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离家的人不想这碗泡饭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来说,旅行途中忽然胃口不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尽管它很少发生。
  一个连看见食物模型都会流口水的姑娘,在过街时看见对面大屏幕里的牛排下锅嗞嗞冒肉汁的画面,走过的女孩身上残留着烧烤的气息,风吹过转角处烤红薯的味道……可是这些忽然都激发不了我任何欲望。
  我唯一想吃的东西,居然是泡饭。
  泡饭泡饭,不过就是拿水泡剩下来的米饭,讲究一点的在炉子上烧一烧,不讲究的直接用开水泡,谓之“淘饭”,在南京也叫烫饭,是不用火的。周作人回忆其早年南京求学生活,念念不忘的是“饭已开过,听差各给留下一大碗饭,开水一泡,如同游是二人,刚好吃得很饱很香”。但查了查,忽然发现其实这种做法是古法,谓之“水饭”。
  比如西门庆家,到了夏天,叫哥儿几个来家里吃午饭,从中午一直吃到了“掌灯时分”,从猪头肉卤面吃到鲥鱼枇杷,吃过茶,复上荸荠菱角果盘,走之前,还有一碗“绿豆八米水饭”。这碗“水饭”,在南宋皇帝的宴席上,也是收尾之一。记录者是大名鼎鼎的陆游,他在《老学庵笔记》中保留了这份宴请金国使者的国宴菜单:“集英殿宴金国人使,九盏:第一,肉、咸豉;第二, 爆肉、双下角子;第三,莲花肉油饼、骨头;第四,白肉、 胡饼;第五,群仙炙、太平毕罗;第六,假圆鱼;第七,柰花、索粉;第八,假沙鱼;第九,水饭、咸豉、旋鲊、瓜姜。看食:枣馉子、膸饼、白胡饼、環饼(淳熙)。”
  水饭是什么?著名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说:“水饭即粥也”,这个说法被很多地方引用,一时间,大家都以为水饭大概就是粥了。但《救荒本草》里明明白白说过:“采莠穗,揉取子,捣米作粥或作水饭,皆可食。”也就是说,水饭和粥,是两种东西。
  这在《金瓶梅》里也可以得到佐证——因为西门庆吃粥的次数不少,大约有六十多处,且多为早晨,比如孙雪娥就曾经说过:“预备下粥儿不吃,平白新生发起要甚饼和汤。”如果水饭即是粥,何故不并作一种来讲?另一部同样描述山东地区人民的生活小说《醒世姻缘传》里,对于水飯的描述似乎要详细很多。第19回,有唐氏“连汤带饭的吃了三碗”水饭;第26回,给做短工的人吃水饭,“水饭要吃那精硬的生米,两个碗扣住,逼得一点汤也没有才吃”。第58回里,亦有“将次近午,调羹的鱼也做完,螃蟹都剁成了块,使油酱豆粉拿了等吃时现炒;又剁下馅子等着烙盒子饼,煮了绿豆撩水饭”。
  北方夏天的水饭,据说是把米煮熟之后,用笊篱把米淘出来,再用现打来的井水把米过水,过两三次,浇上一点井水,水饭就做成了。配水饭的大多是酱菜,南宋国宴里的“咸豉、旋鲊、瓜姜”便属于这一范畴。
  水饭的流行,大概是因为炎炎夏日,口感冰凉容易下肚,但想来,大概是较难消化的。宋朝人黄休复曾经在《茅亭客话》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姓袁的人,某天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穿着白衣服,要求面见袁生。老人说自己姓李,住在城南,来投靠袁生。因是陌生人,袁生“不甚诺之,但宽免而已,留食水饭、咸豉而退”,结果,三天之后,暴雨溪涨,仆从捕捞了一条“二尺许,鳞鬣如金”的鲤鱼,袁生让人把鱼肚子剖开,“腹有饭及咸豉少许,袁因悟李老,鱼也”。
  太吓人了,所以泡饭还是要烧一烧,烧一烧,隔夜米就在汤水中荡漾开来,有一种米香,米汤也变得醇厚起来,但又不似粥那样,是一种暧昧的状态。
  对,泡饭必须用隔夜米。
  用新米泡饭,一则太过软糯,吃不出泡饭的风骨;二则有时间烧饭做泡饭,倒不如直接烧粥。我热爱隔夜米,尤爱前一天晚上烧饭的时候底部那层薄薄的锅巴,谓之“镬焦”,烧出来的泡饭,有股特别的焦香,除了吃下去容易饿,没毛病。
  小时候是常常吃泡饭的,早晨闹钟一响,妈妈火急火燎地拎我起来,以要把我头发都扯下来的疼痛程度给梳完辫子,正当我下一秒准备咧嘴哇哩哇啦叫起来的时候,妈妈说:“不要吵,一会儿给你拿宝塔菜。”我立刻不吵了。
  宝塔菜,是我的泡饭挚爱搭配,出自扬州三和四美。看了汪曾祺写的文章才知道,扬州四美斋过去是做酱油的酱园,腌酱菜,不过是顺便的。去年在故宫采访,发现宫里的酒醋房,在承做玉泉酒、白酒、醋、豆酱、面酱、清酱的同时,也承接各种“酱瓜条、酱王瓜、酱茄子”等酱菜腌制服务。
  从小练就徒手拧瓶盖的本领,为的是听“波”——脆生生的一下,酱香味一下子扑鼻而来。大人们最喜欢的是酱包瓜和糖醋蒜头,小朋友则酷爱宝塔菜,像螺蛳一般,转转转,身材微胖,一头尖尖,咬一口,可以听到“嚓”一下清脆的响声,听着这响声,可以吃一大口饭。吃的过程像一场盛大的冒险:滑溜溜的是莴苣,不受小朋友欢迎的是辣生姜,需要费点周折咀嚼的是萝卜片,也有擦成丝的胡萝卜,小心翼翼地依靠筷子的手感从黑糊糊的酱汁中辨识出很少的宝塔菜而躲避大面积的胡萝卜丝,成了和拧瓶盖并驾齐驱的泡饭小技巧。
  后来看《金瓶梅》,才发现北方酱菜另有一番天地。《金瓶梅》里的配粥小菜,七七八八写了十几种,甜酱瓜茄、五方豆豉、十香瓜茄、糖蒜、酱的大通姜、辣菜、酽醋滴的苔菜、银丝细菜、香芹、天花菜……这当然是北方的酱菜体系,李瓶儿病入膏肓之际,王姑子送来粳米熬粥,配粥的是乳饼和十香瓜茄。
  我一开始疑心乳饼是腐乳,结果又看王姑子嘱咐迎春“把这乳饼就蒸两块儿来”,腐乳当然不需要蒸,这里的乳饼应当还是乳制品,类似云南的乳饼。相比之下,究竟还是腐乳更配泡饭。
  酱菜腐乳萝卜干,此乃泡饭初级款。高级版,就开始大开眼界了。黄泥螺、醉蟹、醉螺、蟹糊、虾酱,筷子点一点,可以过一大口泡饭;偶尔会买邵万生的咸鲞鱼,肉色桃红,吃到嘴里,层次感无比丰富(我一直到上了大学才体会到咸鱼过泡饭的美味);一只咸鸭蛋切成两半,要站在桌子边研究半天,才能找到黄最多的那一半。
  我家的泡饭小菜,大多是现成的,邻居姆妈的泡饭小菜,比我家考究一百倍:花生配碧莹莹的苔条油里氽一下,同理还有老了的蚕豆瓣;拌了麻油的香莴苣和茄子和萝卜干炒毛豆子,雪里蕻炒冬笋……让人想起贾宝玉,为了作诗连鹿肉也不吃只吃泡饭,可是过泡饭的却是一碗“野鸡瓜齑”,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提起过一次,据说是北平年菜“酱黄瓜炒野鸡丁”。
  可是我妈说,吃泡饭这么讲究,那叫什么泡饭呢?也对,“随意不做作”,恰恰是泡饭的本分,丰俭由人,跟做人的腔调一样。
  想吃泡饭的我,想家了。
其他文献
据说,拥有全套色系的口红是每个女生的梦想,这句话,放之古今皆准。虽然没有上百个色号的小黑管,也没有价值上千的整套彩妆,但古代女子化起妆来一点不含糊,如温庭筠所写:“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整头发、敷水粉、抹腮红、画蛾眉、贴花钿,一步都不能少。  化妆有多复杂?看看现代人的口红包就知道了。芳华颜色,取于自然  胭脂是古人妆镜匣中绝对的主角
海明威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提出“冰山原则”,认为“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这个短篇小说里,大量的日常原生态式对话,让一群人浮现在生活的水面之上。小说有两条线索写出来,一条线索是明线,写少年尼莫初恋的破灭;另一条线索是暗线,写了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作家写作时,就好像是用一个“切片机”,把那一小段时光“切”了出来,而这一小段时光实则交代了人物、事件的全部信息。
一位穿着汉服、手持望远镜的中国古代女子,刷屏了INS等一系列国外社交网络,以她为内容的人物插画也十分火爆,深受年轻人喜爱。  没有清晰的照片,艺术家们就纷纷拿起画笔、佐以想象,用一张张画作表达对她的敬意。汉服与望远镜,看上去似乎并不搭调,却是她最著名的特点。  兒童科普读物《STEM界的女超人》中,她的出生和死亡,成了重点标注的“大事件”;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 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
写作乃一项古老的活計,但对任何一个初试写作的人来说,它就是一项新鲜的活计。我少年时的生活太过匮乏,独对文字的奥秘充满了强烈的兴趣,仅仅读过几部烧脑之著就暗暗下了决心,我也要写出那样好看的书来。读书本来是解惑的,却给我带来无穷的疑惑。  年轻时写作全无章法,喜用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难免露丑。清人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总觉得有失写作的庄重;也有人说“我手写我心”,我视之言过其实。我个人认为,真正的
常常聽到诸如药物过期、食品过期之类的词,可我觉得情感也是能过期的。药物过期就失效了,食品过期就变质了,情感过期则是变味儿了!  其实这一点儿也不难理解:曾经爱过一个人,那人甚至是你情窦初开时第一个喜欢上的,一直那么默默地恋着,即使后来分开了也不改痴恋的心。为了她你可以抛弃一切,为了她你甚至可以连生命都不要,那时的誓言能填满整个秋天!  曾对着鲜花痴痴地等待,曾靠在石桥边低低地说着那些只有两个人懂得
01  “非得搬走呀?”母亲这样问道,“四年都搬了两次家了,这两个破柜橱子都要散架了。”  “工作需要,还有上级组织的指示,你让我能咋办?!”  “不行咱就不干这工作了,去乡下放牧得了。再不行就回到夏巴嘎图去,那样省心!”  “那哪行呀。”  ……  母亲在外屋里这样生气地埋怨着,父亲在一旁手里不闲地包裹着什么。我的两个姐姐都已经上学去了。  妹妹和我是最自在的,整天都在里屋炕上玩沙嘎(羊拐)。马
【植物篇】·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事物篇】·苏堤杂花  苏公堤,春时晨光初起,宿雾未散,杂花生树。【天文地理篇】·雨  天气郁蒸。少顷,大风陡起。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读书篇】·铁杵磨针  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
天下牡丹,洛阳姚黄,姚黄之贵,重在其色。  那黄是天然沁出来的一段风流,正如不朽的音乐是从心底发出。那黄浸透了忧郁与明媚,轻亮与厚重,缓缓释放着太平之美,尤其暗处观之,那一团金黄更是端庄无比,光明祥瑞,竟无一物可独自比拟。  先以为是月,清澈的黄,仙气离离。才生得饱满且绿衣紧裹的姚黄骨朵,是“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代赵嘏涂出的小娇娥,那沉酣之美,正如醇酒尚未启封,静等出尘时刻,勾了多
一  1420年四月初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笼罩了大明王朝的京城。漆黑的天幕中,一道又一道的闪电在照亮天空的同时,就像鞭子一样,不停地抽打着大地。  就连新落成的紫禁城,天子威仪的最高象征,也只得匍匐在这大自然的莫测之力下,期待雷雨尽快过去。  震耳欲聋的雷声中,一道无情的闪电不偏不倚地击中奉天殿,熊熊的雷火顷刻间燃起,那些花费无数代价才从深山采回的楠木,瞬间成为巨大的火把,又一根接一根地倾颓。原
摘 要:现今,导师制已成为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文章以实际导师工作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工作,提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可行方法,并为导师自身能力提升指明方向,以期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切实推动导师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导师制;案例分析;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0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