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培根认为:“读诗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古诗词,能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方式,加厚或刷新我们的人生本色,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笔者认为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高语文素养。
一、聆听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是有声的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即是对音乐的描摹。诵读古诗,尤其注重读的速度、停顿、重音、语调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特点。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要能体会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押的是“ɑo”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词的音乐美,当然不限于由合辙押韵产生的韵律美,还有它所描摹的对象给人的美好乐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两岸猿声啼不住”、“夜半钟声到客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诗句,都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二、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节奏美。它与乐曲的韵律、节奏相符,讲究合辙押韵、平仄搭配,字数、句数整齐、均衡。如李贺的五言诗《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语言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其次是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由于古诗词的字数有限,因而作者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其间的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表现了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句中一个“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使江南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欣赏古诗词的画面美
小语教材中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就色彩而言,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暗含江之蓝、船之褐等。从景物来说,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岭、雪、门、江、船,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教学时可借助幻灯、绘画、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以感受诗的画面美,进而理解全诗的意境,熟读成诵。
四、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意境的营造借助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和准确的遣词造句而实现。古诗词创作的年代较久远,如果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就必须诱发学生的想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借烟花、孤帆、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营造了苍茫、雄阔、渺茫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后惆怅失落的心绪。要深入理解,离不开想象。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诗作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教学时应注意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结合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由入其“境”,悟其“神”,达到会其“意”。
五、感悟古诗词的哲理美
小语教材中不乏哲理诗,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暗含深刻的哲理,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应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理与趣的关系。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这一深刻哲理。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再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苦和对农民的同情,而且抒发了对挥霍浪费粮食的剥削者的无限愤慨,同时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人们还常常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说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
六、激发想象,发展思维
古诗词作者一般都是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诗词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有较大的跳跃性,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诗中的“问童子”,问了什么?针对这一空白,可以联系“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对诗的理解就完整了。有的诗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从中体会诗人赞美祖国山河壮丽的情感。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抽芽长叶,本是十分平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说柳叶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只有激发学生想象,才能感悟诗人这样写既形象、生动,又新颖、贴切。
七、汲取营养,熏陶情感
诗词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如《诗经》,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及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充满生活气息的元代散曲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要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让读经诵诗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
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一、聆听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讲究韵律,是有声的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即是对音乐的描摹。诵读古诗,尤其注重读的速度、停顿、重音、语调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词抑扬顿挫的韵律特点。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学生要能体会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押的是“ɑo”韵。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古诗词的音乐美,当然不限于由合辙押韵产生的韵律美,还有它所描摹的对象给人的美好乐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两岸猿声啼不住”、“夜半钟声到客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诗句,都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二、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节奏美。它与乐曲的韵律、节奏相符,讲究合辙押韵、平仄搭配,字数、句数整齐、均衡。如李贺的五言诗《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语言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其次是语言的精确美、凝练美。由于古诗词的字数有限,因而作者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其间的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表现了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句中一个“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使江南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在诗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欣赏古诗词的画面美
小语教材中有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就色彩而言,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暗含江之蓝、船之褐等。从景物来说,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岭、雪、门、江、船,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教学时可借助幻灯、绘画、音乐、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以感受诗的画面美,进而理解全诗的意境,熟读成诵。
四、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意境的营造借助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情感和准确的遣词造句而实现。古诗词创作的年代较久远,如果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丰富内涵,就必须诱发学生的想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者借烟花、孤帆、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营造了苍茫、雄阔、渺茫的意境,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后惆怅失落的心绪。要深入理解,离不开想象。又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眼中,国家残破,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诗作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教学时应注意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结合理解词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由入其“境”,悟其“神”,达到会其“意”。
五、感悟古诗词的哲理美
小语教材中不乏哲理诗,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暗含深刻的哲理,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用图画和形象说话……一个用逻辑上的论证,而另一个则用图画罢了。”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应处理好情与理、形与神、理与趣的关系。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蕴含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杀的”这一深刻哲理。又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再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苦和对农民的同情,而且抒发了对挥霍浪费粮食的剥削者的无限愤慨,同时道出了一个不可移易的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人们还常常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说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道理。
六、激发想象,发展思维
古诗词作者一般都是凭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诗词语言不但简洁凝练,而且有较大的跳跃性,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诗中的“问童子”,问了什么?针对这一空白,可以联系“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对诗的理解就完整了。有的诗句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达方式,从中体会诗人赞美祖国山河壮丽的情感。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抽芽长叶,本是十分平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却说柳叶是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只有激发学生想象,才能感悟诗人这样写既形象、生动,又新颖、贴切。
七、汲取营养,熏陶情感
诗词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如《诗经》,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陶渊明诗中的率性自然,李白诗中的浪漫情怀,杜甫诗中的家国兴亡之叹,宋词婉约细致的柔情之歌及慷慨激昂的爱国之声,以及通俗精彩、充满生活气息的元代散曲等,都给学生提供了认识当时社会,体会古代生活和生存状态的审美范本。要利用古诗词对学生进行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让读经诵诗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
昆明高新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