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环境和气候高级经理朴哲英:
全球契约助力企业参与碳交易机制建设
全球契约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另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全球契约在四个方面帮助企业发展:调查研究合理的碳消费价格;基于科学目标指导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关键是确立排放总量边界控制,确立了排放清单及五年承诺的排放规划;鼓励企业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以适应气候变化;鼓励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以负责任的精神实施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政策标准。
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组组长夏青:
环保3.0阶段下企业的评价准则
所谓绿色生产力,一方面包括绿色设计要素,要求环保从设计入手,不断给产品活动全周期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包括绿色循环要素,要求将环保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系统,形成低碳循环。
碳机制建设过程中可依托如下一整套评价准则: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系统管控与评价;比如水中的氨吹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氮的排放产生了污染源,这种行为应不被允许;很多案例表明,低碳产品既要有节能功能,还不能影响产品的使用功能;低碳产品要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必须有数据和事实证明相关的成功案例能被有效复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
技术进步打开绿色高效利用之窗
目前,传统能源行业已进入瓶颈期,新能源行业方兴未艾,一些新能源技术层出不穷。比如,变藻类为宝、赋予藻类改善所在水域水质能力的技术已被研发出来。藻类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容易影响水域水质,还需花费精力清除打扫。该技术能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同时产生相应的就业机会。
技术进步打开了绿色高效利用之窗。人们原先认为煤炭单单只能拿来烧,但事实上不同煤质做成碳时,能使热效率从30%提高到80%左右。这意味着,煤炭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有可能的。
中国石化能源环保部主任耿承辉:
石化企业应起到行业表率作用
中国石化2014年启动了“能效倍增”计划,预计2020年目标是提高效能65%,2025年实现中国石化的能源效率提高百分之百,同时超出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万元产值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
从2011年到2014年,中国石化连续四年对89家生产企业、2000多个炼化装置、3万多个加油站、100多个油田的技术站进行碳盘查。中国石化在7个试点省区市的26个企业开展了碳交易活动,前两个减排期内温室气体交易达到1.4亿元,交易量达到389万吨。要想真正达到温室气体减排,企业还须依靠工程化的实质性减排手段。
国际金融公司(中国)可持续及气候业务部亚洲区负责人、首席项目官员威廉·特兰特:
碳交易法规制定以公平市场为前提
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中国建设碳交易市场有很多优势,比如政府的执行力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机遇和前景广阔等。
建设碳交易机制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定价。只有做好碳定价,才能使私营机构广泛参与碳交易。且由于金融机构能反映市场动态,所以金融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目前,中国也在制定对碳交易的金融服务政策,这对金融服务业务来说很重要。
同时,碳交易法律法规的制定一定要简单易行,并且可将碳减排所增加的成本具体化。比如可计算搭建一座新建筑时选择单层或双层的窗户会增加或降低多少能耗,以及相应的成本增减。
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中国)气候变化副总监张晓晨:
碳市场中企业应建立自身内部系统
据调查显示,可口可乐等国际企业已制定了200多个企业措施,其中就包括碳定价、使用可再生能源、森林保护、温室气体等减排措施。此外,中国石化的内部碳排查工作也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建议企业创立碳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系统内进行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培训,有目标地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长远战略。
中国的碳市场规模巨大,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已设立的7个碳试点城市各自具有不同经济状况,区域个体化差异较为突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
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碳市场管理部副主任张昕:
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7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当前碳机制设计与相关法律制度处于完善阶段,预计2016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国碳市场的总量很大,目前的排放量大概是100亿吨二氧化碳。但由于全国30多个省区市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碳交易制度的配额份额、交易规则、履约规则工作中需要精准化设计。
2016年到2020年是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完善阶段,碳交易市场机制仍需不断的经验积累的完善体制过程。
构建碳排放的数据平台也很重要。企业在积极参与碳交易之外,还应建立企业的专门的机构,建立专业的队伍来进行碳资产管理机制的实施。
全球契约助力企业参与碳交易机制建设
全球契约的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证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另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全球契约在四个方面帮助企业发展:调查研究合理的碳消费价格;基于科学目标指导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关键是确立排放总量边界控制,确立了排放清单及五年承诺的排放规划;鼓励企业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产品和服务,以适应气候变化;鼓励企业与政府密切合作,以负责任的精神实施全球范围内的相关政策标准。
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组组长夏青:
环保3.0阶段下企业的评价准则
所谓绿色生产力,一方面包括绿色设计要素,要求环保从设计入手,不断给产品活动全周期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包括绿色循环要素,要求将环保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系统,形成低碳循环。
碳机制建设过程中可依托如下一整套评价准则: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系统管控与评价;比如水中的氨吹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氮的排放产生了污染源,这种行为应不被允许;很多案例表明,低碳产品既要有节能功能,还不能影响产品的使用功能;低碳产品要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必须有数据和事实证明相关的成功案例能被有效复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
技术进步打开绿色高效利用之窗
目前,传统能源行业已进入瓶颈期,新能源行业方兴未艾,一些新能源技术层出不穷。比如,变藻类为宝、赋予藻类改善所在水域水质能力的技术已被研发出来。藻类生长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容易影响水域水质,还需花费精力清除打扫。该技术能有效解决水污染问题,同时产生相应的就业机会。
技术进步打开了绿色高效利用之窗。人们原先认为煤炭单单只能拿来烧,但事实上不同煤质做成碳时,能使热效率从30%提高到80%左右。这意味着,煤炭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利用是有可能的。
中国石化能源环保部主任耿承辉:
石化企业应起到行业表率作用
中国石化2014年启动了“能效倍增”计划,预计2020年目标是提高效能65%,2025年实现中国石化的能源效率提高百分之百,同时超出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万元产值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
从2011年到2014年,中国石化连续四年对89家生产企业、2000多个炼化装置、3万多个加油站、100多个油田的技术站进行碳盘查。中国石化在7个试点省区市的26个企业开展了碳交易活动,前两个减排期内温室气体交易达到1.4亿元,交易量达到389万吨。要想真正达到温室气体减排,企业还须依靠工程化的实质性减排手段。
国际金融公司(中国)可持续及气候业务部亚洲区负责人、首席项目官员威廉·特兰特:
碳交易法规制定以公平市场为前提
相对于其他经济体,中国建设碳交易市场有很多优势,比如政府的执行力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机遇和前景广阔等。
建设碳交易机制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定价。只有做好碳定价,才能使私营机构广泛参与碳交易。且由于金融机构能反映市场动态,所以金融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目前,中国也在制定对碳交易的金融服务政策,这对金融服务业务来说很重要。
同时,碳交易法律法规的制定一定要简单易行,并且可将碳减排所增加的成本具体化。比如可计算搭建一座新建筑时选择单层或双层的窗户会增加或降低多少能耗,以及相应的成本增减。
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中国)气候变化副总监张晓晨:
碳市场中企业应建立自身内部系统
据调查显示,可口可乐等国际企业已制定了200多个企业措施,其中就包括碳定价、使用可再生能源、森林保护、温室气体等减排措施。此外,中国石化的内部碳排查工作也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建议企业创立碳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系统内进行碳资产管理、碳交易培训,有目标地将绿色发展作为企业长远战略。
中国的碳市场规模巨大,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已设立的7个碳试点城市各自具有不同经济状况,区域个体化差异较为突出。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
国家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碳市场管理部副主任张昕:
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已经开展了7个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当前碳机制设计与相关法律制度处于完善阶段,预计2016年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我国碳市场的总量很大,目前的排放量大概是100亿吨二氧化碳。但由于全国30多个省区市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地区和行业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碳交易制度的配额份额、交易规则、履约规则工作中需要精准化设计。
2016年到2020年是碳交易市场发展和完善阶段,碳交易市场机制仍需不断的经验积累的完善体制过程。
构建碳排放的数据平台也很重要。企业在积极参与碳交易之外,还应建立企业的专门的机构,建立专业的队伍来进行碳资产管理机制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