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是学生按照国家招生规定,经过高考择优录取后,由各高校全面复查合格的学生,从取得学籍到毕业资格审查认定的过程,即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全过程所进行的质量考核及管理的真实记载。它包括学生录取信息、注册信息、学习成绩考核信息、奖惩信息、学籍异动(留(降)级、休(复)学、转学、转专业、退学、勒令退学、保留学籍等)、综合测评、证书资格审核、证件号码登记及发放名册等原始资料。高校学籍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高校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学籍档案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信息资源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提供信息,为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发展预测、决策等提供可行的信息依据;二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育评估和教学评价提供真实的原始资料;三是可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录用、聘任和晋升以及确认学历证书的真假、学历证书的遗失补办、学生出国留学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及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2002年又进一步放宽了对普通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籍管理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人工管理方式,将科学、先进、高效的信息管理引进管理领域。以我校为例,其办学规模已由1999年在校生2784人发展到2009年的7500人左右,十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2.7倍,学籍档案管理也经历了从人工管理、单机版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目前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络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学籍电子档案信息,可以十分便捷地统计、查询、检索学籍的各类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动态情况,并可及时进行调控。
二、学籍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各高校制定了适用本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但由于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学分制处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期,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表现出许多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情况。如学生选课问题。学分制实施后很多高校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由于开设课程先限制了名额,使有的热门课程很短时间内被选满,学生只好随便选一些并不感兴趣的课程,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学生重修问题。大多高校专业课以学年为期,使学生的重修必须隔一个学期跟下一年级一起学习;再如学生休学年限问题。学生休学规定以一学年为期,如果学生想休学一学期后复学,将导致学生无法跟班学习。
2.学籍档案材料不完整,管理方式落后
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200万人飙升至2008年招生人数的近1300万人,快速扩招使各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信息量也翻倍增长,有部分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管理方式的落后大大增加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也造成学籍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善的现象。如学生在填写学籍卡时不能按要求填写完整,有的单亲家庭学生不愿意填写离异的父(母)亲,使信息栏空置或填写“已故”;有的学生不使用规定的黑色碳素笔填写或者填写字体模糊不清随意涂改;有的辅导员填写学生操行、奖惩时掺杂人情因素和水分,不够客观公正,致使学籍档案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真实情况,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及档案的保存价值大打折扣。
3.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有人认为学生了解学校有关管理规定是很自然的事,每位学生入学后发一本《学生手册》自已看就行,管理部门很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使得学生总是到教学主管部门询问关于学籍方面的问题,如休学、转专业、重修、免修、缓考如何办理,有些学生因对管理制度一知半解,直到因违反相关规定受到处分时才后悔莫及。
三、实现学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化、归档规范化、管理现代化是高校学籍档案工作的奋斗目标。笔者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对策。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
第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籍管理机制,实行由主管校长负责、教学主管部门监管,设置专职学籍管理工作岗位和人员,各院系及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部门配备兼职学籍管理人员。制订学籍管理工作流程,严格管理,维护学籍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推进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
第二,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规定、注册制度、休(复)学制度、转专业、转学制度、学籍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同时根据学籍档案形成的规律制定包括学籍档案从产生、收集归档到查询、利用、安全保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还必须立足于“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适度放宽选修课人数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变重修、休学以一学年为期的限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准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一学期为期限休学,鼓励学生自学与老师的指导相结合,努力解决重修、休学后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第三,加大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如对休(复)学、转专业、重修、免修等相关规定程序使用清晰易懂的流程图来表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栏、座谈、竞赛等形式定期宣传,把替考、作弊、旷课等违纪行为制止在萌芽时期,真正做到以教育为目的,使学生沿着人才培养的正确轨道成长。
2.改进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靠手工操作效率太低,容易出错。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实现资源共享,可使教学管理数据统计可靠、准确,可使情况反馈及时、信息搜索客观,全面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便于各级领导和部门掌握情况,进行必要的协调控制,为学校发展预测、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提高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质量,首先要实现学籍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如学籍档案信息采集要求完整、准确、真实;档案的分类要科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及时。我校自2007年底引进并启动网络化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以来,教学管理及学籍管理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首先,规范学生学籍信息的采集。在招生信息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经学生本人确认、学籍管理部门审核后统一打印学籍卡,减少了学籍卡因填写字迹潦草、模糊、涂改、专业班级简称及学号等信息不规范的现象,学生基本信息的形成为取得学籍的学生提供了学籍注册情况的查询渠道。其次,学籍异动处理及时。对学籍异动学生进行实时更新,使任课教师或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学生异动情况,使学生信息准确。第三,方便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成绩查询。学生成绩在任课教师完成课程教学计划时经考核后,登录校园网录入并打印成绩总表,成绩提交后任课教师没有取消更改成绩的权限,保证了成绩管理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学生成绩查询必须在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后才能查询成绩。第四,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选课管理、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对英语应用能力及大学生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报名、毕业资格审查等发挥重要作用。该系统在不断使用中加以完善,提高了我校教学与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
3.提高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关键是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由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及滞后性的特征,要求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相对稳定,一份完整的学籍档案需要3~4年才能最终形成,没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就很难做到有始有终。同时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这些都要求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为教学工作和学生服务的思想,尽职尽责;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学法、守法,维护学籍的真实性;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必须熟悉整个学籍管理流程,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学籍信息档案。
总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是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的真实记载和反映,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尤其是借助校园互联网来实现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是促使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解颖娴.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殷建群.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吴东升,阚洲.基于网络平台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陈凯侠.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研究[J].云南档案,2009(1).
一、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学籍档案作为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主要信息资源有三方面作用:一是可以为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提供信息,为学校领导对学校的发展预测、决策等提供可行的信息依据;二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育评估和教学评价提供真实的原始资料;三是可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录用、聘任和晋升以及确认学历证书的真假、学历证书的遗失补办、学生出国留学等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及服务。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2002年又进一步放宽了对普通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并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学籍管理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彻底摒弃陈旧落后的人工管理方式,将科学、先进、高效的信息管理引进管理领域。以我校为例,其办学规模已由1999年在校生2784人发展到2009年的7500人左右,十年间学生人数增长了2.7倍,学籍档案管理也经历了从人工管理、单机版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到网络化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目前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络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学籍电子档案信息,可以十分便捷地统计、查询、检索学籍的各类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的动态情况,并可及时进行调控。
二、学籍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
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各高校制定了适用本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但由于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学分制处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期,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表现出许多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情况。如学生选课问题。学分制实施后很多高校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由于开设课程先限制了名额,使有的热门课程很短时间内被选满,学生只好随便选一些并不感兴趣的课程,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如学生重修问题。大多高校专业课以学年为期,使学生的重修必须隔一个学期跟下一年级一起学习;再如学生休学年限问题。学生休学规定以一学年为期,如果学生想休学一学期后复学,将导致学生无法跟班学习。
2.学籍档案材料不完整,管理方式落后
近十年来,全国高校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200万人飙升至2008年招生人数的近1300万人,快速扩招使各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信息量也翻倍增长,有部分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管理方式的落后大大增加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量,也造成学籍档案材料不齐全、不完善的现象。如学生在填写学籍卡时不能按要求填写完整,有的单亲家庭学生不愿意填写离异的父(母)亲,使信息栏空置或填写“已故”;有的学生不使用规定的黑色碳素笔填写或者填写字体模糊不清随意涂改;有的辅导员填写学生操行、奖惩时掺杂人情因素和水分,不够客观公正,致使学籍档案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真实情况,内容真实性、完整性及档案的保存价值大打折扣。
3.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
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有人认为学生了解学校有关管理规定是很自然的事,每位学生入学后发一本《学生手册》自已看就行,管理部门很少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讨论。使得学生总是到教学主管部门询问关于学籍方面的问题,如休学、转专业、重修、免修、缓考如何办理,有些学生因对管理制度一知半解,直到因违反相关规定受到处分时才后悔莫及。
三、实现学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实现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制度化、归档规范化、管理现代化是高校学籍档案工作的奋斗目标。笔者基于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对策。
1.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
第一,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籍管理机制,实行由主管校长负责、教学主管部门监管,设置专职学籍管理工作岗位和人员,各院系及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部门配备兼职学籍管理人员。制订学籍管理工作流程,严格管理,维护学籍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推进学籍档案管理规范化。
第二,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规定、注册制度、休(复)学制度、转专业、转学制度、学籍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同时根据学籍档案形成的规律制定包括学籍档案从产生、收集归档到查询、利用、安全保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还必须立足于“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适度放宽选修课人数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改变重修、休学以一学年为期的限定,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准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一学期为期限休学,鼓励学生自学与老师的指导相结合,努力解决重修、休学后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第三,加大对学籍管理制度的宣传,如对休(复)学、转专业、重修、免修等相关规定程序使用清晰易懂的流程图来表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台、校园网、宣传栏、座谈、竞赛等形式定期宣传,把替考、作弊、旷课等违纪行为制止在萌芽时期,真正做到以教育为目的,使学生沿着人才培养的正确轨道成长。
2.改进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靠手工操作效率太低,容易出错。信息化管理是提高学籍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的准确性,实现资源共享,可使教学管理数据统计可靠、准确,可使情况反馈及时、信息搜索客观,全面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便于各级领导和部门掌握情况,进行必要的协调控制,为学校发展预测、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提高高校学籍档案管理质量,首先要实现学籍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如学籍档案信息采集要求完整、准确、真实;档案的分类要科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及时。我校自2007年底引进并启动网络化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以来,教学管理及学籍管理得到了全方位的改善:首先,规范学生学籍信息的采集。在招生信息的基础上加以补充,经学生本人确认、学籍管理部门审核后统一打印学籍卡,减少了学籍卡因填写字迹潦草、模糊、涂改、专业班级简称及学号等信息不规范的现象,学生基本信息的形成为取得学籍的学生提供了学籍注册情况的查询渠道。其次,学籍异动处理及时。对学籍异动学生进行实时更新,使任课教师或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学生异动情况,使学生信息准确。第三,方便了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成绩查询。学生成绩在任课教师完成课程教学计划时经考核后,登录校园网录入并打印成绩总表,成绩提交后任课教师没有取消更改成绩的权限,保证了成绩管理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学生成绩查询必须在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后才能查询成绩。第四,实现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选课管理、教材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对英语应用能力及大学生四、六级英语等级考试报名、毕业资格审查等发挥重要作用。该系统在不断使用中加以完善,提高了我校教学与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
3.提高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高的关键是建立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由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及滞后性的特征,要求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相对稳定,一份完整的学籍档案需要3~4年才能最终形成,没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就很难做到有始有终。同时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这些都要求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具有为教学工作和学生服务的思想,尽职尽责;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学法、守法,维护学籍的真实性;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必须熟悉整个学籍管理流程,解决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学籍信息档案。
总之,高校学籍档案管理是在学籍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的真实记载和反映,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尤其是借助校园互联网来实现学生学籍管理信息化,是促使学籍与学籍档案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解颖娴.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殷建群.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吴东升,阚洲.基于网络平台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5).
[4]陈凯侠.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档案管理研究[J].云南档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