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互联网 ”时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整合、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在媒体交互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是提升现代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
NOC活动网络团队教研赛项,是参赛教师三人一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可视化陈述与答辩”三项任务,这不仅能体现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更能通过同伴互助实现教育智慧的创新。本文以《扇形统计图》一课为例,节选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以下简称“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的教学设计为案例作进一步的评析。
“ ”起来的理念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精细化内容和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总和。它代表的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因此,对于网络团队教研赛项的参赛队来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
1.知识点的结构化处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在设计微课程《扇形统计图》之前,都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化分析,从已有知识经验和后续螺旋式发展的知识点序列进行分析,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进行分析。因此,呈现给我们的两堂微课程,是两个团队精选教学内容,立足于知识点、重难点、拓展点,引导学生基于微课程进行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2.教学目标的有效分解
从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来说,“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设计的微课程《扇形统计图》,都能通过分析核心问题,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确定主题明确、表达清晰、效果可测的理解性目标。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先看懂扇形统计图,然后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而利用扇形统计图解决生活中的统计应用问题,感受统计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
“ ”起来的设计
一个好的微课设计,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设计的微课程《扇形统计图》,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在重视知识建构的同时,兼顾教学认识过程。
1.教学策略的巧设计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微课程中所有活动的创设与实施,都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两篇教学设计都能根据微课程的实施需要,利用微视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微视频辅助教学的功能。
相较而言,“唯亭学校”的教学设计偏重于问题链的设计,揭题设问,激趣导入。例如,在“分析扇形统计图各部分含义”的教学环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①想想你画的圆表示什么?每个大小不一的扇形表示什么?②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③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通过问题导向,逐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究、归纳、补充的自主學习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而“淄川实验小学”更注重知识点本身的整体设计,切入主题,逐步推进,引发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百分数引进,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然后进一步引导,“有没有一种更直观、更清晰地反映各项目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统计图呢?”从而引出扇形统计图。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很自然地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缩短了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然后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扇形统计图却能清楚地表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从而逐步深化对扇形统计图的认知。这样由“部分到整体”“由浅入深”的逐层递进、注重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将更多的思考、练习和讨论机会留给了学生。
2.教学活动的精推进
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提供支持理解的资源环境和组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理解。“唯亭学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并巧妙运用了关键环节的“暂停”键,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而“淄川实验小学”更注重基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微视频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分层设计问题和练习,使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两组设计都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在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需要怎样的支持等方面均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起来的应用
微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最主要的配套学习资源。因此,微视频的设计要以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支架。
1.微课设计促自我建构
课的伊始,两篇教学设计都以“大课间活动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学习材料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信息,激发其学习欲望。结束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后呼应。
“唯亭学校”实践应用环节设计了与家庭经济有关的“陈东家5月份生活费支出统计图”。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引导他们侧重读取信息和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很好地体现了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而“淄川实验小学”的练习设计更强调层次性。三道自主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第一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能看懂扇形统计图,第二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能理解应用扇形统计图,而第三题则综合考查学生对统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三道练习题站在回忆、理解、应用层面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媒体资源助融合创新
两个团队设计的微视频都借助信息化媒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设计,画面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提示明确。文字、解说、画面的三维构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想象等感官参与学习,适时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要求。
微课程作为新型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正是在一次次的磨合、推敲、碰撞、完善中,参赛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一场“蜕变”。其“ ”起来的实践,必将进一步提升网络环境下教师的综合素养,成为打造具有网络时代特点的优秀教师的助推器。
NOC活动网络团队教研赛项,是参赛教师三人一组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可视化陈述与答辩”三项任务,这不仅能体现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更能通过同伴互助实现教育智慧的创新。本文以《扇形统计图》一课为例,节选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以下简称“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的教学设计为案例作进一步的评析。
“ ”起来的理念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精细化内容和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总和。它代表的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变化。因此,对于网络团队教研赛项的参赛队来说,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
1.知识点的结构化处理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在设计微课程《扇形统计图》之前,都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化分析,从已有知识经验和后续螺旋式发展的知识点序列进行分析,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进行分析。因此,呈现给我们的两堂微课程,是两个团队精选教学内容,立足于知识点、重难点、拓展点,引导学生基于微课程进行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2.教学目标的有效分解
从教学目标的制订上来说,“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设计的微课程《扇形统计图》,都能通过分析核心问题,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确定主题明确、表达清晰、效果可测的理解性目标。通过对扇形统计图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先看懂扇形统计图,然后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而利用扇形统计图解决生活中的统计应用问题,感受统计在生活实践中的价值。
“ ”起来的设计
一个好的微课设计,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淄川实验小学”和“唯亭学校”设计的微课程《扇形统计图》,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在重视知识建构的同时,兼顾教学认识过程。
1.教学策略的巧设计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微课程中所有活动的创设与实施,都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两篇教学设计都能根据微课程的实施需要,利用微视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微视频辅助教学的功能。
相较而言,“唯亭学校”的教学设计偏重于问题链的设计,揭题设问,激趣导入。例如,在“分析扇形统计图各部分含义”的教学环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①想想你画的圆表示什么?每个大小不一的扇形表示什么?②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③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与它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通过问题导向,逐层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究、归纳、补充的自主學习过程,使学生对扇形统计图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而“淄川实验小学”更注重知识点本身的整体设计,切入主题,逐步推进,引发思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百分数引进,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数。然后进一步引导,“有没有一种更直观、更清晰地反映各项目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统计图呢?”从而引出扇形统计图。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很自然地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缩短了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差距。然后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扇形统计图却能清楚地表示部分与总体的关系,从而逐步深化对扇形统计图的认知。这样由“部分到整体”“由浅入深”的逐层递进、注重引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将更多的思考、练习和讨论机会留给了学生。
2.教学活动的精推进
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提供支持理解的资源环境和组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理解。“唯亭学校”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并巧妙运用了关键环节的“暂停”键,引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而“淄川实验小学”更注重基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微视频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活动,分层设计问题和练习,使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两组设计都侧重于学的设计,教师在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需要怎样的支持等方面均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起来的应用
微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最主要的配套学习资源。因此,微视频的设计要以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提供支架。
1.微课设计促自我建构
课的伊始,两篇教学设计都以“大课间活动六(1)班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为学习材料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信息,激发其学习欲望。结束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前后呼应。
“唯亭学校”实践应用环节设计了与家庭经济有关的“陈东家5月份生活费支出统计图”。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引导他们侧重读取信息和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很好地体现了小学统计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而“淄川实验小学”的练习设计更强调层次性。三道自主练习题从简单到复杂,第一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能看懂扇形统计图,第二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能理解应用扇形统计图,而第三题则综合考查学生对统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三道练习题站在回忆、理解、应用层面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兼顾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媒体资源助融合创新
两个团队设计的微视频都借助信息化媒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设计,画面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提示明确。文字、解说、画面的三维构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想象等感官参与学习,适时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要求。
微课程作为新型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正是在一次次的磨合、推敲、碰撞、完善中,参赛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一场“蜕变”。其“ ”起来的实践,必将进一步提升网络环境下教师的综合素养,成为打造具有网络时代特点的优秀教师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