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材施教”一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这一教学思想在教育理念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当作传统教育理念沿袭至今。与研究的本篇论文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指导、课堂差别设问和教学能力评价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升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想通过本次经验交流,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抓住全体学生的个性专长,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要因材施教,使各层学生都有所提高。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中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全力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想要使教师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内容被全体学生所接受且掌握,那就必须对一直以来应用的教学手法和策略进行改革,因材施教就成了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那么,因材施教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以实现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谈到过,各有见解,接下来就结合实际课例来进行浅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就要有所不同。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了,才会有学习的自信。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能力,尤其在语言组织和运用的能力上,有一定的要求。实事求是就是教师在拟定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的依据,一定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这样制定的目标才切合实际条理清晰,如《小猫钓鱼》第一课时,就可拟定目标:①读懂整篇课文,理解意思;②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③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从课本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①②是达纲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做到的;但是难度最大的目标③,则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达到要求。提问时便可指定会做的学生来做。通过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所有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来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层次分明的特点。
二、教学环节指导
拟定好教学目标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则是做好因材施教的教学。只靠老师讲学生答,算不上什么好课,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老师教的都学会。每个学生对于教师讲解吸收的程度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接受,如果教师只照顾接受好的同学,那接受不好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劣势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而教师如果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将自己的教学案例分享给大家。 教师在教学中更有侧重点,以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般在第二课时会做课后习题:①会读书中的词语;②记住书中的关键句子;③讲一讲故事。第①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因为书中字词的认知是教材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若能通过就意味着达到了教学目的。如若不然,便要做恰当补救,不然会给日后带来更多遗留问题。第②题选择面向中等学生,由此带动弱一点的同学。第③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发言,最后研究结论。这样层次分明的进行指导,就以个体带动了全班。这样来完成教学,使得每个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课堂差别设问
设问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差别设问,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比较适用的,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检测,使得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能够更均衡。所谓差别设问,就是教师在实际课程时既要照顾好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如降低问题的难度;对能力强的学生提高难度系数。这样,既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又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因此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学习中,在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设计的问题是:①这一段讲了什么?②学会修饰词语。③你会照样子说词语吗?根据不同差异的学生,不断提升问题的难度。
四、教学能力评价
学生学习是动态可变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不同层次学生回答同一问题时,要积极地给予学生中肯的鼓励和评价。若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答题情况的话,对优等生应该要求更高一些,差生则可以放宽一点,即可给予满分和鼓励。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中上等的学生,教师的要求要较高一些;而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降低评价标准。如对于生字的学习,中上等学生要深入学习生字的组词、造句,而中下等学生只要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出来就可以达到标准。当学生对所学掌握并得到认可后,会表现出收获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只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我便是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勇攀高峰,尽量完成提升目标。总之,教学评价因学生不同能力而进行,旨在设法让全班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融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当中。
参考文献
[1]欧晓兰.论因材施教在小学大班额教学中的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
[2]刘萍.如何教小学生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C],2011.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小学语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抓住全体学生的个性专长,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便是要因材施教,使各层学生都有所提高。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中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全力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想要使教师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内容被全体学生所接受且掌握,那就必须对一直以来应用的教学手法和策略进行改革,因材施教就成了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那么,因材施教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以实现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谈到过,各有见解,接下来就结合实际课例来进行浅析。
一、教学目标设计
由于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时就要有所不同。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了,才会有学习的自信。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能力,尤其在语言组织和运用的能力上,有一定的要求。实事求是就是教师在拟定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的依据,一定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这样制定的目标才切合实际条理清晰,如《小猫钓鱼》第一课时,就可拟定目标:①读懂整篇课文,理解意思;②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③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从课本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①②是达纲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做到的;但是难度最大的目标③,则是提升学生能力的关键,不是所有学生都会达到要求。提问时便可指定会做的学生来做。通过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所有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来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层次分明的特点。
二、教学环节指导
拟定好教学目标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则是做好因材施教的教学。只靠老师讲学生答,算不上什么好课,再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老师教的都学会。每个学生对于教师讲解吸收的程度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接受,如果教师只照顾接受好的同学,那接受不好的同学就会处于一种劣势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学习。而教师如果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将自己的教学案例分享给大家。 教师在教学中更有侧重点,以此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可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如在低年级教学中,一般在第二课时会做课后习题:①会读书中的词语;②记住书中的关键句子;③讲一讲故事。第①题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因为书中字词的认知是教材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若能通过就意味着达到了教学目的。如若不然,便要做恰当补救,不然会给日后带来更多遗留问题。第②题选择面向中等学生,由此带动弱一点的同学。第③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发言,最后研究结论。这样层次分明的进行指导,就以个体带动了全班。这样来完成教学,使得每个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课堂差别设问
设问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差别设问,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比较适用的,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检测,使得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也能够更均衡。所谓差别设问,就是教师在实际课程时既要照顾好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如降低问题的难度;对能力强的学生提高难度系数。这样,既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又能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因此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学习中,在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设计的问题是:①这一段讲了什么?②学会修饰词语。③你会照样子说词语吗?根据不同差异的学生,不断提升问题的难度。
四、教学能力评价
学生学习是动态可变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不同层次学生回答同一问题时,要积极地给予学生中肯的鼓励和评价。若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答题情况的话,对优等生应该要求更高一些,差生则可以放宽一点,即可给予满分和鼓励。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中上等的学生,教师的要求要较高一些;而对于中下等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地降低评价标准。如对于生字的学习,中上等学生要深入学习生字的组词、造句,而中下等学生只要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答出来就可以达到标准。当学生对所学掌握并得到认可后,会表现出收获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教学难点,只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我便是经常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勇攀高峰,尽量完成提升目标。总之,教学评价因学生不同能力而进行,旨在设法让全班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融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当中。
参考文献
[1]欧晓兰.论因材施教在小学大班额教学中的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
[2]刘萍.如何教小学生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C],2011.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