种差异对笔触的不同审美要求也是研究笔触美的重要方面,因此,笔触研究应该在"艺术传统"和"多画种"两个方面进行
各个画种对笔触审美要求的巨大差异也是我们今天艺术家独有的资源宝库,文化的融合使艺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画种间的借鉴在极大地丰富着绘画的语言。每个画种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材料和技法体系,而画种之间完全可以在互相的学习借鉴中丰富彼此的表现力。因此,艺术家通过对各个画种笔触语言的研读,进而将之融合取舍,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非常实际的作用。
四 肌理和笔触对水彩创新的意义
肌理的运用是对传统水彩画的超越,首先,在自身特性上,肌理具有质材上的美感,是形式构成的一个要素;其次,在材料技巧上,肌理的运用拓展了传统水彩画的手段和技巧;再次,在表现作用上,肌理的运用表达了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观念意识;最后,在创新上,肌理的运用形成了新的水彩语言,是创造性的主体。
肌理与笔触在水彩创作中是最多变和最活跃的元素, 它更多的是营造画面气氛和意境, 增加水彩画面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肌理和笔触对水彩画的发展和创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肌理笔触和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 使之完美结合, 就可以起到" 画龙点睛" 的作用。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水彩创作中的肌理和笔触的运用。首先,肌理和笔触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传统,我们时刻谨记"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其次,肌理和笔触应是为表达情感服务的,正如马蒂斯的名言"色彩不是用来模仿自然的,它是用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感情的" 再次,肌理和笔触应与审美追求紧密结合,不能一味的追求新异,制作出一些离奇古怪但毫无审美价值的东西。最后,肌理和笔触应避免制作工艺化,更应避免盲目模仿让人而滥用肌理和笔触。艺术家们熟练地驾驭、选择不同的工具材料并运用可以表达艺术思想、形成艺术形象的技法制作不同的"肌理"语言和"笔触"语言,给水彩艺术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我们利用好它,就能创造出更富表现力、时代感和艺术个性的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
[2]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