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基本条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应成为教育学生的主旋律,思想品德课尤其是这样。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爱之情,对所教内容的坚信之情,对课堂教学的激励之情,毫无疑问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调节着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态度。
一、教师对所教学科要有热爱之情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是我们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教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任教老师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应怀着心系儿童、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地备课、上课,努力地遵循教学规律,满腔热情地教好这门学科。人的情感是有感染性的,特别是小学生更容易受感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会自然地传递给学生,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促使他们重视这门课程,并认真地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对这门学科情感冷漠,当作随便“搭配课”,应付了之的“副课”,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导致他们的情感和意识的障碍,也就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情。学生对上思想品德课兴趣不足,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情感。很难设想一个对某门学科毫无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这门学科,会使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二、 教师对所教内容要有坚信之情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教材的编排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某一个教学点,向学生揭示一个道德观点,并要对此道德坚信不疑。要给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你自己首先要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你要给学生讲党的基本路线,你自己首先要坚决拥护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你就会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溢于言表,从而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讲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行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课堂上抓住关键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是历史的必然。课文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目标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和其他工业。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只电子管,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连接青海西藏的公路……教师坚定地指出:这些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课堂上还要抓住关键,切合实际地提出:我们少年儿童如何为祖国的振兴和腾飞出力,联想到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小学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他在青少年时期作的“大江歌罢掉东头,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和东渡日本、西去欧洲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以及他在创建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卓越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决不是一句虚言。此刻引导教育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多做贡献,就必须立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力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和本领,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否则就虚有其表,空有报国之志。学生默默无语,都点头认同。教师对教材内容坚信不移,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教学时也必然以情传情,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浪花。唯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从教师坚定的立场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激励之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诱惑是很重要的。思想品德课本身是有情的,课文不少是通过人物的具体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是以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先进模范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学生的。教师在备课教学时要进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真实的生活感受,撞击心灵的火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会得到相互交流,产生共鸣。
《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讲了高考落榜的袁静华放弃了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道进城打工的计划,创办了聋哑学校,改变了众多聋哑孩子的命运,使他们从人生的黑暗中走出来。课文还讲到了1991年李嘉诚捐款1亿港元支持中国残疾人事业,使107万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为4万人配用助听器……2007年李嘉诚又捐款1亿港元,与中国残联合作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孩子们被高尚的人格情操、真实感人的实例感动了。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教学中适时地提出:我们能为残疾人和社会上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做些什么以及所见所闻。有学生果然情不自禁地述说了目睹邻居为坐轮椅的父亲上下楼梯而搬动轮椅,日复一日的感人情景。教师报以微笑、点头,全班同学啧啧赞叹。接着课堂延伸到我们自己应该怎样为残疾人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单身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些什么的实际问题,同学们也就必然心里有了谱,发言更是积极,教师只需点拨诱导,教学目的要求在轻松愉快的双边活动中完成。教师的真情实感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出来,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像一股暖泉流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教师的情感对课堂所产生的气氛,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它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听课的“胃口”提起来,调动内驱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感的影响,起到单调说教起不到的效果。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式下,想来这些“情”就是我们寻觅探索的德育途径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支点,以及教师塑造和提高自己的启示。
一、教师对所教学科要有热爱之情
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它是我们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教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任教老师对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应怀着心系儿童、教书育人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地备课、上课,努力地遵循教学规律,满腔热情地教好这门学科。人的情感是有感染性的,特别是小学生更容易受感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之情,会自然地传递给学生,激起他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促使他们重视这门课程,并认真地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对这门学科情感冷漠,当作随便“搭配课”,应付了之的“副课”,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导致他们的情感和意识的障碍,也就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情。学生对上思想品德课兴趣不足,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情感。很难设想一个对某门学科毫无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这门学科,会使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二、 教师对所教内容要有坚信之情
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教材的编排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某一个教学点,向学生揭示一个道德观点,并要对此道德坚信不疑。要给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你自己首先要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你要给学生讲党的基本路线,你自己首先要坚决拥护经济建设、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你就会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溢于言表,从而唤起学生响应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讲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行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课堂上抓住关键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是历史的必然。课文还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目标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同时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和其他工业。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只电子管,第一座长江大桥,第一条连接青海西藏的公路……教师坚定地指出:这些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课堂上还要抓住关键,切合实际地提出:我们少年儿童如何为祖国的振兴和腾飞出力,联想到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同志在小学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他在青少年时期作的“大江歌罢掉东头,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诗句和东渡日本、西去欧洲上下求索的献身精神,以及他在创建新中国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卓越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决不是一句虚言。此刻引导教育学生,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多做贡献,就必须立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力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和本领,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否则就虚有其表,空有报国之志。学生默默无语,都点头认同。教师对教材内容坚信不移,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教学时也必然以情传情,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浪花。唯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从教师坚定的立场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激励之情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真情对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诱惑是很重要的。思想品德课本身是有情的,课文不少是通过人物的具体形象、故事情节,特别是以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先进模范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学生的。教师在备课教学时要进入“角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真实的生活感受,撞击心灵的火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会得到相互交流,产生共鸣。
《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讲了高考落榜的袁静华放弃了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道进城打工的计划,创办了聋哑学校,改变了众多聋哑孩子的命运,使他们从人生的黑暗中走出来。课文还讲到了1991年李嘉诚捐款1亿港元支持中国残疾人事业,使107万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为4万人配用助听器……2007年李嘉诚又捐款1亿港元,与中国残联合作实施“长江新里程”计划……孩子们被高尚的人格情操、真实感人的实例感动了。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教学中适时地提出:我们能为残疾人和社会上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做些什么以及所见所闻。有学生果然情不自禁地述说了目睹邻居为坐轮椅的父亲上下楼梯而搬动轮椅,日复一日的感人情景。教师报以微笑、点头,全班同学啧啧赞叹。接着课堂延伸到我们自己应该怎样为残疾人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单身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些什么的实际问题,同学们也就必然心里有了谱,发言更是积极,教师只需点拨诱导,教学目的要求在轻松愉快的双边活动中完成。教师的真情实感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出来,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波澜,“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像一股暖泉流入了孩子们的心田。教师的情感对课堂所产生的气氛,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积极的激情能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它可以把学生的求知欲和听课的“胃口”提起来,调动内驱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情感的影响,起到单调说教起不到的效果。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式下,想来这些“情”就是我们寻觅探索的德育途径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支点,以及教师塑造和提高自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