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行者的温暖与快乐》中说,她的情境教育是“为儿童研究儿童”,儿童的发展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跑道”。尽管没有终点,但我们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培养学生创新的“数学眼”,享受教育的过程和美好,才会缔造我们心中理想的课堂。
一、数学概念人性化,培养学生数学的“智慧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每一个瞬间给予关注,守护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幸福。在孩子的眼里,数字、符号以及每一种运算形式都是具有生命的。
如在学习“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为0”时,有的学生戏称:“0真像一个炸弹,放在哪里,哪里就完了,就变成了0。”很多学生纷纷点头附和。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想法。
学习完面积单位,有的学生将平方米比作老大,平方分米则是老二,平方厘米为老三。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完善恰当,但是在学生的眼里,这些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这样的比喻使数学知识富有生命力,有趣生动,学生愿意去学。
让知识拟人化,为学生创造智慧,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一种学生的生命活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会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享受,从而珍惜这样的智慧时光;给学生提供一个灵活且舒适的学习空间、生命空间,为学生创造一双“智慧眼”,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美妙。
二、数学课堂情境化,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眼”
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必将回归于生活。在新课程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让知识之风吹进来,让学生走出去,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还有内容上的。
片段一:在一年级“数数”课中,我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自由地数数。学生开阔的思维着实让我吃惊:有的数校园里的树木,有的数校园里的建筑,也有的数告示牌上的字数……
片段二:教学“统计”内容,课前,我布置了一个关于调查和了解的作业,对象是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方式,以及家庭一年的主要开支情况。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根据自己收集和调查的情况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我则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制作出相应的统计图。短短的一堂课,知识的讨论却由内向外,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主角,参与到整个统计的过程中,而且更理解了统计的意义。
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人的认识过程的起步,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与数学密切相关,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对于生活当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看到,也可以摸到。教师将这一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一些暗示性很强,且具有强烈意义的感性材料来进行渲染,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数学课堂开放化,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眼”
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它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抛弃抑制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善于放手,机智应变,巧妙引导,进而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个性和求异、求新、求奇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将教材例题开放扩充为如下四块内容:
(1)出示两个学生两次数学竞赛的成绩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确定“进步标兵”的办法,不仅可以按两人两次竞赛的最高成绩、总分、平均分以及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出分值的大小来比较,还可以根据两人的进步幅度——“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考百分之几”来确定“进步标兵”,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置于生活化和现实化的问题背景之中。
(2)在学生尝试运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这一数学方法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几组数据,让学生自主编题并利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具体说明造林、用电以及学生人数的情况。
第一组:射阳县去年植树造林16公顷,前年植树造林12公顷。
第二组:射阳县小学一月份用电4500度,二月份用电4250度。
第三组:某班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有30名。
(3)采取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的方式,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多种解法。
(4)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练习(略),拓宽应用范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教师没有应用教材原有例题,但收到了比应用教材例题还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就是把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讨论交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且还亲身感受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现实意义。
数学是一门理性与智慧相结合的学科。作为教授数学知识的教师,必须读懂、走进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有趣的且参与性强的探索空间。学生在这样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中,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以飞扬。
一、数学概念人性化,培养学生数学的“智慧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其每一个瞬间给予关注,守护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幸福。在孩子的眼里,数字、符号以及每一种运算形式都是具有生命的。
如在学习“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为0”时,有的学生戏称:“0真像一个炸弹,放在哪里,哪里就完了,就变成了0。”很多学生纷纷点头附和。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同龄人的想法。
学习完面积单位,有的学生将平方米比作老大,平方分米则是老二,平方厘米为老三。也许这样的比喻并不完善恰当,但是在学生的眼里,这些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这样的比喻使数学知识富有生命力,有趣生动,学生愿意去学。
让知识拟人化,为学生创造智慧,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一种学生的生命活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会让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享受,从而珍惜这样的智慧时光;给学生提供一个灵活且舒适的学习空间、生命空间,为学生创造一双“智慧眼”,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美妙。
二、数学课堂情境化,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眼”
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必将回归于生活。在新课程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让知识之风吹进来,让学生走出去,这不仅是形式上的,还有内容上的。
片段一:在一年级“数数”课中,我带着学生到操场上自由地数数。学生开阔的思维着实让我吃惊:有的数校园里的树木,有的数校园里的建筑,也有的数告示牌上的字数……
片段二:教学“统计”内容,课前,我布置了一个关于调查和了解的作业,对象是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方式,以及家庭一年的主要开支情况。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们根据自己收集和调查的情况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我则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这些资料中出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制作出相应的统计图。短短的一堂课,知识的讨论却由内向外,从课堂延伸到了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是主角,参与到整个统计的过程中,而且更理解了统计的意义。
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人的认识过程的起步,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日常生活、社会生产与数学密切相关,有创设学习情境的丰富材料,对于生活当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可以看到,也可以摸到。教师将这一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一些暗示性很强,且具有强烈意义的感性材料来进行渲染,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数学课堂开放化,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眼”
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它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出发,抛弃抑制学生情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条条框框,善于放手,机智应变,巧妙引导,进而培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个性和求异、求新、求奇的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将教材例题开放扩充为如下四块内容:
(1)出示两个学生两次数学竞赛的成绩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确定“进步标兵”的办法,不仅可以按两人两次竞赛的最高成绩、总分、平均分以及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出分值的大小来比较,还可以根据两人的进步幅度——“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考百分之几”来确定“进步标兵”,从而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置于生活化和现实化的问题背景之中。
(2)在学生尝试运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这一数学方法后,向学生提供以下几组数据,让学生自主编题并利用百分数的相关知识具体说明造林、用电以及学生人数的情况。
第一组:射阳县去年植树造林16公顷,前年植树造林12公顷。
第二组:射阳县小学一月份用电4500度,二月份用电4250度。
第三组:某班有50名学生,其中男生有30名。
(3)采取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的方式,重点探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多种解法。
(4)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练习(略),拓宽应用范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教学,教师没有应用教材原有例题,但收到了比应用教材例题还好的教学效果,原因就是把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对生活素材进行讨论交流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而且还亲身感受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现实意义。
数学是一门理性与智慧相结合的学科。作为教授数学知识的教师,必须读懂、走进学生的内心,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的、有趣的且参与性强的探索空间。学生在这样宽松、自然、愉悦的课堂中,个性得以释放,思维得以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