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其從儿童时代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心理具备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错,心里充满矛盾,容易引发各类心理疾病。据资料显示,我国中学生近几年心理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学教师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导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关策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保证青少年的人格和心理各方面健全成长。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中国分类号:G455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逐渐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所重视,也相应采取了一些策略和措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由于理论知识的差异,工作经验的不同,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效果也有较大差距。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成因,对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主要策略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1)学习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惧等。(2)人际关系类问题,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问题。(3)情绪类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情绪容易极端化。(4)人格障碍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属于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特点是人格结构与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人。中学生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依赖型人格和分裂性人格。其中依赖性人格容易表现出缺乏独立、没有主见、遇事手足无措,比较被动的情况;分裂型人格表现为内向、孤僻胆怯、不爱与人交往、应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5)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主要体现为对性冲动的出现和手淫、遗精、性幻想等行为实现性满足于性释放的想法,从而造成性困扰方面的心理障碍。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原因。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往往走进误区,一方面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最终导致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缺乏锻炼,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较弱。而且在家庭中因为缺乏逆境成长的教育,一旦在学校或同学之间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和过激的行为。
(2)学校教育原因。现阶段我国中学生教育不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社会和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多以升学率等进行判断。
(3)社会环境原因。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期,一方面青少年表现出对家庭和学校的叛逆,另一方面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吸引。现代社会处于网络时代,青少年获取资讯和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广告、网络、电视、手机等等。这些资讯获取渠道复杂多变,难以全面监控,其中一些不良的内容对中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容易诱发学生产生心理迷茫,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4)中学生自身原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儿童时代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很多矛盾和不稳定的情况。例如既渴望独立又任然依赖;心理逐渐成熟能够自觉控制自己,但行为表现依然幼稚。这一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也很容易诱发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疾病。
二、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主要策略
目前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主要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情感关爱型策略:情感关爱主要侧重于给予学生情感上面的关心和理解,以及情绪上面的照顾;2、处罚约束型策略: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制裁,或者对应情景采取批评、处罚等行为,达到限制其继续滋长的作用;3、言语疏导型策略:通过谈话、劝说等从思想认识上加以影响;4、行为疏导型策略:从行为上施加影响,或者为行为改变创造条件;5、责任转移型策略: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交重要他人,或借助空间环境的迁移以改变学生现状。
以上几种策略在中学教师处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通过策略的应用,帮助中学生对压抑型心理问题能够找到宣泄,情绪类问题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同时引导他们把握自己,开展自我激励,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三、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的特点分析
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上有一定的特点,影响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我概念水平、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还有教师对心理理论知识的照顾和学习程度,教师从业时限和积累的经验等。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在处理过程中是选择积极策略还是消极策略,以及策略实施的效果等。
1、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具有情景性。不同的情景能偶影响教师对策略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影响教师对策略有效的评价。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针对学生厌学问题责任转移策略较为有效;针对学生退缩、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关爱型策略更为有效;针对学生具有的攻击性行为,惩罚约束更有效。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按照他们认为最有效的策略进行实施,更多的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和行为疏导型策略。这是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认为教育过程就是“言传身教”,所以注重语言和行为的疏导;另一方面应用情感关爱型策略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情感和时间,无法面对全体学生开展,而责任转移型策略往往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教师认为个人力量很难改变。所以实际策略选择过程中,教师在主观意愿上和行为实施上具有一定偏差。
2、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与从业经验有相关性。教龄是影响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上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发现,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选择情感关爱型策略和责任转移型策略的可能性,还有使用的有效性上都比年轻教师要高,教龄越长,这种优势越明显。
3、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具备正相关。心理水平高,自我概念水平高的教师在策略的选择上较为倾向于积极性策略,而且认为积极性策略在处理问题时的效果显著。
总之,中学教师要积极主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同时提高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可能产生的心理疾病,使学生身体和心灵保持健康,平稳度过由儿童到成人的这一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颖丽,扬梦云,郭承九等,高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
[2]苟增强,沧州市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相关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3).
[3]路红,王笑天,广州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现状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12(05).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中国分类号:G455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逐渐被广大学校和教师所重视,也相应采取了一些策略和措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由于理论知识的差异,工作经验的不同,采取的策略和取得的效果也有较大差距。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成因,对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主要策略的特点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成因
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种类有以下几种:
(1)学习类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惧等。(2)人际关系类问题,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问题。(3)情绪类问题,主要体现为情绪不稳定,情绪容易极端化。(4)人格障碍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属于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特点是人格结构与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人。中学生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依赖型人格和分裂性人格。其中依赖性人格容易表现出缺乏独立、没有主见、遇事手足无措,比较被动的情况;分裂型人格表现为内向、孤僻胆怯、不爱与人交往、应变能力较差、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等。(5)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主要体现为对性冲动的出现和手淫、遗精、性幻想等行为实现性满足于性释放的想法,从而造成性困扰方面的心理障碍。
2、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原因。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往往走进误区,一方面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予厚望。最终导致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缺乏锻炼,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较弱。而且在家庭中因为缺乏逆境成长的教育,一旦在学校或同学之间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和过激的行为。
(2)学校教育原因。现阶段我国中学生教育不断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社会和上级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多以升学率等进行判断。
(3)社会环境原因。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的叛逆期,一方面青少年表现出对家庭和学校的叛逆,另一方面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所吸引。现代社会处于网络时代,青少年获取资讯和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广告、网络、电视、手机等等。这些资讯获取渠道复杂多变,难以全面监控,其中一些不良的内容对中学生心灵造成很大冲击。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容易诱发学生产生心理迷茫,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4)中学生自身原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儿童时代走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很多矛盾和不稳定的情况。例如既渴望独立又任然依赖;心理逐渐成熟能够自觉控制自己,但行为表现依然幼稚。这一时期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教育,也很容易诱发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疾病。
二、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的主要策略
目前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主要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几种。1、情感关爱型策略:情感关爱主要侧重于给予学生情感上面的关心和理解,以及情绪上面的照顾;2、处罚约束型策略: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制裁,或者对应情景采取批评、处罚等行为,达到限制其继续滋长的作用;3、言语疏导型策略:通过谈话、劝说等从思想认识上加以影响;4、行为疏导型策略:从行为上施加影响,或者为行为改变创造条件;5、责任转移型策略: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转交重要他人,或借助空间环境的迁移以改变学生现状。
以上几种策略在中学教师处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通过策略的应用,帮助中学生对压抑型心理问题能够找到宣泄,情绪类问题能够做到自我控制,同时引导他们把握自己,开展自我激励,通过换位思考等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三、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策略的特点分析
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上有一定的特点,影响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自我概念水平、自身心理健康水平,还有教师对心理理论知识的照顾和学习程度,教师从业时限和积累的经验等。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在处理过程中是选择积极策略还是消极策略,以及策略实施的效果等。
1、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具有情景性。不同的情景能偶影响教师对策略选择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影响教师对策略有效的评价。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中学教师在观念上普遍认为,针对学生厌学问题责任转移策略较为有效;针对学生退缩、人际关系问题情感关爱型策略更为有效;针对学生具有的攻击性行为,惩罚约束更有效。但是实际工作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按照他们认为最有效的策略进行实施,更多的采用言语疏导型策略和行为疏导型策略。这是因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认为教育过程就是“言传身教”,所以注重语言和行为的疏导;另一方面应用情感关爱型策略会占用教师较多的情感和时间,无法面对全体学生开展,而责任转移型策略往往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教师认为个人力量很难改变。所以实际策略选择过程中,教师在主观意愿上和行为实施上具有一定偏差。
2、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与从业经验有相关性。教龄是影响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上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发现,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选择情感关爱型策略和责任转移型策略的可能性,还有使用的有效性上都比年轻教师要高,教龄越长,这种优势越明显。
3、中学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选择与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具备正相关。心理水平高,自我概念水平高的教师在策略的选择上较为倾向于积极性策略,而且认为积极性策略在处理问题时的效果显著。
总之,中学教师要积极主动研究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同时提高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学生解决可能产生的心理疾病,使学生身体和心灵保持健康,平稳度过由儿童到成人的这一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王颖丽,扬梦云,郭承九等,高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
[2]苟增强,沧州市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问题处理策略的相关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3).
[3]路红,王笑天,广州市中小学教师问题行为现状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