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孩子一定会有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的优点长处,孩子也不会全部拥有。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思想。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的。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用它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地发生。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愿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否起作用才是重要的。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方式以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行为模式受家长的影响很大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种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也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要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明白,修正了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当时情境中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序,以确保在每一种情境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虽然孩子的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应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的行为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善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寻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孩子定会追随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什么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继而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种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他自然会采用这种方法。孩子也一样。
指定必须用某种方法,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的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种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明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没有方法,只能说已知的方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所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有所改变。相信没有方法并停止寻找,只会使你陷于无力无助的境况。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机会。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容易使事情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经历的每一件事,对他的将来都有影响。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对生活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代替孩子做他该做的事便是企图代替孩子成长。
任何代替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要么依赖思想严重,要么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有能力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不应作为要挟或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信心及活力的最大源泉。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会渐渐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动不动都把它抖出来当成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爱作为筹码,孩子来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如今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的破裂,就是这个原因。
【编辑:花洁】
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绝对一致,所以孩子的看法与你的不同,没有什么奇怪。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孩子一定会有些地方比你更好,而你的优点长处,孩子也不会全部拥有。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孩子有完全与你一样的思想。
每个人都是他本人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价值观的产品。你走过的岁月,与孩子将要走的不会相同,对你正确的不一定对他也正确。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你独特的地方。你能接受孩子的不同之处,他才会接受你对他的看法。
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情,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所以你的经验是孩子的参考资料,但并不一定是正确或可行的法则。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一个人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孩子才会有可能做出相应的改变。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家长或孩子都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因此,“教”孩子不重要,使孩子“学”到了才是重要的。
好的动机只是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推动力,但是不能用它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地发生。你认为那是为孩子好便一定要他跟随你的意愿去做,往往适得其反。
三、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老是强调自己说得怎样正确没有用,孩子收到的信息对他来说是否起作用才是重要的。
话有很多种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领会讲者意图便是最好的方法。用孩子听得明白、能够接受的语言对他说话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信息有同样的反应。一个孩子对你说话的反应,不代表另一个孩子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应。
说话有没有效果由讲者控制,由听者决定。孩子的反应告诉你说了的话有没有效果,而你可以改变说话的方式以控制效果。
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没有效果的说法,越说孩子会越不接受,效果越差。
四、孩子的行为模式受家长的影响很大
家长处理一件事的行为模式,孩子看到了,下次也会跟着做。
孩子看到家长面对一种情况时产生的情绪反应,便会认定那是正确的,并且在自己面对同样情况时也会做出同样的情绪反应。
家长的指令,若用孩子不懂的语言发出,会使孩子难以跟随。不要只为自己想说什么而说,要先想一想这样说孩子会不会明白,修正了再开口。
五、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每个人都为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做事。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有其意识不到的意义。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当时情境中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孩子的潜意识有很多程序,以确保在每一种情境中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虽然孩子的潜意识有时会欠缺周详。
家长需要把孩子的行为与动机分开。我们可以不接受一个人的行为,但应接受背后的动机。孩子的行为有错或者效果不好,我们应该加以否定,但孩子总是不断地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必须肯定他这样的动机。
接受一个人行事的动机,便能接受这个人,因而可以引导他改善行为。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加以肯定,再引导孩子去寻找更有效的做法,这是最易使孩子接受你的途径。
情绪和动机都没有错,只是所选用的做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情绪给孩子力量或方向,动机维持孩子想提升的心,帮助孩子找出有效的做法,是家长的责任。
六、有更好的方法,孩子定会追随
人拒绝改变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孩子必须自己明白什么是更有效果的方法,他才会接受,继而改变。
让一个人认识到另一种方法能使他得到更多,而付出的代价更少,他自然会采用这种方法。孩子也一样。
指定必须用某种方法,是企图操纵对方。所有的人都欢迎帮助,抗拒操纵。你的孩子欢迎你的帮助,但会抗拒你的操纵。
七、凡事总有至少三种解决方法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明至今用过的方法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孩子必须坚持效果,而不是坚持方法。
没有方法,只能说已知的方法行不通。每天都有新事物出现,对孩子的方法也可以有所不同。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到的方法。教导孩子是数年以至数十年的事,这么长的时间里,总可以有新的方法想出来,就怕你停步不肯去想。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有所改变。相信没有方法并停止寻找,只会使你陷于无力无助的境况。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总有至少三个选择的机会。只有一个或者两个选择容易使事情陷入困境;有第三个选择想出来,便会有第四个、第五个更好的选择出现。
八、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过程
孩子所做的或经历的每一件事,对他的将来都有影响。
孩子从发生的事情中学习,从而懂得处理将来遇到的同样事情。
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是想找出其中最好的一个。
孩子要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才知道哪一个是最好的。
孩子对生活充满好奇,正是为了学习如何掌握得更多。
九、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代替孩子做他该做的事便是企图代替孩子成长。
任何代替孩子成长的企图,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要么依赖思想严重,要么缺乏自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不到该学的东西,长大后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家长代孩子做孩子该做的事,不会得到孩子的尊敬。爱依赖的孩子只会对父母抱怨及挑剔。
鼓励和引导孩子做他自己的事,是最有效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这样,孩子才有能力照顾自己。
孩子的自发性、积极态度、自律,都与这点有关,因为这些都需要从“自己做自己的事”中培养出来。
十、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家长对孩子的爱,不应作为要挟或交换的筹码。
这份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信心及活力的最大源泉。因此,孩子必须对这份爱没有任何的怀疑。
这份爱若在家长的语言中表现出带有条件的话,孩子会对亲子关系的崇高程度有所怀疑,因为这份爱,正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和支柱。
这份爱若因孩子做的某些事失去的话,孩子会渐渐变得不在乎它,也就是不在乎这份亲子关系。因此,不要动不动都把它抖出来当成条件。
家长若对孩子开出条件,把爱作为筹码,孩子来日也会把对家长的爱作为筹码。如今社会中,很多亲子关系的破裂,就是这个原因。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