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与美国梦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邝丽莎的代表作之一《上海女孩》以细腻动情的笔触讲述了一对上海摩登姐妹花在遭遇家庭变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不仅女主人公们遭受着来自父权制和西方霸权的压迫,就连移民到美国的路老头一家人也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排挤,他们共同处于社会的边缘,在文化冲突中产生了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失与焦虑。本文拟结合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创伤体验理论对小说中的三代移民群体的身份重建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他们如何在异国他乡中相互汲取温暖和力量,在异化环境中如何逐渐从边缘向中心靠拢,最终达到身份的认同与重建。
  关键词:邝丽莎;《上海女孩》;身份建构;创伤体验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上海女孩》是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代表作之一,她用深情而饱满的笔触描述了一对上海千金从纸醉金迷的旧上海逃难到美国并顽强生活下去的故事。邝丽莎虽然外貌上金发碧眼,但是内心却传承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与脉络,用双重眼光,多个维度书写她心目中的中国人,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世界。
  纵观《中国女孩》这部小说,无论是主人公秦家姐妹还是她们封建古板的公婆——路老头和仁仁亦或是她们一开始并不喜欢的丈夫们,甚至是全家人宠爱有加的第三代乔伊。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身份上的迷失和所处生活带给他们的压力,在异国他乡每个人都有着不可言说的秘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伤痕累累的。他们对于本土人而言,始终是不能言说的“他者”,在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壤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心灵栖息的港湾。
  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创伤体验将视角从女性扩大到整个移民群体,创伤指的是由某种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又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造成的心理损伤。它打乱了人们原先连贯和有序的认知模式,威胁和损坏了自我认知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导致个体与自我失去联系,最终造成自我分裂,出现身份认同危机。本文拟从路老头、秦家姐妹和山姆以及乔伊为切入点对祖孙三代的心灵秘境进行剖析,并对小说中的身份建构问题进行个人的解读。
  一、第一代的流浪:以路老头为代表
  在《上海姐妹》中,路老头是第一代到达美国的移民,表面上风光灿烂,在上海滩被人敬仰,被秦家看作是“救世主”,但是事实上却只不过是在美国唐人街上开了几家小的不能再小的杂货店,居住在拥挤狭窄脏乱的小巷子中的落魄“流浪者”。路老头在美国的家“需要沿着一条昏暗的过道走进去,爬上一截破旧的木楼梯,然后走在一条发霉的走廊上,充斥着饭菜味和没洗的尿布味……又穷、又脏、又寒酸”,可见,在美国他其实是和黑人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相对于白种人和欧洲人,甚至在美国本土出生的华裔而言,他都是最下等的。在异国,路老头和他的家人们从别人口中的开拓者沦为了西方社会的边缘人和他者。他身上既有着中国人固有的封建和商人的吝啬,如当珍珠和梅刚到美国时他强行要求她们说四邑话,“如果我听见你们说别的话,哪怕是英语,你们就要给我往罐子里放五美分,明白吗”又富于冒险精神和勇气,迈出了海外淘金的第一步,他是探路者更是流浪者,是保守者也是先驱者。
  老头的倔犟顽固和认钱为亲的种种表现一方面是传统中国男性刻板印象的体现,一方面是生活在一个被无视、排挤的社会中求得生存的使然,还有一个方面是因为路老头的第一个亲生儿子早早过世,他不得不将“纸儿子”带到美国。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创伤和无法磨灭的痛苦,他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但无奈弗恩智力低下无法继承家业,所以路老头只能埋头苦干以求在百年之后家人能够免于奔波劳苦。如果说路老头亲生儿子的死于他是直接的有形重创,那么在异国被歧视压榨,卑躬屈膝的生活则是间接的无形伤害。作为西方社会的边缘人,他既无法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也回不到自己的故土,那种漂泊无依的悲凉与孤寂才是夜深时最蚀骨的痛。而当珍珠和梅这股年轻的血液注进他的家中,才让全家灰暗陈腐的生活有了一抹亮色。生活在两个儿媳妇的操持下有声有色起来,乔伊的到来,让这个一直渴望有下一代的爷爷变得多了几分慈爱少了几分戾气。路老头顽固腐朽的观念慢慢在消解,坚硬冰冷的内心逐渐在回暖。他不再是永远高高在上的一家之主,而是融入了家庭中,成为家庭中的一员,从“路老头”到“路老爹”这一称呼的改变,正是他固有身份的瓦解消融,新的身份在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家庭中,他慢慢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新的角色,他不再是一个日夜奔波精于算计的挣钱机器,而是一个有了亲人子孙的长者,一个家族延续的源头,一个活生生的人。
  二、第二代的扎根:以秦珍珠为代表
  相对于路老头而言,他的“纸儿子”山姆和用钱买来的珍珠和梅是第二代移民,他们来到美国并非本意,却在底层生活中,逐渐有了扎根于这里的愿望。就珍珠而言,从小的时候她就认为父母更加宠爱的是梅,因为她美丽乖巧,“每一顿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提醒我,自己不是父母的宠儿,也永远成不了父母的宠儿”经心理学家验证,一个人在家庭出生的次序会对其性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长子而言,弟弟妹妹的出生会分享父母的关爱,因此,一种被冷落感油然而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的情感创伤。珍珠一直觉得自己不如梅美丽、讨人喜欢,甚至自己一直芳心暗许的Z·G也并不接受她的爱意,直至后来她的家庭破产她们在流亡的途中亲眼目睹母亲被日军蹂躏,但珍珠不听母亲的告诫独自出来暴露在日军的视野下,不仅没有拯救母亲自己也被日军无情的强暴了,丧失了女人最宝贵的生育能力,但也就是在这时,她用牺牲换来了一直最渴望的母亲的深爱,“我喜欢这个名字却有别的原因,蚌里进了一颗沙子,就长出了珍珠……你爸爸进入我的身体,就像沙子一样让我难受,但结果呢?我的珍珠出生了。”在绝望中衍生出的炽热的母爱让珍珠多年的受伤的心得到了嫉妒的安慰,但这件事却也成为她之后创伤的诱因。
  珍珠在到了美国之后无法接受曾经风靡上海滩的月份牌女郎沦为每天在家里做饭带孩子的妇人,而梅却能够快速恢复活力整日从事着自己爱好的事业,珍珠对梅既是羡慕又有着不甘心。“一直以来,我才是那个第一个发现新鲜事物的人,现在却变成她每天向我讲述唐人街正在规划哪些商店,有哪些好玩的东西。”倍感沮丧和创伤的珍珠把自己的欲望深埋在心底,她在意识层面抵触异国文化的同时却在潜意识层面对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新文化产生了认同感,这也是她对梅矛盾感情的由来之一。珍珠不仅对梅有着矛盾的感情,甚至对一开始并无感情的山姆和梅过继给她的乔伊都有着矛盾的感情。在逃亡过程中不堪的回忆、在美国生活的艰辛,以及面对山姆和梅还有乔伊复杂的心境折磨着珍珠,使她越来越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迷茫与困惑。而一切的高潮是山姆为了保护家人免遭美国当局彻查身份而自杀,珍珠陷入极度痛苦当中,并且认为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梅。两姐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梅的话深深刺痛了珍珠的心,却也让她看到了自已的懦弱与逃避。“你以为你很勇敢,还放弃了这么多东西……但实际上,你是个懦夫,这么多年,你害怕,你软弱,你多疑……你让一夜,一个可怕的悲惨的夜晚害得你跑啊,跑啊,跑啊。”尽管这些话直白又伤人,却让珍珠真正看清了自己这么多年背负的枷锁,让她重新开始审视自己。乔伊的出走,让珍珠真正醒悟,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在已经是一个美国人了,虽然有着对祖国的眷恋和深情,但是美国才是让她的夢开始的地方,去往中国不但没有让她有归根的感觉,反而让他感到“在失去自己的家。”珍珠带着对上帝的信仰回到了中国,消解了对梅的误会和Z·G的单恋,一行人满怀希望的重返大洋彼岸。到这里,珍珠的人格和身份得到了重建,她不仅兼具着中国女人的勤奋隐忍又有着美国女性身上的独立坚强,珍珠的意识和潜意识达到了和解与统一,她已经不再是那个流离失所的难民,也不再是曾经上海滩的月份牌女郎,她用流淌着中国血脉的身躯坚定又满怀希望的跋涉在这片新土地上,开拓者属于自己的美国梦。   三、第三代追寻:以乔伊为代表
  乔伊是梅和Z·G的私生子,过继给了珍珠,她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一代人。她美丽、机灵,从小便到爷爷的店里帮忙,也经常去片场客串。生长在美国的她有着黄种人的皮肤和却在骨子里受到西方文化的感染,自由烂漫、叛逆倔强。她不知道她一直叫姨妈的梅才是生她的妈妈,不知道一直疼爱自己的爸爸山姆其实是爷爷的“纸儿子”,她也不知道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她是一个与祖国割裂被家族秘密隔离的“他者”,她既没办法体谅家族的隐秘的疼痛,也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的环境。她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是模糊的甚至是困惑的。乔伊在芝加哥大学秘密加入了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招致了她爸爸被调查,甚至面对全家被驱逐的困境,山姆用自杀保全了家人,也让乔伊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达到了顶点。她的整个世界都被撕裂了,她被迫知道了一切的真相,内心遭受了无与伦比的创伤。“我不再知道我是谁了,我不再理解这个国家了,我恨这个国家害死了爸爸……”这一系列残酷的真相使乔伊原有的身份被解构了,她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所以最后离家出走准备回上海找到她的生父,面对那个被视为故土却又从未踏上过的全新的世界。乔伊这一代人的身份认同不断被时代、历史和真相改变着,他们也不断去追寻着、发现着、重塑着,小说的结局并未明确说明珍珠是否能找到乔伊,但是,在作者看来,已经完全重塑人格和身份的珍珠与梅一定能将乔伊带回来,并且帮助她完成对自身身份的理解与认同。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是一段三代移民共同书写的历史。故事的开始在上海,结束也是在去往祖国的路上,但是,这一次的返回,不是为了寻根而是开启全新的生活。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有着隐秘而伤痛的过往,都在异国他乡面臨着身份转换的不适和迷惘,但也都在挣扎和痛苦中进行着新的身份的建构。中国已然不是他们曾经的故乡,但是这份中国情是融化于血脉中无法割舍的,而属于他们的美国梦,是他们对未来的愿景和期待。作者邝丽莎也为我们揭示着华裔进行身份建构的途径:只有不忘初心坚持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感和自信感,同时尊重西方文化,以开放和谐的心态才能促进中西文化的繁荣共存。在跨文化交流的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邝丽莎.上海女孩[M].谢春波(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2]赵冬梅.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项蕴华.身份建构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9(05).
  [4]张羽.美国华裔文学中女性身份的建构[D].安徽大学,2011.
  [5]刘竞.《上海女孩》中秦珍珠的创伤体验及身份建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6]Bhabah 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New York: Routledge,1994.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冰雪皑皑的南极,到海天云蒸的赤道;从花天锦地的城镇集市,到人迹罕至的边境荒漠,总有一些或锦簇,或 朴素的草木,无声无息地装点人们的梦。当我们“春风得意马蹄疾”[1]时,草木陪伴在我们身边;当我们“而今识尽愁滋味”[2]时,它们也不曾离去。多情的词人才子看到它们的不凡之处,用诗词给予它们丰富的内涵。他们或白描,或工笔,给无情草木染上了丰富感情的色彩。本文主要就《诗经》、《楚辞》中的几首名篇
摘 要: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件事的成败。也有人说“笑一笑,十年少”,可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对一个人身心健康是多么重要。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树立好人生目标,健康快乐的生活。  关键词:焦虑;积极心态;人生目标  作者简介:王雅蓉(1987-),女,汉族,陕西蓝田县人,硕士,单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
摘 要:电影《霸王别姬》是第一部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内地电影,导演陈凯歌也由此晋级国际级导演行列。韩国电影《王的男人》也在短短67天时间已有超过1200万人观看影片,相当于每四个韩国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看了该片。历经八年,一个中国,一个韩国,同样是同性恋话题,其中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不同。  关键词:《霸王别姬》;《王的男人》;同性恋;同和不同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传统电视访谈节目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的出现,是对传统电视访谈节目的一次成功创新。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电视访谈节目未来的革新方向。  关键词: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革新  作者简介:蒙诗雨(1990-),女,汉族,四川南充人,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崔喆(1992-),女,汉族,山西临汾人,云南
摘 要:潘毅在《中国女工》文章中探究女工们自觉或者尚未自觉的阶级主体意识以及身份认同的时候,她从工厂女工的身体话语和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的微小的反抗中发掘了一个即将要尖叫破茧而出的新的历史主体多重的身份以及挣扎的可能性。  关键词:打工妹;身份认同;阶级主体  作者简介:沈照祯,女,青岛大学2015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作家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本文以英俄语中的动物喻人词语为例,从比喻意义相同、缺省、冲突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动物喻词在两国语言文化中比喻意义的异同,挖掘形成比喻意义背后的深层原因,发现动物喻人词语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地理、气候、历史、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英俄对比;文化分析;动物喻人  作者简介:曹雪(1995-),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语笔译
圆满的旅程  采访那天下午,彭薇的摄影师朋友正好来了,拿出他刚剪好的短片。这是他为彭薇在台北历史博物馆的最新个展“圆满的旅程”拍摄的视频作品,半小时,记录艺术家的一天。镜头里彭薇被拍得很美,大段访谈也有意思。可她不太满意,一直在追问摄影师:那些买菜的镜头呢?做饭的呢?吃的呢?摄影师反复解释:“那些镜头不太好看。”“不需要好看,我就想要我平常生活的状态。”彭薇笑嘻嘻,但坚持。  8月7日展览在台北开
上中学的时候读到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篇叙事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讲七个农民漫游俄罗斯寻找快乐。诗人表现的是对社会的忧戚,主题很宏大,让人肃然起敬。一直到今天印象都很深。  如今我在生活中听到的多是对个人快乐的追寻。不知为什么,感叹不已的常常是我们常人羡慕得不得了的成功人士:有权的感叹权是高危行业,有钱的感叹穷得只剩了钱,有闲的感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种感叹最顶级的莫过于美国总统。  美
作者简介:简子淇(1991.5-),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马克思韦伯曾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不知不觉中,诱惑时刻随之而来,想要的、不想要的东西会劈头盖脸砸向人类,就如同列车根本不知道前方是否有铁轨,但惯性的作
摘 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种新的文学模式也兴起了,那就是城市文学。在写作模式上,城市文学主要以日常生活写作为主,表现城市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况,有的也展现了城市人精神面貌的“得与失”。同时,90年代以来,城市文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它们的主导精神渐渐走向了对“肉欲”的描摹。本文主要对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和困境进行简单的论述和说明。  关键词:城市文学;困境;批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