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要进一步依靠创新驱动以及为解决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需要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已成为各界共识。不过,需要警惕的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出现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忽视制造业应用基础的倾向和做法。
一个容易陷入的关于创新的思维误区是对何为创新定义不清。创新不仅仅意味着高大上的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万物互联、新材料、新能源等等。一切能解决现实生活需要,给现实生活带来便利,更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创新也都是创新。此外,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来自制造业的数据积累和大范围应用,所谓的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也都是无根之萍。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和服务型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为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反向盘活冗余产能和市场下沉,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宝贵的通道。而且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场景、大数据和算法也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生产流程和产品服务供给的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必须看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平台和服务型经济的倍增效应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消费离不开来自制造业创造的就业,靠互联网平台本身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利润创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自我支撑的内循环。近来Wework上市之旅的夭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包括共享经济在内的互聯网平台经济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来自互联网的数据能力、流程优化能力和营销平台能力,最终还是要靠制造业能力加以转化。以互联网造车为例,如果没有各个生产环节的精细制造能力和强大的平台集成能力,最终很容易沦为概念泡沫的组合和营销的狂欢。
类似互联网造车的困境也出现在别的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例,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何来智能制造。再以近年来大兴的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例,只有互联网没有工业,或只见网、不见物,则工业互联网也罢,物联网也罢,都很难落到实处。而这两端的结合和能力转化,也即业界所说的IT端和OT端的密切协作,更是对一国工业体系的巨大考验。而如果此一协作不能大规模出现,则5G的大规模应用场景也将付之阙如。
目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有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内部电算化和联网化尚未完成,无论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还是IT端和OT端的协同都尚未大规模展开,基于工业互联网和所谓云计算的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制造业尤其是民企制造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民企制造业利润的下滑和投资的萎缩,意味着我们有可能错过一个围绕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没有大量身处市场一线、对市场需求有敏感把握,能够实现可持续盈利和投资,能够持续更新升级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民企,智能制造只能纸上谈兵,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更是无从谈起,到最后,新一轮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的标准依然由他人制定,我们又会陷入被动跟随的尴尬局面。
除了采取各种手段稳住民企制造业投资外,具体到创新层面,还应进一步做好科研院所和民企之间的合作分工,厘清和发挥好地方政府在其中起承转合的角色,军民融合也需要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利于各方形成合力做好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民企从所谓“先行者的困境”解放出来,集中资源于符合市场需求而又不过度超前的研发和创新,这也才能有合理的投入,积攒可持续发展的利润。过于强调让民企对基础研发和创新进行大规模长时段投入,就当前阶段而言不是一个可行的和可持续的选择。
总之,制造业尤其是民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经济体的创新之基。一个缺乏生机勃勃的民企制造业的国家不可能在创新领域有大的成就,一个民企制造业投资不足的国度更是难以维系真正的可持续创新,遑论承担全球创新领域的引领角色。
一个容易陷入的关于创新的思维误区是对何为创新定义不清。创新不仅仅意味着高大上的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工程、万物互联、新材料、新能源等等。一切能解决现实生活需要,给现实生活带来便利,更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创新也都是创新。此外,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来自制造业的数据积累和大范围应用,所谓的物联网、智能制造等也都是无根之萍。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和服务型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为构建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反向盘活冗余产能和市场下沉,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和宝贵的通道。而且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场景、大数据和算法也对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生产流程和产品服务供给的优化升级提质增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必须看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平台和服务型经济的倍增效应离不开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消费离不开来自制造业创造的就业,靠互联网平台本身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利润创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自我支撑的内循环。近来Wework上市之旅的夭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包括共享经济在内的互聯网平台经济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来自互联网的数据能力、流程优化能力和营销平台能力,最终还是要靠制造业能力加以转化。以互联网造车为例,如果没有各个生产环节的精细制造能力和强大的平台集成能力,最终很容易沦为概念泡沫的组合和营销的狂欢。
类似互联网造车的困境也出现在别的领域。以智能制造为例,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何来智能制造。再以近年来大兴的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例,只有互联网没有工业,或只见网、不见物,则工业互联网也罢,物联网也罢,都很难落到实处。而这两端的结合和能力转化,也即业界所说的IT端和OT端的密切协作,更是对一国工业体系的巨大考验。而如果此一协作不能大规模出现,则5G的大规模应用场景也将付之阙如。
目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有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内部电算化和联网化尚未完成,无论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还是IT端和OT端的协同都尚未大规模展开,基于工业互联网和所谓云计算的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制造业尤其是民企制造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民企制造业利润的下滑和投资的萎缩,意味着我们有可能错过一个围绕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没有大量身处市场一线、对市场需求有敏感把握,能够实现可持续盈利和投资,能够持续更新升级智能化生产设备的民企,智能制造只能纸上谈兵,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更是无从谈起,到最后,新一轮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及物联网的标准依然由他人制定,我们又会陷入被动跟随的尴尬局面。
除了采取各种手段稳住民企制造业投资外,具体到创新层面,还应进一步做好科研院所和民企之间的合作分工,厘清和发挥好地方政府在其中起承转合的角色,军民融合也需要进一步的体制机制创新,以利于各方形成合力做好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民企从所谓“先行者的困境”解放出来,集中资源于符合市场需求而又不过度超前的研发和创新,这也才能有合理的投入,积攒可持续发展的利润。过于强调让民企对基础研发和创新进行大规模长时段投入,就当前阶段而言不是一个可行的和可持续的选择。
总之,制造业尤其是民企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经济体的创新之基。一个缺乏生机勃勃的民企制造业的国家不可能在创新领域有大的成就,一个民企制造业投资不足的国度更是难以维系真正的可持续创新,遑论承担全球创新领域的引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