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通俗化、常识化和群众化的理论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载体的本质、发展特征出发,从党和人民群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研究其群众化、普及化的实现过程,研究其学理化、科学化的实现过程,还要研究其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实现可能。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2-0026-0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它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和研究广大人民群众伟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以理论化、系统化并逐步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和历史内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经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通俗化、群众化、普及化的过程;经过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理论的合理化、学科化、学理化的提升过程;今天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又提出了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更高标准的要求。总结和研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是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也是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重大课题。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创新理论的通俗化、群众化、普及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正是在这一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化、普及化、通俗化的历史发展。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些通俗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通俗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通俗化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开始的。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但并不是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去找根据,也不是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去找答案,而是从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浅显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日,“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复杂问题,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话来表达,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邓小平同志不是把问题越来越复杂化,而是把复杂理论变成“大白话”、“大实话”,给广大人民群众指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当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理论不是指庸俗化、功利化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决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是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利益需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就会变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稳妥推进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逐步完善。随着实践的深入,党和人民群众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即要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呈现为一个不断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群众化的过程。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大众化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加强了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并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突破口和首要任务,这一切都极大地强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群众化基础,并且能够迅速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战胜冰雪灾害、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政治优势,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多的政治认同。广大人民群众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更新更高的期待,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表达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并做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判断。这一理论判断不仅为后来的五大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普及化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并且进一步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 聚力。这不仅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普及化,而且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化的必然途径。
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要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从而得到全面的普及和发展。
二、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实现创新理论的合理化、学科化、科学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伟大社会实践过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政党制度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必须合理化、学理化、科学化才能指导实践。理论只有科学、只有彻底才能说服群众、赢得群众,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共产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合理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合理化、大众化的前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合理化、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化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合理化,执政地位不断合法化依赖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高度重视,进而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化和大众化。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开创的伟大事业,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则是在世纪之交,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提出来的。20世纪末2l世纪初,全世界的政党政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欧的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执政多年的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的挫折。在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的影响,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也受到质疑。在党内,由于经过88年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数量、结构和党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有几千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由一个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党成为领导13亿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私营企业个体老板也加入了党的组织,使党员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上述这些复杂的情况,要进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和政治理论就显得尤为紧迫。为了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容易变质,社会主义国家容易变色的问题,党的几代领导人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都努力把党的制度创新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去,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为党和国家的法制建设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江泽民同志面对党和国家的新形势提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主张,这为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化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六大总结十五大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提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合理化提出了科学的依据和原则。从而就必然会使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合理化,进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表现形式不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阶级性、群众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学说,也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进行着学科建设。然而,如果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脱离实践,脱离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它就会成为一种教条,从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不乏先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群众性的高度统一。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建设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群众化、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要求。对前人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借鉴,旨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新的理论。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等所有创新中,理论创新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理论创新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不仅具有实践性、继承性、批判性和原创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系统性、结构性、核心内容创新的特征。党的十七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理论系统性创新,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创新的基本结构形式及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改变。学科门类得以重新调整,然而其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却未发生质的变化,而是更加清晰明确。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为贯彻中央精神和适应学术界要求,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并下设六个二级学科,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平台,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化的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科支撑。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学科化和学理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学科支撑。
总之,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条必经的途径:一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合理化、合法化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创新的学科化、科学化基础上,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伟大进程中实现创新理论的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选择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创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广泛赞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其基本要求和目标要求,是要在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的大众化。
1 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更具人本化特征。因为。人本化是大众化的核心基础和本质内涵,理论没有人本化的根基就不可能有大众化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人本化基础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是中国古代的“民贵君轻”、“博学多闻”、“轻徭薄税”、“人性为贵”的爱民、教民、富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也不是西方传统文化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界立法”、“人是对理性问题给以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人是“导源于自然界的感性的实在的物质实体”等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的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现实社会关系中去认识人的本质,强调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总是各执一端,或者从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出发强调民本,或者从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在抽象的人性论上强调以人为本,这些思想要么是虚假的以人为本,要么是片面的以人的某方面的特性为本,总之,不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中强调一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坚持人本化的理念,这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根本的价值和意义。
2 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内化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灵魂和自觉行为。这种社会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社会化是比大众化外延更加宽泛,内涵更加深刻的概念。社会化意义上的大众化,不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的大众化,而是施化者和受化者的高度统一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活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以极大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首先,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要求。全面性要求是指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个方面的发展不一定齐头并进,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可能有所侧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应是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政治体制和相应配套的改革还需进一步跟进。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还需要加强。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应得到更大改善,人的全面发展应得到更多的关照。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中一定会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实现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其次,在社会统筹发展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性的要求。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在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加速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的大事。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目前,我国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要统筹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要妥善处理,这些不仅需要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的方针政策和有效的工作来解决,还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来解决。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也需要坚持协调性的原则,不断探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教育相结合、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社会的统筹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共产党好的主旋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
另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性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尊重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应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新时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内容,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过去我们也强调环境对人们精神风貌的影响作用,但是我们所说的环境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工作环境、社区环境等等,而忽视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精神的影响作用。事实上自然环境在人的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丽的自然景观有着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人文自然环境资源,探索生态教育的规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增加新的内容,让天地自然所具有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永续发展的精神内化为人们的高尚品行,进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
总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伟大实践为载体,经过了通俗化、群众化、普及化的最初发展,经过了合法化、学科化、学理化的提升过程,现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正在逐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化和社会化。在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我们应将它看成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已经引起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同;建设国际社会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已经成为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已成为新的课题,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0)02-0026-0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践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它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过程,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总结和研究广大人民群众伟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以理论化、系统化并逐步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和历史内涵。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经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步通俗化、群众化、普及化的过程;经过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理论的合理化、学科化、学理化的提升过程;今天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又提出了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更高标准的要求。总结和研究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是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也是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理想的重大课题。
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实现创新理论的通俗化、群众化、普及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正是在这一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群众化、普及化、通俗化的历史发展。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不是晦涩难懂的高深理论,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一些通俗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通俗化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通俗化才能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开始的。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但并不是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去找根据,也不是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去找答案,而是从人民群众的社会经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浅显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同志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日,“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复杂问题,用如此通俗易懂的话来表达,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邓小平同志不是把问题越来越复杂化,而是把复杂理论变成“大白话”、“大实话”,给广大人民群众指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当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理论不是指庸俗化、功利化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决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而是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利益需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就会变成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自觉行动,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稳妥推进和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同志提出,“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逐步完善。随着实践的深入,党和人民群众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即要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把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呈现为一个不断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群众化的过程。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大众化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力度,加强了政府工作的民主监督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并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突破口和首要任务,这一切都极大地强化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群众化基础,并且能够迅速引起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强烈共鸣,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奥运会、战胜冰雪灾害、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政治优势,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更多的政治认同。广大人民群众也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了更新更高的期待,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老百姓容易理解的表达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并做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理论判断。这一理论判断不仅为后来的五大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普及化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并且进一步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以此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 聚力。这不仅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普及化,而且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普及化的必然途径。
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要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从而得到全面的普及和发展。
二、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中实现创新理论的合理化、学科化、科学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伟大社会实践过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进行政党制度创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必须合理化、学理化、科学化才能指导实践。理论只有科学、只有彻底才能说服群众、赢得群众,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 在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是共产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合理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合理化、大众化的前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合理化、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化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合理化,执政地位不断合法化依赖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高度重视,进而推进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合理化和大众化。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开创的伟大事业,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则是在世纪之交,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提出来的。20世纪末2l世纪初,全世界的政党政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欧的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执政多年的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的挫折。在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国家“西化”和“分化”的影响,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也受到质疑。在党内,由于经过88年的发展,党员队伍的数量、结构和党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有几千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由一个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的革命党成为领导13亿人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私营企业个体老板也加入了党的组织,使党员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上述这些复杂的情况,要进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和政治理论就显得尤为紧迫。为了应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容易变质,社会主义国家容易变色的问题,党的几代领导人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都努力把党的制度创新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去,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也为党和国家的法制建设奠定了组织和制度基础。江泽民同志面对党和国家的新形势提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群众基础的政治主张,这为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合理化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六大总结十五大以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提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化,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合理化提出了科学的依据和原则。从而就必然会使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合理化,进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创新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科学性表现形式不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阶级性、群众性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学说,也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进行着学科建设。然而,如果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脱离实践,脱离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它就会成为一种教条,从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不乏先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群众性的高度统一。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建设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群众化、大众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根据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要求。对前人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借鉴,旨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新的理论。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等所有创新中,理论创新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理论创新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不仅具有实践性、继承性、批判性和原创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系统性、结构性、核心内容创新的特征。党的十七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理论系统性创新,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创新的基本结构形式及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改变。学科门类得以重新调整,然而其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却未发生质的变化,而是更加清晰明确。2006年国务院学位办为贯彻中央精神和适应学术界要求,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并下设六个二级学科,这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建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平台,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化的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提供了学科支撑。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学科化和学理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学科支撑。
总之,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条必经的途径:一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的合理化、合法化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 论创新的学科化、科学化基础上,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伟大进程中实现创新理论的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选择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创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广泛赞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其基本要求和目标要求,是要在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的大众化。
1 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化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更具人本化特征。因为。人本化是大众化的核心基础和本质内涵,理论没有人本化的根基就不可能有大众化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因此,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人本化基础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绝不是中国古代的“民贵君轻”、“博学多闻”、“轻徭薄税”、“人性为贵”的爱民、教民、富民、重民的民本思想;也不是西方传统文化中“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为自然界立法”、“人是对理性问题给以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人是“导源于自然界的感性的实在的物质实体”等唯心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的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及现实社会关系中去认识人的本质,强调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总是各执一端,或者从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出发强调民本,或者从唯心主义、朴素唯物主义视角出发在抽象的人性论上强调以人为本,这些思想要么是虚假的以人为本,要么是片面的以人的某方面的特性为本,总之,不具有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中强调一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坚持人本化的理念,这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根本的价值和意义。
2 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经内化为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灵魂和自觉行为。这种社会化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结果。社会化是比大众化外延更加宽泛,内涵更加深刻的概念。社会化意义上的大众化,不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的大众化,而是施化者和受化者的高度统一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教育活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可以极大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首先,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性要求。全面性要求是指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个方面的发展不一定齐头并进,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可能有所侧重,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应是全面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政治体制和相应配套的改革还需进一步跟进。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还需要加强。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应得到更大改善,人的全面发展应得到更多的关照。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会对个人的全面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必然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中一定会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实现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人们的精神食粮。
其次,在社会统筹发展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协调性的要求。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在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加速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的大事。协调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地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问题,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目前,我国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整体推进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要统筹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要妥善处理,这些不仅需要通过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的方针政策和有效的工作来解决,还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来解决。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也需要坚持协调性的原则,不断探索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教育相结合、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结合的规律,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社会的统筹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地唱响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共产党好的主旋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
另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性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当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尊重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道路。因此,我们应把生态环境教育作为新时期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内容,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过去我们也强调环境对人们精神风貌的影响作用,但是我们所说的环境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工作环境、社区环境等等,而忽视自然环境对人的思想精神的影响作用。事实上自然环境在人的思想品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丽的自然景观有着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培养良好道德行为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人文自然环境资源,探索生态教育的规律,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增加新的内容,让天地自然所具有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永续发展的精神内化为人们的高尚品行,进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化。
总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践、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伟大实践为载体,经过了通俗化、群众化、普及化的最初发展,经过了合法化、学科化、学理化的提升过程,现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正在逐步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本化和社会化。在实践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有许多实践经验可以总结。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我们应将它看成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已经引起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关注;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赞同;建设国际社会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已经成为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已成为新的课题,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