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海林在《论真实的作文》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虚假的作文,根本不需要写作却偏要你写;根本没有一个具体的语境,只是教师要我写,我就写,就完了。”一句话,写作的动机性严重缺失。写作动机性的严重缺失造成了目下语文写作教学的严重低效:学生厌写作文,应付教师了事。
如何改观这种现象呢?李海林认为:真实的语言任务、真实的语言环境、真实的语言成果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前提。一句话,真实的写作行为就是生活,这是“写作生活化”这一理念的真谛。
所以,要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读写成果的机会:
一、开名著阅读交流会
学校“书香满校园”活动倡导读名著,并开设有专门的阅读课,每周一节。这节阅读课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学生的阅读热情很高,但是时间有限,一节课下来,学生读的东西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号召学生课外读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名著,更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读完。如果不以某种形式检验,学生阅读也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要增强效果,就要与写结合,并作多向的交流。可以开设名著阅读交流课,促进学生交流。
基本的做法是每月要求学生读一部名著,特别长的可以延长至两个月。所读名著的名称、字数、平均每日所读的页码,都统计在一张纸上。这样,就促使学生专心去读完一部名著,有计划地去读完一部名著,而不至于半途而废。为了保证所读的效果,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以日记的形式写在日记本上。等要求读完的期限一到,便召开一次名著阅读交流会。先以小组的形式交流本人的读后感,从中产生一名优秀者,参加全班竞选。十个组十名优胜者,轮流上台来读,最后大家举手表决,选出两名最优秀者,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这种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自己的成果能有一个交流展示的舞台,他们感觉很满足。这种评比的方式也可以延伸到平时的作文教学,依座次排列将全班划分为四个区,每个区设“区长”,学生作文当堂写完后先同桌相互批阅,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推出的好作文交到“区长”外再进行筛选,筛选出的好作文代表本区参加四个区的竟选,最后产生一名优胜者。这种形式颇受学生欢迎,他们都踊跃参与其中,以争取胜出为荣。
二、与学生一块欣赏好文章
教师应该喜欢阅读,如果在阅读中发现有适合学生的文章,就可以读给学生听。可以专门开设一节美文赏读课,就是由教师读一两篇好的文章,然后让学生听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感悟,或内容,或语言,或写法,自由灵活,参与为佳,极少限制,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此种形式之所以很奏效,全在给予了学生完全的自由、发言的机会、竟辩的场合。比如,为了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可以在班会课上给学生读有关母爱的主题的文章。故事本身感人至深,教师读得投入,亦不白动感情,有时不由哽咽得停下来,学生也一片寂然。读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表看法。此种形式较之空洞地给学生讲道理,要有效很多。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此举也好处很大。首先,由教师精心挑选并亲自来读的文章,对学生有一种莫大的吸引力。听后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满足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欲望,长篇大论可,一言半语亦可,自由灵活,也是提高学生读书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自凡是写作的行为,无不是以交流欣赏、获得他人的肯定为目的,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交流对话是人的天性。阅读写作如果注意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求,效果肯定显著。还可以搜集学生好的日记作文,积累起来,不时往外投寄,此举对学生激励更深,缘由不外在此。因此,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必须多给予学生展示读写成果的机会。
如何改观这种现象呢?李海林认为:真实的语言任务、真实的语言环境、真实的语言成果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前提。一句话,真实的写作行为就是生活,这是“写作生活化”这一理念的真谛。
所以,要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读写成果的机会:
一、开名著阅读交流会
学校“书香满校园”活动倡导读名著,并开设有专门的阅读课,每周一节。这节阅读课对学生来说弥足珍贵,学生的阅读热情很高,但是时间有限,一节课下来,学生读的东西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号召学生课外读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名著,更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可读完。如果不以某种形式检验,学生阅读也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要增强效果,就要与写结合,并作多向的交流。可以开设名著阅读交流课,促进学生交流。
基本的做法是每月要求学生读一部名著,特别长的可以延长至两个月。所读名著的名称、字数、平均每日所读的页码,都统计在一张纸上。这样,就促使学生专心去读完一部名著,有计划地去读完一部名著,而不至于半途而废。为了保证所读的效果,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以日记的形式写在日记本上。等要求读完的期限一到,便召开一次名著阅读交流会。先以小组的形式交流本人的读后感,从中产生一名优秀者,参加全班竞选。十个组十名优胜者,轮流上台来读,最后大家举手表决,选出两名最优秀者,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这种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因为自己的成果能有一个交流展示的舞台,他们感觉很满足。这种评比的方式也可以延伸到平时的作文教学,依座次排列将全班划分为四个区,每个区设“区长”,学生作文当堂写完后先同桌相互批阅,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推出的好作文交到“区长”外再进行筛选,筛选出的好作文代表本区参加四个区的竟选,最后产生一名优胜者。这种形式颇受学生欢迎,他们都踊跃参与其中,以争取胜出为荣。
二、与学生一块欣赏好文章
教师应该喜欢阅读,如果在阅读中发现有适合学生的文章,就可以读给学生听。可以专门开设一节美文赏读课,就是由教师读一两篇好的文章,然后让学生听后展开讨论,发表见解感悟,或内容,或语言,或写法,自由灵活,参与为佳,极少限制,学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此种形式之所以很奏效,全在给予了学生完全的自由、发言的机会、竟辩的场合。比如,为了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可以在班会课上给学生读有关母爱的主题的文章。故事本身感人至深,教师读得投入,亦不白动感情,有时不由哽咽得停下来,学生也一片寂然。读后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自由发表看法。此种形式较之空洞地给学生讲道理,要有效很多。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此举也好处很大。首先,由教师精心挑选并亲自来读的文章,对学生有一种莫大的吸引力。听后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满足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欲望,长篇大论可,一言半语亦可,自由灵活,也是提高学生读书兴趣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自凡是写作的行为,无不是以交流欣赏、获得他人的肯定为目的,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交流对话是人的天性。阅读写作如果注意满足学生这一方面的需求,效果肯定显著。还可以搜集学生好的日记作文,积累起来,不时往外投寄,此举对学生激励更深,缘由不外在此。因此,语文教学尤其作文教学,必须多给予学生展示读写成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