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为载体的信息时代,过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用简单的陈旧的教学手段向幼儿进行强制性的“教”,而没有幼儿主动地“学”,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了主要由老师向幼儿发号施令,幼儿只是被动地执行。因此,应高度重视教育过程手段的改革,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多媒体技术正成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与课程活动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手段。
关键词
多媒体民族艺术民族舞蹈民族美工民族音乐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沉淀的民族艺术精彩绝伦,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民族艺术所体现的自然、古朴、悠远、博大、鲜活热烈的民族精神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中,让幼儿感受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是保持民族本色,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好方法,是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的最佳形式,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使他们初步地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美,表现民族文化艺术和创造民族文化美的发好方法。
我县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县,其中以哈萨克族居多,长期以来,哈萨克族人除放牧以外,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在这样的草原生活中,它们形成的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游戏以及民族图画。近几年来我园也开始注重民族艺术教育,起初,我们也感到相当困难,因为自身不属于哈萨克族,在描述和讲解中都不能够细致到位。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克服这一点,它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它们充分显示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为幼儿所喜爱,下面我从幼儿园民族艺术教学活动方面谈谈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一、媒体教学使民族舞蹈的创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哈萨克族的“天鹅舞”是把妇女们对天鹅的钟爱之情,体现在各种美好的舞蹈中,她们通过双翼般的手臂,表现天鹅的意境,使舞蹈柔美、轻盈。这类舞蹈在幼儿园深受女孩的喜爱,我们在课件制作时,把天鹅制作成动画效果。让幼儿直观的欣赏、观察天鹅的动态与静态美,然后配上美丽的草原背景,孩子们首先就会被它所吸引,课件播放后,不需要老师过多地讲解与示范,大多数的孩子就能自由舞动手臂模仿出天鹅双翼扇动的动作。
通过长时间把舞蹈与媒体结合教学后进一步优化幼儿园舞蹈教学的结构,形成舞蹈教学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特色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哈萨克族舞蹈因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一直以口传身授为主,而多媒体因其具有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舞蹈信息的另类载体被引入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的教育媒体也不同。尤其是哈萨克族儿童舞蹈经常有因音色单一,对乐曲风格体现不足,而音乐对于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习哈萨克民间舞时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黑走马》来伴奏。使幼儿通过听觉获得对此类舞蹈风格特点的认识,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启发并感染幼儿。另外,视听媒体具有使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视听结合,形象鲜明直观,传达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学习哈萨克民间舞“狗熊舞”时,让幼儿在课前通过放映优秀的舞蹈录像和影片等,了解哈萨克族风土人情以及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在模仿时,幼儿很容易地掌握其特征,两手臂弯曲,两腿分开弯曲略蹲,同时突出狗熊的性格特征,通过观摩获得对此舞蹈更全面准确的认识,也是对教师个体动作有局限的一种弥补,而且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使之感受优秀作品的艺术魅
力,提高幼儿对舞蹈的创造能力。
二、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幼儿园民族美工教学结构
哈萨克族奇特的服饰、优美的图案一直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的民间作品如:折扇、花靴、花伞、毡房等深受幼儿园小朋友的喜爱。
首先,幼儿园民族美工欣赏活动是老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美德,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活动。
其次,在学习民族美工的制作时,老师只有苍白的讲述,让幼儿感知太少,有些幼儿往往在制作的过程中就气馁了,但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效果就会大大不同,如:在“民族美工图案的粘贴”与“我的毡房”制作中,我让画面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欢快优美悠扬的音乐旋律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欣赏,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当谈到对画面的印象时,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大胆讲述了自已的感受。再如民族图画《民族小朋友手拉手》时,画面中密密的大森林让孩子们感到恐惧,他们担心其中有大灰狼,当我们用投影仪放大树丛中小鸟时,孩子们兴奋起来,恐惧感顿时消失了。我还将这幅图制作成课件编成一个小故事,图片一张张放出,对着图片,伴自优美的音乐旋律,老师讲述了一个民族小朋友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的故事,这样让孩子们顿时产生一种对自己家乡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目前,在幼儿民族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即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方式,其一是设定绘画总体框架,过多强调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临摹为主,一般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好范画,然后再让幼儿依葫芦画瓢,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框架式”。其二是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放任自流,幼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至于主题思想,方式、技巧,老师管的很少,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涂鸦式”。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种方式产生的消极效果是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中,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第二种方式产生的消极效果是可能导致幼儿绘画主题,绘画总体水平的停滞不前。为了优化美工教学结构,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如:想象、制作粘贴相结合的美工“衣服”和“靴子”的学习中,主要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我利用PPT课件的制作,将形、声、色三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幼儿的视听感官,再播放舒缓的音乐,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在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幻的信息传递中,幼儿很轻松、很自然地创造出自已喜爱的民族服饰以及多种多样的靴子。这里当然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启发,但是教师作用仅仅是引导与启发,让幼儿自己放心大胆地去想,进行再创作。
三、媒体的应用,激发了幼儿对民族游戏的兴趣
哈萨克族民间游戏本身就有多样性,科学性,趣味性以及随机性。民间游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这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内容生动具体,形式轻松活泼,且伴有节奏,兴趣盎然,始终沉于欢乐之中。
哈萨克民族民间游戏相当的丰富,有叨羊、跳马、挤油渣、擂台等,由于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适合儿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近几年,我们把民间游戏也纳入了幼儿园游戏当中,但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虽然有兴趣并参与性较高,但对游戏的内涵理解太少,因此我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先找民间资料让幼儿进门欣赏,如摔跤、叨羊等,孩子们在直观欣赏原始资料的同时也听了有关的讲解,这样幼儿就懂得了摔跤这一民间游戏的由来以及游戏规则。此后,我又自己设计了PPT课件,把人物动画,如“挤油渣”这个游戏,几个幼儿靠墙而立,用肩部的力量向中间挤,被挤出的人向旁边去,再向中间挤如此反复进行。因此,在课件中,我把一排孩子进行动画效果,并配上声音,让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就好像在体验一种“游戏竞赛”,最后赢了的孩子高声欢呼,其他的也被感染。在自己进行游戏时,也倍加努力,这样游戏氛围也有所提高。再如游戏“警察捉小偷”,此游戏是将幼儿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警察”,一组为“小偷”,场地上,分别画两个圈为各自的家,游戏开始“小偷”出来活动,四散跑开,“警察”出来捉“小偷”,把“小偷”捉回“警察”的家,未被捉住的“小偷”如果跑回自己的“家”,“警察”就不能再捉了。这个游戏深受所有孩子的喜欢,但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能更加体验真实感,我进行了设计,在电脑中录制了与“警察”“小偷”相关的音乐,并在“小偷”出现时设计了昏暗的背景图,“警察”出现时响起了洪亮的配音,这样孩子们在游戏时就更投入了,并有了真实作战的感觉,一个个就像真正的“警察”一样,即使扮演“小偷”也演得淋漓尽致。
四、多媒体与幼儿音乐结合,达到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应当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要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进行分析,在过去的模式中仅仅依靠老师的口述和录音机的音响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其效果往往是老师讲的口干舌噪,而幼儿听的精淡无味,百思不得其意,所以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课一直是让我头疼的课。
现在,多媒体技术进入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教学容纳了大量信息,并反映给幼儿难于理解的形象化,应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民族音乐“小手鼓”为帮助幼儿理解并记住歌词,提高幼儿意义识记能力,根据歌词内容设计电脑动画,当唱到“我是一个小鼓手”时,屏幕上出现一位小朋友,面前放着一面大鼓,手拿鼓槌,唱到“敲起大鼓咚咚咚”,屏幕上小朋友做敲鼓动作,唱到“太阳听了微微笑”,屏幕了出现一个太阳宝宝,面带微笑,唱到“花儿听了点点头,小鸟听了跳起舞,小朋友听了多高兴”,屏幕左下角出现几条拟人化的花朵在微笑着点头,天空中小鸟在飞来飞去,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小朋友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这样幼儿一边看画面,一边就很容易回忆歌词,进而随音乐跟唱,并且运用电脑动画手段组织音乐活动,有效地激发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灵感。
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组织民族活动,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了老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教学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钻研、探索和创新。
二十一世纪是以现代化教育手段为载体的信息时代,过去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用简单的陈旧的教学手段向幼儿进行强制性的“教”,而没有幼儿主动地“学”,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了主要由老师向幼儿发号施令,幼儿只是被动地执行。因此,应高度重视教育过程手段的改革,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多媒体技术正成为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与课程活动相结合的先进教学手段。
关键词
多媒体民族艺术民族舞蹈民族美工民族音乐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沉淀的民族艺术精彩绝伦,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民族艺术所体现的自然、古朴、悠远、博大、鲜活热烈的民族精神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中,让幼儿感受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是保持民族本色,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好方法,是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的最佳形式,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使他们初步地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美,表现民族文化艺术和创造民族文化美的发好方法。
我县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县,其中以哈萨克族居多,长期以来,哈萨克族人除放牧以外,狩猎也是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在这样的草原生活中,它们形成的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游戏以及民族图画。近几年来我园也开始注重民族艺术教育,起初,我们也感到相当困难,因为自身不属于哈萨克族,在描述和讲解中都不能够细致到位。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克服这一点,它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它们充分显示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为幼儿所喜爱,下面我从幼儿园民族艺术教学活动方面谈谈多媒体应用的优势:
一、媒体教学使民族舞蹈的创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哈萨克族的“天鹅舞”是把妇女们对天鹅的钟爱之情,体现在各种美好的舞蹈中,她们通过双翼般的手臂,表现天鹅的意境,使舞蹈柔美、轻盈。这类舞蹈在幼儿园深受女孩的喜爱,我们在课件制作时,把天鹅制作成动画效果。让幼儿直观的欣赏、观察天鹅的动态与静态美,然后配上美丽的草原背景,孩子们首先就会被它所吸引,课件播放后,不需要老师过多地讲解与示范,大多数的孩子就能自由舞动手臂模仿出天鹅双翼扇动的动作。
通过长时间把舞蹈与媒体结合教学后进一步优化幼儿园舞蹈教学的结构,形成舞蹈教学应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特色式,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哈萨克族舞蹈因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教学形式上一直以口传身授为主,而多媒体因其具有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舞蹈信息的另类载体被引入舞蹈教学中。民族舞蹈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的教育媒体也不同。尤其是哈萨克族儿童舞蹈经常有因音色单一,对乐曲风格体现不足,而音乐对于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习哈萨克民间舞时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黑走马》来伴奏。使幼儿通过听觉获得对此类舞蹈风格特点的认识,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启发并感染幼儿。另外,视听媒体具有使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视听结合,形象鲜明直观,传达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学习哈萨克民间舞“狗熊舞”时,让幼儿在课前通过放映优秀的舞蹈录像和影片等,了解哈萨克族风土人情以及民间舞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在模仿时,幼儿很容易地掌握其特征,两手臂弯曲,两腿分开弯曲略蹲,同时突出狗熊的性格特征,通过观摩获得对此舞蹈更全面准确的认识,也是对教师个体动作有局限的一种弥补,而且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使之感受优秀作品的艺术魅
力,提高幼儿对舞蹈的创造能力。
二、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幼儿园民族美工教学结构
哈萨克族奇特的服饰、优美的图案一直也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的民间作品如:折扇、花靴、花伞、毡房等深受幼儿园小朋友的喜爱。
首先,幼儿园民族美工欣赏活动是老师指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美德,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活动。
其次,在学习民族美工的制作时,老师只有苍白的讲述,让幼儿感知太少,有些幼儿往往在制作的过程中就气馁了,但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效果就会大大不同,如:在“民族美工图案的粘贴”与“我的毡房”制作中,我让画面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欢快优美悠扬的音乐旋律出现在小朋友的眼前,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欣赏,孩子们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当谈到对画面的印象时,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大胆讲述了自已的感受。再如民族图画《民族小朋友手拉手》时,画面中密密的大森林让孩子们感到恐惧,他们担心其中有大灰狼,当我们用投影仪放大树丛中小鸟时,孩子们兴奋起来,恐惧感顿时消失了。我还将这幅图制作成课件编成一个小故事,图片一张张放出,对着图片,伴自优美的音乐旋律,老师讲述了一个民族小朋友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的故事,这样让孩子们顿时产生一种对自己家乡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目前,在幼儿民族美术教育中存在着两种即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方式,其一是设定绘画总体框架,过多强调基本功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以临摹为主,一般由老师在黑板上画好范画,然后再让幼儿依葫芦画瓢,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框架式”。其二是过分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放任自流,幼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至于主题思想,方式、技巧,老师管的很少,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涂鸦式”。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种方式产生的消极效果是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容易使幼儿在学画时陷入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中,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第二种方式产生的消极效果是可能导致幼儿绘画主题,绘画总体水平的停滞不前。为了优化美工教学结构,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有利于幼儿感知,理解新知识,在探索中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如:想象、制作粘贴相结合的美工“衣服”和“靴子”的学习中,主要让幼儿自己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我利用PPT课件的制作,将形、声、色三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幼儿的视听感官,再播放舒缓的音乐,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在丰富多彩的富于变幻的信息传递中,幼儿很轻松、很自然地创造出自已喜爱的民族服饰以及多种多样的靴子。这里当然少不了教师的引导,启发,但是教师作用仅仅是引导与启发,让幼儿自己放心大胆地去想,进行再创作。
三、媒体的应用,激发了幼儿对民族游戏的兴趣
哈萨克族民间游戏本身就有多样性,科学性,趣味性以及随机性。民间游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这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内容生动具体,形式轻松活泼,且伴有节奏,兴趣盎然,始终沉于欢乐之中。
哈萨克民族民间游戏相当的丰富,有叨羊、跳马、挤油渣、擂台等,由于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适合儿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近几年,我们把民间游戏也纳入了幼儿园游戏当中,但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虽然有兴趣并参与性较高,但对游戏的内涵理解太少,因此我巧妙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先找民间资料让幼儿进门欣赏,如摔跤、叨羊等,孩子们在直观欣赏原始资料的同时也听了有关的讲解,这样幼儿就懂得了摔跤这一民间游戏的由来以及游戏规则。此后,我又自己设计了PPT课件,把人物动画,如“挤油渣”这个游戏,几个幼儿靠墙而立,用肩部的力量向中间挤,被挤出的人向旁边去,再向中间挤如此反复进行。因此,在课件中,我把一排孩子进行动画效果,并配上声音,让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就好像在体验一种“游戏竞赛”,最后赢了的孩子高声欢呼,其他的也被感染。在自己进行游戏时,也倍加努力,这样游戏氛围也有所提高。再如游戏“警察捉小偷”,此游戏是将幼儿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警察”,一组为“小偷”,场地上,分别画两个圈为各自的家,游戏开始“小偷”出来活动,四散跑开,“警察”出来捉“小偷”,把“小偷”捉回“警察”的家,未被捉住的“小偷”如果跑回自己的“家”,“警察”就不能再捉了。这个游戏深受所有孩子的喜欢,但为了让孩子在游戏中能更加体验真实感,我进行了设计,在电脑中录制了与“警察”“小偷”相关的音乐,并在“小偷”出现时设计了昏暗的背景图,“警察”出现时响起了洪亮的配音,这样孩子们在游戏时就更投入了,并有了真实作战的感觉,一个个就像真正的“警察”一样,即使扮演“小偷”也演得淋漓尽致。
四、多媒体与幼儿音乐结合,达到创造美的教学目的
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应当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要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和体裁进行分析,在过去的模式中仅仅依靠老师的口述和录音机的音响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其效果往往是老师讲的口干舌噪,而幼儿听的精淡无味,百思不得其意,所以幼儿园民族音乐欣赏课一直是让我头疼的课。
现在,多媒体技术进入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教学容纳了大量信息,并反映给幼儿难于理解的形象化,应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民族音乐“小手鼓”为帮助幼儿理解并记住歌词,提高幼儿意义识记能力,根据歌词内容设计电脑动画,当唱到“我是一个小鼓手”时,屏幕上出现一位小朋友,面前放着一面大鼓,手拿鼓槌,唱到“敲起大鼓咚咚咚”,屏幕上小朋友做敲鼓动作,唱到“太阳听了微微笑”,屏幕了出现一个太阳宝宝,面带微笑,唱到“花儿听了点点头,小鸟听了跳起舞,小朋友听了多高兴”,屏幕左下角出现几条拟人化的花朵在微笑着点头,天空中小鸟在飞来飞去,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小朋友一边拍手一边唱歌,这样幼儿一边看画面,一边就很容易回忆歌词,进而随音乐跟唱,并且运用电脑动画手段组织音乐活动,有效地激发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灵感。
实践证明,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多角度、多方位地组织民族活动,是一种极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了老师教育活动过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幼儿“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幼儿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起到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教学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不断钻研、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