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将哥特主义与唯美主义进行了独特并巧妙的融合,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除了体会身临其境的恐惧,同时又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唯美。在这篇论文中,笔者通过对《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哥特元素与唯美元素的对比研究,逐步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如何将这两种元素的对立冲突转变为了完美的结合。
【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哥特主义;唯美主义;冲突;结合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画像中,作者王尔德对哥特主义和唯美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两种艺术手法看似对立冲突,但实际上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本篇论文首先对哥特主义艺术和唯美主义艺术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释,分别从生活环境及人物刻画入手,表达出两种艺术手法的冲突与碰撞;其次通过对唯美主义思想“为艺术而艺术”主题的分析,得出哥特主义艺术手法与唯美主义艺术手法完美融合的结论。
一、上层社会的精致生活与下层社会的丑恶不堪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外部环境进行了描写。道林·格雷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着美,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可谓精致到我们无法触及的境界。他一起床,就有仆人用“塞佛丝古瓷盘子”端来茶和信,为他拉回橄榄色的帘子。“他面前有一个描龙的天青瓷钵,插满了硫磺色的玫瑰花。一个蜜蜂嗡嗡地绕着花飞”。清净自在,鸟语花香。不仅是在家中,屋外的环境也是美不胜收。破晓时道林从剧院朝家走着,“夜色渐退,杳渺的长空呈珍珠色,带着一片片火样的红晕。大车在空荡荡的街道上隆隆走过,车上堆满了点着头的百合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然而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人们就没有这么的幸運了。不管是在室内还是户外,他们的生活都是肮脏不堪、毫无美感可言。房屋是黑黢黢、阴森森的,街道上灯光暗淡,充满了尖叫与咒骂,女人扯着嘶哑的嗓子发出令人不适的刺耳笑声,醉汉无处不在,甚至连小孩都是畸形的。这里的生活如此黑暗,与道林以及亨利爵士等上层人士举手投足之间的绅士与优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哥特与唯美的对立与结合
王尔德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那个时候的上流社会正如王尔德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呈现出堕落、虚伪、浮华空虚的现象。对于一个唯美主义者而言,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与社会的黑暗丑陋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实际上,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本身就是哥特式的,描述了主人公道林毁灭与自我毁灭的故事,充满了诡异的情节与血腥的场面刻画。贯穿小说始末的那幅画像也是带着灵异的色彩,随着道林的堕落变得越来越丑陋、狰狞,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在这残酷离奇的情节背后,却充满了花的芬芳,鸟的鸣叫,绿树成荫的花园,以及布置精美的内饰。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调,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风度与优雅,谈吐间风趣幽默又不失分寸。在病态的人物性格身上,却被赋予了天使般的面孔,令人着迷的声音,让人忍不住靠近的魅力。这种强烈的哥特主义艺术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对立与碰撞从始至终贯穿了整本小说,带领着读者不停的行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唯美主义崇尚“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文学应脱离社会道德与理性的教条,“美”才是艺术的本质。《道林·格雷的画像》所要揭示的主题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艺术越是反应现实生活,就越是远离美;艺术只能超然于生活之上才能将其中之美展示出来。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代表着艺术的便是画家巴西尔为道林·格雷画的那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画。画像中的男子完全被赋予了道林的美貌,是一个令所有见过它的人都赞叹不已的完美艺术品,是一个唯美主义艺术的典型代表。但是,随着生活、道德对道林的影响与改变,画像一天天的发生了变化。在这本著作中,几乎所有有关生活与道德的场景作者都选择了用哥特手法进行描绘,例如道林的画像,尘封的阁楼,肮脏的小剧院以及满是地痞流氓的卖毒品的酒馆。通过对哥特手法的运用,生活对艺术造成的伤害更加深刻的被体现了出来。在故事的最后,道林经过不断的挣扎,还是将匕首刺向了画像,也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幅代表唯美主义的画像在摆脱生活的影响后也恢复了原貌。
结语
通过与哥特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成功的表达出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艺术必须脱离生活,才能表达出其中之美。作者通过采用与唯美主义对立的哥特手法描写生活对艺术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深刻的表达出艺术必须脱离道德的说教,超然于生活之上的主题。看似对立的两种艺术手法,实际正是使这本小说如此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尔德,奥斯卡.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吴刚.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徐勇.唯美的视角——《道林·格雷的画像》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解读.作家.吉林:吉林省作家协会,2012.
【关键词】《道林·格雷的画像》;哥特主义;唯美主义;冲突;结合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画像中,作者王尔德对哥特主义和唯美主义这两种截然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两种艺术手法看似对立冲突,但实际上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本篇论文首先对哥特主义艺术和唯美主义艺术在小说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阐释,分别从生活环境及人物刻画入手,表达出两种艺术手法的冲突与碰撞;其次通过对唯美主义思想“为艺术而艺术”主题的分析,得出哥特主义艺术手法与唯美主义艺术手法完美融合的结论。
一、上层社会的精致生活与下层社会的丑恶不堪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奥斯卡·王尔德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外部环境进行了描写。道林·格雷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体现着美,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可谓精致到我们无法触及的境界。他一起床,就有仆人用“塞佛丝古瓷盘子”端来茶和信,为他拉回橄榄色的帘子。“他面前有一个描龙的天青瓷钵,插满了硫磺色的玫瑰花。一个蜜蜂嗡嗡地绕着花飞”。清净自在,鸟语花香。不仅是在家中,屋外的环境也是美不胜收。破晓时道林从剧院朝家走着,“夜色渐退,杳渺的长空呈珍珠色,带着一片片火样的红晕。大车在空荡荡的街道上隆隆走过,车上堆满了点着头的百合花。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然而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人们就没有这么的幸運了。不管是在室内还是户外,他们的生活都是肮脏不堪、毫无美感可言。房屋是黑黢黢、阴森森的,街道上灯光暗淡,充满了尖叫与咒骂,女人扯着嘶哑的嗓子发出令人不适的刺耳笑声,醉汉无处不在,甚至连小孩都是畸形的。这里的生活如此黑暗,与道林以及亨利爵士等上层人士举手投足之间的绅士与优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哥特与唯美的对立与结合
王尔德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后期,那个时候的上流社会正如王尔德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呈现出堕落、虚伪、浮华空虚的现象。对于一个唯美主义者而言,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观与社会的黑暗丑陋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实际上,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本身就是哥特式的,描述了主人公道林毁灭与自我毁灭的故事,充满了诡异的情节与血腥的场面刻画。贯穿小说始末的那幅画像也是带着灵异的色彩,随着道林的堕落变得越来越丑陋、狰狞,让人不寒而栗。然而在这残酷离奇的情节背后,却充满了花的芬芳,鸟的鸣叫,绿树成荫的花园,以及布置精美的内饰。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调,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风度与优雅,谈吐间风趣幽默又不失分寸。在病态的人物性格身上,却被赋予了天使般的面孔,令人着迷的声音,让人忍不住靠近的魅力。这种强烈的哥特主义艺术与唯美主义艺术的对立与碰撞从始至终贯穿了整本小说,带领着读者不停的行走在天堂与地狱之间。
唯美主义崇尚“为艺术而艺术”,主张文学应脱离社会道德与理性的教条,“美”才是艺术的本质。《道林·格雷的画像》所要揭示的主题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艺术越是反应现实生活,就越是远离美;艺术只能超然于生活之上才能将其中之美展示出来。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代表着艺术的便是画家巴西尔为道林·格雷画的那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画。画像中的男子完全被赋予了道林的美貌,是一个令所有见过它的人都赞叹不已的完美艺术品,是一个唯美主义艺术的典型代表。但是,随着生活、道德对道林的影响与改变,画像一天天的发生了变化。在这本著作中,几乎所有有关生活与道德的场景作者都选择了用哥特手法进行描绘,例如道林的画像,尘封的阁楼,肮脏的小剧院以及满是地痞流氓的卖毒品的酒馆。通过对哥特手法的运用,生活对艺术造成的伤害更加深刻的被体现了出来。在故事的最后,道林经过不断的挣扎,还是将匕首刺向了画像,也就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幅代表唯美主义的画像在摆脱生活的影响后也恢复了原貌。
结语
通过与哥特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唯美主义成功的表达出了其“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艺术必须脱离生活,才能表达出其中之美。作者通过采用与唯美主义对立的哥特手法描写生活对艺术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深刻的表达出艺术必须脱离道德的说教,超然于生活之上的主题。看似对立的两种艺术手法,实际正是使这本小说如此成功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尔德,奥斯卡.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吴刚.王尔德文艺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徐勇.唯美的视角——《道林·格雷的画像》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解读.作家.吉林:吉林省作家协会,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