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斯丽是湖南一位小有名气的钢琴师,在一次田汉大剧院的钢琴演奏会上和英国伦敦某乐团著名钢琴师安德鲁一见倾心,并于2002年远嫁英伦。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对金童玉女的天作之合,却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燃起了圣诞战火……
预备:一级准备三双高跟鞋子一套新方案
在离开中国之前,李斯丽对西方的圣诞是极艳羡的,她知道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差不多,是人们合家团聚、共同庆祝的快乐时光。记得2002年刚到伦敦,她就天天盼着过圣诞,早在圣诞节前3个月,她就催促丈夫安德鲁做准备。
李斯丽和安德鲁婚后住在伦敦东边一套新购的住房里,安德鲁的父母弟妹分别散居在伦敦的南边和西边,平常难得见一次面。李斯丽出国前就听说西方人对圣诞节特别看重,所以李斯丽不能不“笨鸟先飞”。由于她初来乍到,她就让安德鲁开了个圣诞礼物的清单,她再去一一采购。在她心目中,作为妻子,采购圣诞礼物是她的职责所在。
那些天,她一下班就往超市跑,一心想采购最好的礼品,让亲友欢心。根据丈夫的清单,她发现那种西班牙玩具熊才20英镑一个,显然太寒酸了,她就自做主张换了个价格昂贵的。伦敦超市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换货退货很方便,李斯丽常常在抱回一堆礼物,放在家里左瞅右看了几天后又回去换,这样一来几乎每件礼物都跑了不下4次,直到圣诞节前一天,她才把礼物定妥。
然而,她的礼物似乎并没有获得亲友们的好评。她和丈夫走亲访友时多么期望对方能发出一声惊叹或褒奖,显示出她这个中国媳妇的能干。可是,大家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这让李斯丽失望极了,她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要知道为了这个圣诞,她花费了多少精力,就是上街购物都走坏了两双高跟鞋!她对丈夫说:“明年,明年圣诞节我们一定要让大家叫好!”
现实却不领李斯丽的情,2003年圣诞节,她那些充满表现欲的礼品只是受到例行公事般的夸奖。更可气的是,安德鲁有个表姐爱取笑她。安德鲁的表姐叫爱丽娅,是伦敦银行的高级职员,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一和李斯丽见面就说“你们发展中国家出来的人艺术气质少了点”。还越俎代庖地“指导”她该如何弹出出色的钢琴,并建议她换血,对她这个血统的系数指标不以为然。
两个圣诞节下来,李斯丽就患上了“圣诞恐惧症”,花光了信用卡里的钱不说,还老是为买什么样的礼物操心劳神,迎来送往寒喧客套的交际更让不善言辞的她心生恐惧。
2004年感恩节刚过,李斯丽就进入了圣诞节一级预备状态。她一口气在商场购了3双高跟鞋回家,安德鲁有些不解:“李斯丽,你怎么这么慌张呢?”
“这叫未雨绸缪。”李斯丽诡秘一笑。安鲁自嘲地摇摇头,任妻子张罗去。他不知道,李斯丽正酝酿着一个“圣诞阴谋”。
李斯丽想了很久了,她几乎把伦敦的商场都看遍了,把以前圣诞收的礼物琢磨了又琢磨,终于发现圣诞节就是这么一回事:千篇一律的同一首圣诞歌,千篇一律的平安夜,千篇一律的送礼方式。她要推陈出新,搞个“圣诞改革”,拿出新方案。
她的“圣诞新方案”就是把中国的春节嫁接到圣诞节,来个中西合璧。
10月初她就开始频繁地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亲友发出“你最喜爱的圣诞节方式”调查问卷,并走访了近百个家庭。
11月初开始,李斯丽就忙着采购礼品,她都用包装盒包装好,连安德鲁也不让看。她要来个惊喜。此后的日子,她就天天期盼。圣诞的恐惧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只有李斯丽自己明白,她这是在跟“圣诞恐惧症”较劲儿,她要打一场圣诞之战!
开始:圣诞之战燃起漫天烽火
在安德鲁家族中,李斯丽是惟一的外国媳妇,安德鲁的亲友都是清一色的本国人。李斯丽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她改革圣诞,实际上就是向整个家族甚至社会宣战。
12月24日晚的平安夜,李斯丽和安德鲁在家举行了别具一格的庆祝活动,但没像往年一样乐通宵,11时许就送客了,客人都觉得不尽兴。亲友们都说:“安德鲁你们搞什么名堂?”李斯丽却认为她搞出了新意。次日一早,雪后的伦敦银装素裹,圣诞老人已在街口、商业场所早早登场,到处张灯结彩,圣诞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安德鲁开着车和李斯丽离家出发了。
他们去的第一站是安德鲁父母家。安德鲁的父亲是伦敦地铁工人,已退休在家,母亲还在上班。安德鲁进去时,发现妻子只抱了两个礼品盒,他看到盒里只是两束鲜花时,不由诧异地问:“是不是还有礼品在车上,需要我帮忙?”
“不用。”李斯丽微笑着回答。
安德鲁父母和儿子儿媳拥抱后,对李斯丽献上的鲜花不动声色,也没有了往年例行公事般惊喜的神色。安德鲁望着李斯丽有些急了,李斯丽微笑着,缓缓地从大衣里捧出两个火柴盒大小的礼品盒,“爸、妈,这是我们的圣诞礼物……”
二老脸上的笑容慢慢释放开来,接在手里打开一看,笑容却一下子凝固了,同时安德鲁的母亲发出一声惊叫:“天哪,这是干什么?”
盒子里竟是一张支票!金额是1000英镑,附言是:祝安德鲁·蓉丝圣诞快乐!
李斯丽解释说:“哦,亲爱的,我想改革一下送礼的习惯,所以就这样了……”
两位老人面面相觑,摊摊手:“圣诞快乐!”安德鲁也没说什么,正想拉李斯丽走开说话,他的妹妹妹夫也领着孩子来了。小孩杰克大大方方地冲到李斯丽面前要圣诞礼物,李斯丽拍拍杰克的头,变戏法似地掏出一个大红包。杰克困惑地打开一看,竟是两张百元英镑,他很有礼貌地将红包放回李斯丽手中:“我要的礼物呢?”
“这就是呀。”李斯丽发现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盯着她,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李斯丽有点不知所措了。
安德鲁走到她跟前,低声说“来吧”,尽管他很有绅士风度,但进到书房里也是一副气急交加的样子,比划着告诉李斯丽,“你知道吗,你做错事了”。
经过安德鲁好一阵比划,李斯丽才明白,英国人是忌讳以货币做为圣诞礼物的,在他们看来,李斯丽此举亵渎了圣诞老人,是对圣诞的大不敬。李斯丽没想到自己的“圣诞新方案”会犯下如此大错。她一时吓呆了。
这时,安德鲁的父母走了进来,拥抱了眼里噙满泪水的李斯丽:“孩子,我们明白你的心意,我们已经原谅你了。”
经过这一遭,李斯丽赶紧中止了“圣诞新方案”,家里也换上了圣诞歌,给亲友重新准备了圣诞礼物。安德鲁这一次不敢大意,亲自挑选了礼物。然而,12月27日,安德鲁和李斯丽走访其他亲友时,不少亲友都事先礼貌地声称:“不在家,请原谅。”而这种态度在英国只对不受欢迎的人才使用。
李斯丽一下子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还连累了丈夫安德鲁,安德鲁好不生气。圣诞礼物送不出去,这对极要面子的安德鲁来说是奇耻大辱,他开始冲妻子发脾气。
圣诞的欢乐气氛荡然无存了,本想在圣诞节风光一回的李斯丽弄巧成拙,她感到恐惧、无助。而中国亲人打来的祝福电话更让她感到自己就是生活在沙漠里的鱼……
反思:要在沙漠里寻找绿洲
圣诞过后的几天,李斯丽一直在恐惧郁闷中生活。其实她自从嫁到英伦后就一直生活在诚惶诚恐之中,圣诞节只是她情绪的集中展示而已。
受到旁人的奚落和丈夫的冷落后,李斯丽越来越内向,她一个星期没去乐团上班。她对前途很是迷茫。
12月底的一天晚上,李斯丽流着泪给中国的爸妈打了电话,她强颜欢笑说她开心极了,说圣诞节多么快乐。放下电话,她心里乱糟糟的,越想越觉得没出路,而丈夫的冷落已让她很灰心,她一时情绪失控,就一口吞下了几十粒安眠药,然后静静地躺在床上。
就在她意识模糊之际,房门怦地被撞开了,安德鲁发了疯似地扑进来,他是通过监测图像看到妻子轻生的,他这些天心里也乱糟糟的,不知如何是好,他朦朦胧胧觉得应该帮妻子做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着手。他知道李斯丽自尊心很强,以前他纠正她念错的几句口语,都被她认为瞧不起人。
医生给李斯丽洗胃后,李斯丽脱离了生命危险。
出院后,安德鲁提议回中国过一个春节,还要李斯丽详细介绍中国春节的情况。他是在受心理医生启发后才“关注”中国的。闹出了圣诞风波后,社会上不少人对此予以鞭挞,报纸电视也展开了争鸣,对“庸俗礼物”的反响非常强烈,但不少人很快倒戈偏向李斯丽一方,说不能打击创新者。安德鲁渐渐也消了气,开始亲近妻子。
而李斯丽经过此事,也开始反思。她把自己的处境向中国一位女友倾诉,女友给她介绍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心理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她这是因国情差异而自卑产生的“圣诞恐惧症”,只有自己主动融合当地风俗,改善生存环境,才能与当地人和睦共处。
渐渐地,李斯丽心情平静下来了,她上网找了有关资料,发现其实患“圣诞恐惧症”的英国人也有不少。英国一家调查机构公布,只有半数的英国人是全心喜欢过圣诞节的,有32%的受访者对圣诞节持消极看法,其中22%的人在圣诞节期间会感到焦虑,7%的人感到压抑,甚至有10%的居民不想过圣诞节了。她还在网上看到支持她的一些言论,有专家建议,可以仿照中国的“压岁钱”的模式送现金当礼物,不仅可让小孩子有笔小收入,家里的长辈还可以省去一笔不小的“遗产税”支出。
看到这些,李斯丽眼睛一亮,心情不再沮丧,她把这些资料统统复印下来,首先送给丈夫安德鲁。
安德鲁笑着问:“莫非你又想燃起战火?”
“NO、NO。”李斯丽摇头,这一次她自信多了,她把资料又分头寄给亲友,尤其是给爱丽娅寄的资料袋中,她还写了一封信,当然是握手言和的“休战书”。
从这天开始,李斯丽在英伦时报等报刊上撰文写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不少市民注意。
文章发表的第二天,爱丽娅就打来电话,笑着道歉:“密斯李,我错了。文化和习俗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们有我们的圣诞节,你们有你们的春节。”
这是李斯丽得到的除了丈夫外的第二个人的道歉,她开心地笑了。她更明白,作为一条离开家乡河流的鱼,其生存法则就是尽快找到沙漠里的绿洲。
安德鲁说:“斯丽,去掉自卑,我支持你。”他和李斯丽商议,决定2005年圣诞节到中国过,去感受一番东方文化的别样温情。
预备:一级准备三双高跟鞋子一套新方案
在离开中国之前,李斯丽对西方的圣诞是极艳羡的,她知道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差不多,是人们合家团聚、共同庆祝的快乐时光。记得2002年刚到伦敦,她就天天盼着过圣诞,早在圣诞节前3个月,她就催促丈夫安德鲁做准备。
李斯丽和安德鲁婚后住在伦敦东边一套新购的住房里,安德鲁的父母弟妹分别散居在伦敦的南边和西边,平常难得见一次面。李斯丽出国前就听说西方人对圣诞节特别看重,所以李斯丽不能不“笨鸟先飞”。由于她初来乍到,她就让安德鲁开了个圣诞礼物的清单,她再去一一采购。在她心目中,作为妻子,采购圣诞礼物是她的职责所在。
那些天,她一下班就往超市跑,一心想采购最好的礼品,让亲友欢心。根据丈夫的清单,她发现那种西班牙玩具熊才20英镑一个,显然太寒酸了,她就自做主张换了个价格昂贵的。伦敦超市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换货退货很方便,李斯丽常常在抱回一堆礼物,放在家里左瞅右看了几天后又回去换,这样一来几乎每件礼物都跑了不下4次,直到圣诞节前一天,她才把礼物定妥。
然而,她的礼物似乎并没有获得亲友们的好评。她和丈夫走亲访友时多么期望对方能发出一声惊叹或褒奖,显示出她这个中国媳妇的能干。可是,大家几乎没有任何反应。这让李斯丽失望极了,她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要知道为了这个圣诞,她花费了多少精力,就是上街购物都走坏了两双高跟鞋!她对丈夫说:“明年,明年圣诞节我们一定要让大家叫好!”
现实却不领李斯丽的情,2003年圣诞节,她那些充满表现欲的礼品只是受到例行公事般的夸奖。更可气的是,安德鲁有个表姐爱取笑她。安德鲁的表姐叫爱丽娅,是伦敦银行的高级职员,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一和李斯丽见面就说“你们发展中国家出来的人艺术气质少了点”。还越俎代庖地“指导”她该如何弹出出色的钢琴,并建议她换血,对她这个血统的系数指标不以为然。
两个圣诞节下来,李斯丽就患上了“圣诞恐惧症”,花光了信用卡里的钱不说,还老是为买什么样的礼物操心劳神,迎来送往寒喧客套的交际更让不善言辞的她心生恐惧。
2004年感恩节刚过,李斯丽就进入了圣诞节一级预备状态。她一口气在商场购了3双高跟鞋回家,安德鲁有些不解:“李斯丽,你怎么这么慌张呢?”
“这叫未雨绸缪。”李斯丽诡秘一笑。安鲁自嘲地摇摇头,任妻子张罗去。他不知道,李斯丽正酝酿着一个“圣诞阴谋”。
李斯丽想了很久了,她几乎把伦敦的商场都看遍了,把以前圣诞收的礼物琢磨了又琢磨,终于发现圣诞节就是这么一回事:千篇一律的同一首圣诞歌,千篇一律的平安夜,千篇一律的送礼方式。她要推陈出新,搞个“圣诞改革”,拿出新方案。
她的“圣诞新方案”就是把中国的春节嫁接到圣诞节,来个中西合璧。
10月初她就开始频繁地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亲友发出“你最喜爱的圣诞节方式”调查问卷,并走访了近百个家庭。
11月初开始,李斯丽就忙着采购礼品,她都用包装盒包装好,连安德鲁也不让看。她要来个惊喜。此后的日子,她就天天期盼。圣诞的恐惧似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只有李斯丽自己明白,她这是在跟“圣诞恐惧症”较劲儿,她要打一场圣诞之战!
开始:圣诞之战燃起漫天烽火
在安德鲁家族中,李斯丽是惟一的外国媳妇,安德鲁的亲友都是清一色的本国人。李斯丽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她改革圣诞,实际上就是向整个家族甚至社会宣战。
12月24日晚的平安夜,李斯丽和安德鲁在家举行了别具一格的庆祝活动,但没像往年一样乐通宵,11时许就送客了,客人都觉得不尽兴。亲友们都说:“安德鲁你们搞什么名堂?”李斯丽却认为她搞出了新意。次日一早,雪后的伦敦银装素裹,圣诞老人已在街口、商业场所早早登场,到处张灯结彩,圣诞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安德鲁开着车和李斯丽离家出发了。
他们去的第一站是安德鲁父母家。安德鲁的父亲是伦敦地铁工人,已退休在家,母亲还在上班。安德鲁进去时,发现妻子只抱了两个礼品盒,他看到盒里只是两束鲜花时,不由诧异地问:“是不是还有礼品在车上,需要我帮忙?”
“不用。”李斯丽微笑着回答。
安德鲁父母和儿子儿媳拥抱后,对李斯丽献上的鲜花不动声色,也没有了往年例行公事般惊喜的神色。安德鲁望着李斯丽有些急了,李斯丽微笑着,缓缓地从大衣里捧出两个火柴盒大小的礼品盒,“爸、妈,这是我们的圣诞礼物……”
二老脸上的笑容慢慢释放开来,接在手里打开一看,笑容却一下子凝固了,同时安德鲁的母亲发出一声惊叫:“天哪,这是干什么?”
盒子里竟是一张支票!金额是1000英镑,附言是:祝安德鲁·蓉丝圣诞快乐!
李斯丽解释说:“哦,亲爱的,我想改革一下送礼的习惯,所以就这样了……”
两位老人面面相觑,摊摊手:“圣诞快乐!”安德鲁也没说什么,正想拉李斯丽走开说话,他的妹妹妹夫也领着孩子来了。小孩杰克大大方方地冲到李斯丽面前要圣诞礼物,李斯丽拍拍杰克的头,变戏法似地掏出一个大红包。杰克困惑地打开一看,竟是两张百元英镑,他很有礼貌地将红包放回李斯丽手中:“我要的礼物呢?”
“这就是呀。”李斯丽发现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盯着她,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李斯丽有点不知所措了。
安德鲁走到她跟前,低声说“来吧”,尽管他很有绅士风度,但进到书房里也是一副气急交加的样子,比划着告诉李斯丽,“你知道吗,你做错事了”。
经过安德鲁好一阵比划,李斯丽才明白,英国人是忌讳以货币做为圣诞礼物的,在他们看来,李斯丽此举亵渎了圣诞老人,是对圣诞的大不敬。李斯丽没想到自己的“圣诞新方案”会犯下如此大错。她一时吓呆了。
这时,安德鲁的父母走了进来,拥抱了眼里噙满泪水的李斯丽:“孩子,我们明白你的心意,我们已经原谅你了。”
经过这一遭,李斯丽赶紧中止了“圣诞新方案”,家里也换上了圣诞歌,给亲友重新准备了圣诞礼物。安德鲁这一次不敢大意,亲自挑选了礼物。然而,12月27日,安德鲁和李斯丽走访其他亲友时,不少亲友都事先礼貌地声称:“不在家,请原谅。”而这种态度在英国只对不受欢迎的人才使用。
李斯丽一下子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还连累了丈夫安德鲁,安德鲁好不生气。圣诞礼物送不出去,这对极要面子的安德鲁来说是奇耻大辱,他开始冲妻子发脾气。
圣诞的欢乐气氛荡然无存了,本想在圣诞节风光一回的李斯丽弄巧成拙,她感到恐惧、无助。而中国亲人打来的祝福电话更让她感到自己就是生活在沙漠里的鱼……
反思:要在沙漠里寻找绿洲
圣诞过后的几天,李斯丽一直在恐惧郁闷中生活。其实她自从嫁到英伦后就一直生活在诚惶诚恐之中,圣诞节只是她情绪的集中展示而已。
受到旁人的奚落和丈夫的冷落后,李斯丽越来越内向,她一个星期没去乐团上班。她对前途很是迷茫。
12月底的一天晚上,李斯丽流着泪给中国的爸妈打了电话,她强颜欢笑说她开心极了,说圣诞节多么快乐。放下电话,她心里乱糟糟的,越想越觉得没出路,而丈夫的冷落已让她很灰心,她一时情绪失控,就一口吞下了几十粒安眠药,然后静静地躺在床上。
就在她意识模糊之际,房门怦地被撞开了,安德鲁发了疯似地扑进来,他是通过监测图像看到妻子轻生的,他这些天心里也乱糟糟的,不知如何是好,他朦朦胧胧觉得应该帮妻子做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着手。他知道李斯丽自尊心很强,以前他纠正她念错的几句口语,都被她认为瞧不起人。
医生给李斯丽洗胃后,李斯丽脱离了生命危险。
出院后,安德鲁提议回中国过一个春节,还要李斯丽详细介绍中国春节的情况。他是在受心理医生启发后才“关注”中国的。闹出了圣诞风波后,社会上不少人对此予以鞭挞,报纸电视也展开了争鸣,对“庸俗礼物”的反响非常强烈,但不少人很快倒戈偏向李斯丽一方,说不能打击创新者。安德鲁渐渐也消了气,开始亲近妻子。
而李斯丽经过此事,也开始反思。她把自己的处境向中国一位女友倾诉,女友给她介绍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心理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她这是因国情差异而自卑产生的“圣诞恐惧症”,只有自己主动融合当地风俗,改善生存环境,才能与当地人和睦共处。
渐渐地,李斯丽心情平静下来了,她上网找了有关资料,发现其实患“圣诞恐惧症”的英国人也有不少。英国一家调查机构公布,只有半数的英国人是全心喜欢过圣诞节的,有32%的受访者对圣诞节持消极看法,其中22%的人在圣诞节期间会感到焦虑,7%的人感到压抑,甚至有10%的居民不想过圣诞节了。她还在网上看到支持她的一些言论,有专家建议,可以仿照中国的“压岁钱”的模式送现金当礼物,不仅可让小孩子有笔小收入,家里的长辈还可以省去一笔不小的“遗产税”支出。
看到这些,李斯丽眼睛一亮,心情不再沮丧,她把这些资料统统复印下来,首先送给丈夫安德鲁。
安德鲁笑着问:“莫非你又想燃起战火?”
“NO、NO。”李斯丽摇头,这一次她自信多了,她把资料又分头寄给亲友,尤其是给爱丽娅寄的资料袋中,她还写了一封信,当然是握手言和的“休战书”。
从这天开始,李斯丽在英伦时报等报刊上撰文写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文章一发表就引起了不少市民注意。
文章发表的第二天,爱丽娅就打来电话,笑着道歉:“密斯李,我错了。文化和习俗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们有我们的圣诞节,你们有你们的春节。”
这是李斯丽得到的除了丈夫外的第二个人的道歉,她开心地笑了。她更明白,作为一条离开家乡河流的鱼,其生存法则就是尽快找到沙漠里的绿洲。
安德鲁说:“斯丽,去掉自卑,我支持你。”他和李斯丽商议,决定2005年圣诞节到中国过,去感受一番东方文化的别样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