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图书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探析——以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

来源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nn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述了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播和传承的意义,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指出了高校图书馆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定位,以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探析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推广和创新活动,深入阐发传统文化精髓,营造崇尚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激发青年学生的文化使命担当,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树立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教育即教化,是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统一,是国家的根本大事。教育的目的是塑造灵魂、塑造人格、塑造能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珍惜天性,释放潜能。天性即本性,潜能即可能。饮食男女,爱心、善心、好奇心、自尊心,都是人的天性。直觉、灵感、想象力、意志力,均属人的潜能。阿炳双目失明,留下传世经典《二泉映月》。音乐大师贝多芬体弱多病,两耳失聪。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天才可能是偏才
尽管人类所有文字都有其书写的法度,但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以象形和指事为主要造字法的文字,汉字更具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形式美感。加之中国传统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运用,使中国书法不仅成为一种高雅艺术,与诗歌、绘画等密不可分,而且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与匾额、楹联等浑然一体,因而具有更为广泛的提升审美素养、涵养精神境界、陶冶心灵情操的美育意义。尤其是五四前后,自觉肩负起启蒙与救亡使命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开始走向民间,使传统诗歌、绘画、书法等均获得新的形式与内容,也使中国现代美育甫一发生就具有了更为广泛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