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正是谁?吴奇隆,冯绍峰,还是半老的陈建斌?要是這么想,你就被电视改编的假雍正形象严重入侵了。雍正在位仅仅十三年,原本呕心沥血忙于政事的他,电视里却整天谈情说爱一刻不得闲,這反差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雍正45岁登基,上承康熙,下接乾隆。可惜,雍正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后人命名的“康乾盛世”在称呼上却压根没有提到他。不过,雍正的即位之谜倒是给现代的文人骚客的电视剧制造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公元1722年,农历冬至,8岁登基,在位超过60年的康熙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康熙眼睛闭得简单,可是没有一部正式的遗诏,没有正儿八经的口谕,這可如何是好?到底传位给谁呢?果不其然,康熙一死,流言立起。
当时的人们盛传康熙在病榻卧床之时,曾屡次召见雍正。雍正去见康熙的时候,非常孝顺地端去了滋补人参汤。哪料人参汤一呈上去,本来身体还撑得住的康熙,喝完就眼皮一翻,驾崩归西了。這还了得!雍正這厮,为夺皇位,竟公然毒死亲父?!
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话说康熙实在是位全才,不但文武双全,才高八斗,还懂医术懂用药,能开药治病。雍正想拿药来毒杀康熙,实在有点自不量力自讨苦吃自找没趣。另外有记载,康熙当年曾说“北人与人参不和”,意思就是咱北方人吃人参是不好的。可以推断,作为北方人的康熙是忌讳吃人参的。再说,雍正照顾生病的康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对于康熙的饮食习惯肯定有所了解和掌握,明明知道老爸不喜欢喝人参汤,还端去伺候,這不是找挨骂吗?再退一步讲,康熙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吃的喝的用的都要经过层层检查,雍正即使想谋权篡位,下毒這么不靠谱的方法,稍微有脑子的人是绝对不会冒险去干的。
但是,有人会说,即使有千万个理由可以证明雍正没有使毒招夺位,他身上也还有许多疑点难以洗白——
前朝皇帝都在乾清宫居住办公,为什么唯独到了雍正却搬去了养心殿?清朝皇帝死后都入葬在清东陵,为什么偏偏雍正去了清西陵?雍正写康熙的实录为什么只有3本,而乾隆写雍正的却有19本,這么大的差距,又是为什么?有人说,這就是雍正做贼心虚的表现,杀死了自己父亲,没脸在自己父亲上班的地方办公、用父亲用过的东西,死后更是没有胆子去自家的陵地见所有的列祖列宗。而仅仅用3本实录来为康熙“立传”,就是雍正毁尸灭迹的表现,想把前朝所有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全部消灭。
哪里有质疑,哪里就有声音。
关于办公地点的搬迁,反对者说,冤枉啊,這可是雍正至尊至孝的表现。老爸死后,雍正宣布守孝三年,守孝就得尽量保存老爸生前“所用之物”的原样,于是雍正就搬到了养心殿。哪料三年守孝还没过完,雍正的母亲又去世了,又是一个漫长三年的守孝。于是,几年下来,雍正已经在乾清宫呆习惯不想搬家了。加之乾清宫跟养心殿本来也没有多远的距离,雍正就顺理成章地长居在了养心殿。
说到“身后事”,其实雍正最初并不想孤家寡人呆在清西陵。他生前早在清东陵找好地方,可是坟墓开始建造之后,才发现墓地位置没有选好,里面到处都在渗水,周遭湿气太重。生前诸多操劳,死后雍正肯定不愿意葬在這么湿重的地方。于是,雍正看看四周,另择高地,选择了清西陵。再说,不埋在清东陵的也不只雍正一个,皇太极的坟墓不都跑沈阳去了?
最后撰写清史的数目差异就更是容易攻破了。顺治、康熙、乾隆這三代皇帝,撰写的数目分别是1本、3本和19本。雍正如果活过来,我想他一定会怒气冲冲地对着质疑者大声说:我爷爷当年只写了1本,我撰写3本还不够吗?
除了种种质疑,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那就是雍正篡改诏书,這尤其活跃在野史漫谈小说里。说是雍正当年将“十”字改成了“于”字,于是“传位十四皇子”变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乍看确实有点儿道理,但是,细究之下,破绽就出来了。清朝作为入关的满族人,并没有丢弃满文,不仅皇子公主们都是双语教育,所有的机要事务也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易改,长长的满文“十”字和“于”字可不是這么简单就能修改的。另外,清代使用繁体汉字,“十”和“于”可是相差千里,篡改诏书还真是项大工程。
仔细研究雍正即位之谜,就会充分明白什么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清,有理也难走天下呀!“兄弟不服说”,“杀人灭口说”,“口谕皇位说”,各种说法如今仍是层出不穷。谁叫康熙当年没有把一份正统官方的声明发出来呢?
不过,這也恰恰就是历史的魅力之处——充满了疑问和探索,总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编辑/梁宇清
雍正45岁登基,上承康熙,下接乾隆。可惜,雍正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后人命名的“康乾盛世”在称呼上却压根没有提到他。不过,雍正的即位之谜倒是给现代的文人骚客的电视剧制造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公元1722年,农历冬至,8岁登基,在位超过60年的康熙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康熙眼睛闭得简单,可是没有一部正式的遗诏,没有正儿八经的口谕,這可如何是好?到底传位给谁呢?果不其然,康熙一死,流言立起。
当时的人们盛传康熙在病榻卧床之时,曾屡次召见雍正。雍正去见康熙的时候,非常孝顺地端去了滋补人参汤。哪料人参汤一呈上去,本来身体还撑得住的康熙,喝完就眼皮一翻,驾崩归西了。這还了得!雍正這厮,为夺皇位,竟公然毒死亲父?!
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话说康熙实在是位全才,不但文武双全,才高八斗,还懂医术懂用药,能开药治病。雍正想拿药来毒杀康熙,实在有点自不量力自讨苦吃自找没趣。另外有记载,康熙当年曾说“北人与人参不和”,意思就是咱北方人吃人参是不好的。可以推断,作为北方人的康熙是忌讳吃人参的。再说,雍正照顾生病的康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对于康熙的饮食习惯肯定有所了解和掌握,明明知道老爸不喜欢喝人参汤,还端去伺候,這不是找挨骂吗?再退一步讲,康熙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吃的喝的用的都要经过层层检查,雍正即使想谋权篡位,下毒這么不靠谱的方法,稍微有脑子的人是绝对不会冒险去干的。
但是,有人会说,即使有千万个理由可以证明雍正没有使毒招夺位,他身上也还有许多疑点难以洗白——
前朝皇帝都在乾清宫居住办公,为什么唯独到了雍正却搬去了养心殿?清朝皇帝死后都入葬在清东陵,为什么偏偏雍正去了清西陵?雍正写康熙的实录为什么只有3本,而乾隆写雍正的却有19本,這么大的差距,又是为什么?有人说,這就是雍正做贼心虚的表现,杀死了自己父亲,没脸在自己父亲上班的地方办公、用父亲用过的东西,死后更是没有胆子去自家的陵地见所有的列祖列宗。而仅仅用3本实录来为康熙“立传”,就是雍正毁尸灭迹的表现,想把前朝所有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全部消灭。
哪里有质疑,哪里就有声音。
关于办公地点的搬迁,反对者说,冤枉啊,這可是雍正至尊至孝的表现。老爸死后,雍正宣布守孝三年,守孝就得尽量保存老爸生前“所用之物”的原样,于是雍正就搬到了养心殿。哪料三年守孝还没过完,雍正的母亲又去世了,又是一个漫长三年的守孝。于是,几年下来,雍正已经在乾清宫呆习惯不想搬家了。加之乾清宫跟养心殿本来也没有多远的距离,雍正就顺理成章地长居在了养心殿。
说到“身后事”,其实雍正最初并不想孤家寡人呆在清西陵。他生前早在清东陵找好地方,可是坟墓开始建造之后,才发现墓地位置没有选好,里面到处都在渗水,周遭湿气太重。生前诸多操劳,死后雍正肯定不愿意葬在這么湿重的地方。于是,雍正看看四周,另择高地,选择了清西陵。再说,不埋在清东陵的也不只雍正一个,皇太极的坟墓不都跑沈阳去了?
最后撰写清史的数目差异就更是容易攻破了。顺治、康熙、乾隆這三代皇帝,撰写的数目分别是1本、3本和19本。雍正如果活过来,我想他一定会怒气冲冲地对着质疑者大声说:我爷爷当年只写了1本,我撰写3本还不够吗?
除了种种质疑,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那就是雍正篡改诏书,這尤其活跃在野史漫谈小说里。说是雍正当年将“十”字改成了“于”字,于是“传位十四皇子”变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乍看确实有点儿道理,但是,细究之下,破绽就出来了。清朝作为入关的满族人,并没有丢弃满文,不仅皇子公主们都是双语教育,所有的机要事务也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易改,长长的满文“十”字和“于”字可不是這么简单就能修改的。另外,清代使用繁体汉字,“十”和“于”可是相差千里,篡改诏书还真是项大工程。
仔细研究雍正即位之谜,就会充分明白什么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清,有理也难走天下呀!“兄弟不服说”,“杀人灭口说”,“口谕皇位说”,各种说法如今仍是层出不穷。谁叫康熙当年没有把一份正统官方的声明发出来呢?
不过,這也恰恰就是历史的魅力之处——充满了疑问和探索,总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