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革”是“十二五”规划的“主题”,而信息技术又是主导“变革”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变革”就是 “信息化”过程,信息化推动变革就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主题。“十二五”期间,如何处理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务信息化建设关系,如何把握政府“新政务”的范式和运行机制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要依据“变革主题”,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在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宏观层面上进行整体规划,不能再由部门主导“零打碎敲”。
建设“新政务”的基本范式
“新政务”的整体设计方案要适应今后改革的整体思路,既要承前启后,又要上下衔接,使设计要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又能适应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要求。
1.加强部门建设
从转变职能、行政体制改革、行政范式重建的责任高度,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主体的权威性、主导性,是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政务信息化管理部门简单采取动员式管理的方法,就是对过去部门主导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方法的简单套用。因此,必须提升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地位,主动参与改革,优化部门的知识结构,真正建立政府CIO制度。增强其权威性、主导性、指导性和服务性职能。
2.做总体规划
当前和今后应该紧紧地把握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变化,要在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宏观层面上有整体推进方案,不能再“零打碎敲”。采取从上到下的路线,从“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方面率先攻关突破。在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包括今后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等。总体设计应该有整体设计、长远设计,也应该承前启后、上下衔接。真正做好统筹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整合行业、部门系统,协调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营,切实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论证和优化项目
完全由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实施各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是不可能的,还要发挥各职能部门主体作用的能动性。但是,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项目往往存在本位主义的局限性。信息的共享性、职能的协同性、行政范式的合理性都存在问题。因此,还需要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修正和优化。
4.加强培训和指导
现在,许多职能部门在有效行政上存在着很多的困惑:老方法不好使,新方法不会使。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往往是有想法没方法。另外,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很强大的方法工具,因此,加强对基层的培训和指导,无论是促进职能部门的有效行政还是推动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5.建立交互机制
把“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与对下的指导结合起来,实现“政务”和“电子”交互推动。通过上下交互形成动力,这应该是最基本的电子政务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方法。
完善电子政务产业体系
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推进,又是电子政务建设主体与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主体的交互推动过程。当前服务主体的现状明显与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客观需求不相符。因此,从产业体系的角度来分析,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还需要相关产业主体的转型、升级做保障。
1.整体性、系统性缺失
中国国情就决定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码可以说尚未系统性地建立,从政治到行政的各种理论很多,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运行方案。因此,“信息化”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和方案的制定,开展由理论思想到政务方案的咨询服务是市场服务体制的缺失。发展政务信息化咨询服务、培育发展政务信息化咨询服务主体、将咨询与开发服务分开,有利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
2.提升软件开发企业综合能力
现在大多数软件公司的综合方案能力不强。技术思想的能动作用不明显。只能简单直接地“表现”客户的需求,不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识别,不能对客户的思想进行技术性的创造与提升,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服务。因此,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也有待于软件开发公司的转型与升级。
3.发挥媒体作用
电子政务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涉及的主体众多。主体不能有效互动、知识割裂,从根本上制约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建议专业媒体充分体现媒体价值,发挥知识整合与相关主体互动桥梁作用,一定会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应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
建设“新政务”的基本范式
“新政务”的整体设计方案要适应今后改革的整体思路,既要承前启后,又要上下衔接,使设计要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又能适应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要求。
1.加强部门建设
从转变职能、行政体制改革、行政范式重建的责任高度,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主体的权威性、主导性,是有效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政务信息化管理部门简单采取动员式管理的方法,就是对过去部门主导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方法的简单套用。因此,必须提升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地位,主动参与改革,优化部门的知识结构,真正建立政府CIO制度。增强其权威性、主导性、指导性和服务性职能。
2.做总体规划
当前和今后应该紧紧地把握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变化,要在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宏观层面上有整体推进方案,不能再“零打碎敲”。采取从上到下的路线,从“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方面率先攻关突破。在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设计的整体方案包括今后政治改革和行政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最终目标等。总体设计应该有整体设计、长远设计,也应该承前启后、上下衔接。真正做好统筹电子政务规划和建设,整合行业、部门系统,协调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电子政务的建设与运营,切实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论证和优化项目
完全由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实施各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是不可能的,还要发挥各职能部门主体作用的能动性。但是,各职能部门上报的项目往往存在本位主义的局限性。信息的共享性、职能的协同性、行政范式的合理性都存在问题。因此,还需要政务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修正和优化。
4.加强培训和指导
现在,许多职能部门在有效行政上存在着很多的困惑:老方法不好使,新方法不会使。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往往是有想法没方法。另外,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很强大的方法工具,因此,加强对基层的培训和指导,无论是促进职能部门的有效行政还是推动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5.建立交互机制
把“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与对下的指导结合起来,实现“政务”和“电子”交互推动。通过上下交互形成动力,这应该是最基本的电子政务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方法。
完善电子政务产业体系
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推进,又是电子政务建设主体与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主体的交互推动过程。当前服务主体的现状明显与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客观需求不相符。因此,从产业体系的角度来分析,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还需要相关产业主体的转型、升级做保障。
1.整体性、系统性缺失
中国国情就决定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起码可以说尚未系统性地建立,从政治到行政的各种理论很多,但没有形成系统的运行方案。因此,“信息化”直接参与行政管理体系的研究和方案的制定,开展由理论思想到政务方案的咨询服务是市场服务体制的缺失。发展政务信息化咨询服务、培育发展政务信息化咨询服务主体、将咨询与开发服务分开,有利于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
2.提升软件开发企业综合能力
现在大多数软件公司的综合方案能力不强。技术思想的能动作用不明显。只能简单直接地“表现”客户的需求,不能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效识别,不能对客户的思想进行技术性的创造与提升,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服务。因此,推动电子政务建设也有待于软件开发公司的转型与升级。
3.发挥媒体作用
电子政务建设是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涉及的主体众多。主体不能有效互动、知识割裂,从根本上制约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此,建议专业媒体充分体现媒体价值,发挥知识整合与相关主体互动桥梁作用,一定会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应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