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会议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协调行动,是行之有效、必不可少的领导方法。对办公厅(室)工作人员来讲,跟会听会既是近距离服务以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又是近距离观摩以修学储能的宝贵机会。善不善于跟会、善不善于听会,是衡量其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
遗憾的是,有的新同志因为仅靠自己摸索,在这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有的则因为认识不到位,一直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不遵守会风会纪的一些“身在心不在”行为。比如,人虽然在会场,但是心不能静下来。有的时不时出去抽抽烟、聊聊天、“放放风”;有的时不时跟旁边的人说个话、逗个笑;有的时不时低下头盯着手机屏幕,点一点、划一划、按一按;等等。
也有一部分同志主观上想好好跟会听会,避免会后一无所获,但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偏向:
一是听“天书”。对讨论的事项似乎也知道一些,上会的材料似乎也看懂一些,领导的讲话似乎也听懂一些,散了会仍然“一问三不知”。
二是聽“八卦”。对会议研究的问题不太关心,对工作的进展不太关心,对领导发表的观点也不太关心,但是对会题外的花絮和“小道消息”很关心。
三是听“报账”。听会记录,但没有主次,没有轻重,什么都记录在案,听报告成了听“报账”,记录成了一本流水账,这种机械式的记录,没有深度参与的意识,没有真正“过脑子”。
四是听“压轴”。会议资料不看,与会发言不听,中间讨论不管,进进出出似乎很忙,只在领导最后总结讲话时,态度才认真一些。
要改正上述缺点,就要明确:跟会应该跟什么?听会应该听什么?建议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基本信息库。办公厅(室)通过文件、会议等方式汇聚着来自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高价值信息。要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将工作亮点、重要数据、典型事例等基础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出来,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便于共享的信息库,并随时“维护更新”。
有了这样的基本储备才能听好会,听好会才能有更多的储备。要下一番苦功,尽快熟悉基本情况,进入良性循环。
二是观摩“专家会诊”。重要会议往往围绕重点工作、重要项目、重大活动召开,出席的领导大都是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专家,会从各自角度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含金量的意见、方案等。
要把自己当成“实习医生”,认真观察专家如何“会诊”,用心体会各方是怎么判断“病情”、提出“治疗方案”的。
三是揣摩领导思维。上会后面对汇编成册的资料、听着各有道理的发言,要重点揣摩领导如何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如何统筹轻重缓急,如何创造性地破解“困局”,思考本部门如何精准研判形势、确定任务、组织实施,这考验听会者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四是熟悉机关工作流程。重要会议就像一个“枢纽”,某项工作先前如何开展、以后如何推进,在会上基本可以听个八九不离十。要更多地研究工作链、责任链的构成搭配情况,熟悉工作运行流程,特别要关注如何避免统筹不周、协调不力、沟通不畅,如何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果而不优等问题。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思考:跟会应该怎么跟?听会应该怎么听?建议重点把握四个环节。
一是针对性预习。就是要做功课、有准备,事前就对上会研究的问题、先进地区的经验、本地做法的利弊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
二是节点性把握。就是要听得懂、跟得上,在尽快熟悉会议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时刻注意议题进展情况,对各方关切、发言侧重、讨论焦点、共识变化等有准确的认识、解读和领会。
三是要点性记录。就是要抓得准、记得精,对有关各方的真正诉求、争论胶着的难点问题、临时出现的关键信息、重要领导的关键观点等,都要抓住并记下,从而把握会议进展的脉络。
四是精准性还原。就是要理得清、讲得明,不但有疑难的关键处越少越好,而且能够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地作口头汇报,必要时能够根据笔记和记忆迅速起草基本可用的会议纪要。
笔者单位形成了一些将跟会听会机会“吃干榨尽”的制度安排,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比如,会前,及时将会议任务明确到具体责任人,使其有足够时间熟悉情况;会中,新老同志搭档,分别独立记录会议情况特别是领导发言;会后,由新同志向全处通报会议情况,老同志进行补充并作点评,其他同志就关心的问题提问。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有助于新同志尽快熟悉情况、发挥作用。
(摘自“秘书工作”微信公众号)
遗憾的是,有的新同志因为仅靠自己摸索,在这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有的则因为认识不到位,一直存在一些不好的习惯。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不遵守会风会纪的一些“身在心不在”行为。比如,人虽然在会场,但是心不能静下来。有的时不时出去抽抽烟、聊聊天、“放放风”;有的时不时跟旁边的人说个话、逗个笑;有的时不时低下头盯着手机屏幕,点一点、划一划、按一按;等等。
也有一部分同志主观上想好好跟会听会,避免会后一无所获,但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偏向:
一是听“天书”。对讨论的事项似乎也知道一些,上会的材料似乎也看懂一些,领导的讲话似乎也听懂一些,散了会仍然“一问三不知”。
二是聽“八卦”。对会议研究的问题不太关心,对工作的进展不太关心,对领导发表的观点也不太关心,但是对会题外的花絮和“小道消息”很关心。
三是听“报账”。听会记录,但没有主次,没有轻重,什么都记录在案,听报告成了听“报账”,记录成了一本流水账,这种机械式的记录,没有深度参与的意识,没有真正“过脑子”。
四是听“压轴”。会议资料不看,与会发言不听,中间讨论不管,进进出出似乎很忙,只在领导最后总结讲话时,态度才认真一些。
要改正上述缺点,就要明确:跟会应该跟什么?听会应该听什么?建议重点把握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基本信息库。办公厅(室)通过文件、会议等方式汇聚着来自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高价值信息。要在遵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将工作亮点、重要数据、典型事例等基础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出来,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便于共享的信息库,并随时“维护更新”。
有了这样的基本储备才能听好会,听好会才能有更多的储备。要下一番苦功,尽快熟悉基本情况,进入良性循环。
二是观摩“专家会诊”。重要会议往往围绕重点工作、重要项目、重大活动召开,出席的领导大都是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专家,会从各自角度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含金量的意见、方案等。
要把自己当成“实习医生”,认真观察专家如何“会诊”,用心体会各方是怎么判断“病情”、提出“治疗方案”的。
三是揣摩领导思维。上会后面对汇编成册的资料、听着各有道理的发言,要重点揣摩领导如何从政治上考虑问题,如何统筹轻重缓急,如何创造性地破解“困局”,思考本部门如何精准研判形势、确定任务、组织实施,这考验听会者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四是熟悉机关工作流程。重要会议就像一个“枢纽”,某项工作先前如何开展、以后如何推进,在会上基本可以听个八九不离十。要更多地研究工作链、责任链的构成搭配情况,熟悉工作运行流程,特别要关注如何避免统筹不周、协调不力、沟通不畅,如何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果而不优等问题。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要思考:跟会应该怎么跟?听会应该怎么听?建议重点把握四个环节。
一是针对性预习。就是要做功课、有准备,事前就对上会研究的问题、先进地区的经验、本地做法的利弊等有较为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
二是节点性把握。就是要听得懂、跟得上,在尽快熟悉会议相关材料的基础上,时刻注意议题进展情况,对各方关切、发言侧重、讨论焦点、共识变化等有准确的认识、解读和领会。
三是要点性记录。就是要抓得准、记得精,对有关各方的真正诉求、争论胶着的难点问题、临时出现的关键信息、重要领导的关键观点等,都要抓住并记下,从而把握会议进展的脉络。
四是精准性还原。就是要理得清、讲得明,不但有疑难的关键处越少越好,而且能够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地作口头汇报,必要时能够根据笔记和记忆迅速起草基本可用的会议纪要。
笔者单位形成了一些将跟会听会机会“吃干榨尽”的制度安排,在这里与大家交流。
比如,会前,及时将会议任务明确到具体责任人,使其有足够时间熟悉情况;会中,新老同志搭档,分别独立记录会议情况特别是领导发言;会后,由新同志向全处通报会议情况,老同志进行补充并作点评,其他同志就关心的问题提问。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有助于新同志尽快熟悉情况、发挥作用。
(摘自“秘书工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