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选用噻唑磷颗粒剂、辛硫磷微胶囊剂、三唑磷微胶囊剂3种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甘薯茎线虫防治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噻唑膦、三唑磷、辛硫磷,且3种药剂增产效果都非常明显。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67-02
甘薯茎线虫病又名空心病,俗称“糠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主要为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糠皮型和混合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入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2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呈混合型。调查发现,南召县甘薯茎线虫病自20世纪50~60年代已经发生,当时群众多将病薯压扁晒干,用于烧火煮饭,粮食紧缺时因病薯无苦味,也有食用;近年来甘薯茎线虫病的发展蔓延较快,对甘薯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致使沙壤土地田块都改成种花生,部分黄粘土田块因病害严重致使荒芜。因此,急需筛选出有效防治甘薯茎线虫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共3种,分别为10%噻唑磷颗粒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30%辛硫磷微胶囊剂(江苏省新沂市科大农药厂)、30%三唑磷微胶囊剂。甘薯品种采用徐薯18。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南召县小店乡王庄村,该村是甘薯深加工传统村,甘薯种植面积大,大部分收获后立即加工。供试田地连续20a以上种植甘薯,土壤为黄土。施肥水平较高,平均每667m2施农家肥2 000kg、15-15-15三元复合肥25kg。药剂处理田5月12~15日栽插,10月27~28日收获。期间无灌水,无施药,人工除草2遍。
1.3 试验设计 10%噻唑磷颗粒剂采用穴施,每667m2用量2 000g,处理面积3.33hm2。实际栽插密度1 588株/667m2,栽插后清水灌穴。30%辛硫磷微胶囊剂采用蘸根,每667m2用量1 000g,处理面积3.33hm2,蘸根时按1∶5 对水后加入泥土,混合成泥浆,然后将苗理齐插入药液 10cm以上,浸5min,剩余药液随定根水浇下,实际栽插密度2 200株/667m2。30%三唑磷微胶囊剂采用兑水穴灌、每667m2用量1 000g,按照1∶1 000兑水浇定根水,实际栽插密度1 900株/667m2,处理面积3.33hm2。均先栽苗后浇水,以防出现药害。每个处理在同一地块设一对照区,面积各333.5m2,对照用清水灌穴。栽插薯苗均采用高剪苗。药剂施用后按常规方法进行栽种管理。
1.4 统计分析 收获时,在小区的非边缘地带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3行,每行调查20株,每个对照区调查60株,统计发病株数,计算病株率。薯块发病情况调查在小区的非边缘地带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10穴,每个对照区调查30穴。将薯块逐块横切,并按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记载各级别的薯块数及薯块重量,计算各小区病情指数、薯块发病率、商品率、产量等,综合评价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薯块病害级别按以下标准分级:0级,无茎线虫侵染为害;1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1/4以下;2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1/4~1/2;3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1/2~3/4;4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3/4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防效比较 由表1可知,参试的3种药剂,以每667m2用10%噻唑磷颗粒剂2 000g穴施和每667m2用30%三唑磷微胶囊剂1 000g兑水穴灌,对甘薯线虫病防效较好,防效率达99%、98%,而辛硫磷防效较差,为65%。另外,施药田感病株,甘薯果实感病率远低于对照田,没有出现一株全穴甘薯感病现象,对照田只要感病,50%以上都是全穴甘薯感病。
2.2 增产效果 由表2可知,3个处理增产率都在25%以上,其中处理Ⅱ由于密度较大,病薯相对较多,少部分已腐烂,无法称重,部分因感病减轻重量较多,薯块较小,产量最低,但相应的增产率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示范选用的3种药剂,在甘薯茎线虫防治上都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这一结果与2015年降水、试验地土壤情况、药剂剂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南召30a平均6~9月份降雨为634.3mm,2015年6~9月份总降雨量为284.3mm,不到常年降雨量的50%。试验田土壤是黄土,持水能力强。选用药剂是微胶囊剂药效较长。上述原因造成药剂几乎没有随水流失,在甘薯根系周围保护时间较长,试验效果较好。前几年在甘薯药剂防治试验上,都选用的是病害发生严重的沙壤土地进行小区试验,6~7月份平均降雨344.9mm,选用药剂一般是颗粒剂或乳油,药剂随降雨下渗,很快失去保护效果,试验效果都不理想。在室内试验中,将病薯切开,浸入1∶5稀释的药液中,24h后分离染色镜检,有机磷类对甘薯茎线虫杀灭作用不明显,推测有机磷农药对甘薯茎线虫防治主要是驱避或控制作用。对于3种药剂,还要在不同类型土壤及不同降雨年份进行重复试验,以期选出合适的药剂。
参考文献
[1]张德满,宋文武,赵振海,等.甘薯茎线虫病的化学药剂筛选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5):32.
[2]何琪,邢骥,张声扬,等.不同类型杀线剂对甘薯茎线虫趋化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0,36(4):75-79.
[3]杨爱梅,王家才,孟自力,等.3种防治甘薯茎线虫病药剂田间防治效果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21-123.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药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7-67-02
甘薯茎线虫病又名空心病,俗称“糠心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由毁灭茎线虫(Ditylenchus detructor Thorne)引起,主要为害甘薯块根、茎蔓及秧苗。秧苗根部受害,在表皮上生有褐色晕斑,秧苗发育不良、矮小发黄,茎部症状多在髓部,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干腐状。块根症状有糠心型、糠皮型和混合型。糠心型,由染病茎蔓中的线虫向下侵入薯块,病薯外表与健薯无异,但薯块内部全变成褐白相间的干腐;糠皮型,线虫自土中直接侵入薯块,使内部组织变褐发软,呈块状褐斑或小型龟裂。严重发病时,2种症状可以混合发生,呈混合型。调查发现,南召县甘薯茎线虫病自20世纪50~60年代已经发生,当时群众多将病薯压扁晒干,用于烧火煮饭,粮食紧缺时因病薯无苦味,也有食用;近年来甘薯茎线虫病的发展蔓延较快,对甘薯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致使沙壤土地田块都改成种花生,部分黄粘土田块因病害严重致使荒芜。因此,急需筛选出有效防治甘薯茎线虫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共3种,分别为10%噻唑磷颗粒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30%辛硫磷微胶囊剂(江苏省新沂市科大农药厂)、30%三唑磷微胶囊剂。甘薯品种采用徐薯18。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南召县小店乡王庄村,该村是甘薯深加工传统村,甘薯种植面积大,大部分收获后立即加工。供试田地连续20a以上种植甘薯,土壤为黄土。施肥水平较高,平均每667m2施农家肥2 000kg、15-15-15三元复合肥25kg。药剂处理田5月12~15日栽插,10月27~28日收获。期间无灌水,无施药,人工除草2遍。
1.3 试验设计 10%噻唑磷颗粒剂采用穴施,每667m2用量2 000g,处理面积3.33hm2。实际栽插密度1 588株/667m2,栽插后清水灌穴。30%辛硫磷微胶囊剂采用蘸根,每667m2用量1 000g,处理面积3.33hm2,蘸根时按1∶5 对水后加入泥土,混合成泥浆,然后将苗理齐插入药液 10cm以上,浸5min,剩余药液随定根水浇下,实际栽插密度2 200株/667m2。30%三唑磷微胶囊剂采用兑水穴灌、每667m2用量1 000g,按照1∶1 000兑水浇定根水,实际栽插密度1 900株/667m2,处理面积3.33hm2。均先栽苗后浇水,以防出现药害。每个处理在同一地块设一对照区,面积各333.5m2,对照用清水灌穴。栽插薯苗均采用高剪苗。药剂施用后按常规方法进行栽种管理。
1.4 统计分析 收获时,在小区的非边缘地带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3行,每行调查20株,每个对照区调查60株,统计发病株数,计算病株率。薯块发病情况调查在小区的非边缘地带随机取5点,每点调查10穴,每个对照区调查30穴。将薯块逐块横切,并按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记载各级别的薯块数及薯块重量,计算各小区病情指数、薯块发病率、商品率、产量等,综合评价药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薯块病害级别按以下标准分级:0级,无茎线虫侵染为害;1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1/4以下;2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1/4~1/2;3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1/2~3/4;4级,为害面积占薯块横切面积3/4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防效比较 由表1可知,参试的3种药剂,以每667m2用10%噻唑磷颗粒剂2 000g穴施和每667m2用30%三唑磷微胶囊剂1 000g兑水穴灌,对甘薯线虫病防效较好,防效率达99%、98%,而辛硫磷防效较差,为65%。另外,施药田感病株,甘薯果实感病率远低于对照田,没有出现一株全穴甘薯感病现象,对照田只要感病,50%以上都是全穴甘薯感病。
2.2 增产效果 由表2可知,3个处理增产率都在25%以上,其中处理Ⅱ由于密度较大,病薯相对较多,少部分已腐烂,无法称重,部分因感病减轻重量较多,薯块较小,产量最低,但相应的增产率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示范选用的3种药剂,在甘薯茎线虫防治上都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这一结果与2015年降水、试验地土壤情况、药剂剂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南召30a平均6~9月份降雨为634.3mm,2015年6~9月份总降雨量为284.3mm,不到常年降雨量的50%。试验田土壤是黄土,持水能力强。选用药剂是微胶囊剂药效较长。上述原因造成药剂几乎没有随水流失,在甘薯根系周围保护时间较长,试验效果较好。前几年在甘薯药剂防治试验上,都选用的是病害发生严重的沙壤土地进行小区试验,6~7月份平均降雨344.9mm,选用药剂一般是颗粒剂或乳油,药剂随降雨下渗,很快失去保护效果,试验效果都不理想。在室内试验中,将病薯切开,浸入1∶5稀释的药液中,24h后分离染色镜检,有机磷类对甘薯茎线虫杀灭作用不明显,推测有机磷农药对甘薯茎线虫防治主要是驱避或控制作用。对于3种药剂,还要在不同类型土壤及不同降雨年份进行重复试验,以期选出合适的药剂。
参考文献
[1]张德满,宋文武,赵振海,等.甘薯茎线虫病的化学药剂筛选研究[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5):32.
[2]何琪,邢骥,张声扬,等.不同类型杀线剂对甘薯茎线虫趋化性的影响[J].植物保护,2010,36(4):75-79.
[3]杨爱梅,王家才,孟自力,等.3种防治甘薯茎线虫病药剂田间防治效果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121-123.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