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班法”不成良好习惯。用“班法”育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即为以“法”育人。它的落脚点是育人,而不是罚人。因此,在面对学生犯错时,我们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育人为宗旨,本着关爱学生的目的,针对具体情况,或严或活,以达育成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
【关键词】“法” 习惯 育人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习惯这种力量有多强大;可见,习惯对于人生是如此重要;可见,好习惯自然会成就好人生。那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将这句话限定在学校教育里讲,这里的“方圆”其实就是指良好的习惯;“规矩”就是指学校一系列的各层级的规章制度,狭隘理解,它就是指班集体的各项规章制度,即班规,为让学生引起重视,我将之称为“班法”。那“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可以说成:无“班法”不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育成靠“班法”。既然“班法”如此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用“班法”育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呢?即如何以“法”育人?
要做到以“法”育人,那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者缺一不可。
1.有“法”可依
以“法”育人,“班法”要能育人,首先得有“班法”,得有科学的有效的“班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育人为宗旨来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班法”。在制定这样的“班法”前,我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师生要共同调查研究社会、学校、班级的基本情况,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有哪些规章制度和要求,班级有哪些矛盾等等;二是要立哪些“班法”,立这些“班法”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三是班主任要研究学生此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作息时间特点;四是要研究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确保"班法"的科学性、有效性。
在具体制定“班法”时,我们制定的程序是先主要调研班级,然后由班委会针对班级主要矛盾拟写草案,最后由全班民主表决通过,打印并墙壁粘贴提醒。当有人违“法”时,会有专人告诉你犯了哪一条,然后违“法”者遵照执行。但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由班委會针对班级主要矛盾拟写草案,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二要注意遵循民主表决,班主任把关的原则;三要注意所制定的“班法”必须具有时效性,因此,可对其作出适时修改。
我们所制定的“班法”分为“班法”和“组法”。“班法”由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组法”是各行政小组自身制定的组规,它由相应的小组成员共同遵守,对其他小组没有约束力。“班法”在内容上包括奖励条例和惩处条例两大部分,其中惩处条例包括作业法、体育卫生法、课堂法、文化建设条例、值日生条例、班干部条例、班主任条例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如果涉及到班级常规工作和原则性的问题时,就需从重从严的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反之,则从轻从宽的制定相应惩处措施。例如课堂“三闲”的违“法”行为,特制订:违“法”一次,违“法”者义务拾校园内被他人丢弃的矿泉水瓶30个。这样处理,一为让其以后不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二为促使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三为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品质;四为校园卫生做贡献。可谓一举多得。
有“班法”不执行“班法”,就等于没有“班法”。既然有了“班法”,就必须执行“班法”,要执行“班法”,就必须严格执行。
2.执“法”必严
民主制定的“班法”已具备了实施的群众基础。那在此基础上,谁来执行“班法”和怎么执行“班法”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2.1 第一个问题——谁来执行“班法”
这不用多想,当然是班干部。因为一个好的班级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主管学生,而不是班主任主管学生。那班主任做什么?相信学生,指导学生,培养班干部,放手让班干部去管理,以求达到有无班主任,班级都同样正常运转。这样的话,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关键就是培养班干部。那学生先自荐而后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干部应如何培养呢?我有四点思考:一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感;二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三培养班干部的公正意识;四培养班干部的沟通、组织、协调、管理等能力;五培养班干部执行“班法”的能力,这其实就是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
2.2 第二个问题——怎么执行“班法”
在具体执行“班法”的过程中,班级管理者要以育人为宗旨,来做好以下几点:
2.2.1 严格执“法”
这就是要要求班主任和班干部执“法”应公平、公正,而不是以情感亲疏来判断是非,以情感亲疏来确定执“法”与否;这就是要要求班主任和班干部在面对学生犯一些常规性(常规性错误如课堂“三闲”;不交作业;考试作弊;打架;抽烟等等)与非常规性、原则性与非原则性的错误时都要毫不犹豫地严格执“法”(原则性问题如常对老师和同学撒谎;不孝顺父母;无礼顶撞老师等等)。
2.2.2 严中显爱
无论是从重从严处理,还是从轻从宽处罚,都要在处理过程中体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为此,我们执“法”时就更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这样好心才不会办坏事。
2.2.3 严中带活
如果学生所犯得是一些非常规性和非原则性的问题,就可以从轻从宽的灵活处理。
总之,我们既要严格执行“班法”,又要严中显爱、严中带活。
2.2.4违“法”必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能没有不犯错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并且还要抓住学生犯错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然后,使学生下次不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育人是我们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究责的根本目的,而针对错误本身的究责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换句话说就是用“班法”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用“班法”来处罚学生。
培根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那要让学生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就必须教育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因此,在用“班法”来教育学生时,我们就必须遵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原则。“攻心”说白了就是从思想和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处罚教育。不过,在具体的处罚教育中,为使教育结果更有效,还得讲究点方式方法,即究“法”应有方。
违“法”必究,究“法”更要以育人为宗旨,而不能生搬硬套“班法”,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如以情究“法”(即借用平时培养起来的师生情感来教育学生要勇于担责);以理究“法”(即借用讲客观道理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而勇于担责);以活动究“法”(即借用体育活动、游戏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勇于担责);表扬究“法”(即先表扬再究责或先究责在表扬,具体视对象而定,纪律好的学生需先表扬,纪律不好的学生需后表扬);故事究“法”(即用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自觉担责)等等。
综上所述,以“法”育人的落脚点是育人,而不是罚人。在面对学生犯错时,我们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本着关爱学生的目的,针对具体情况,或严或活。但是,只用“班法”来教育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将“法”“情”“理”“德”“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法” 习惯 育人
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可见,习惯这种力量有多强大;可见,习惯对于人生是如此重要;可见,好习惯自然会成就好人生。那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呢?
“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将这句话限定在学校教育里讲,这里的“方圆”其实就是指良好的习惯;“规矩”就是指学校一系列的各层级的规章制度,狭隘理解,它就是指班集体的各项规章制度,即班规,为让学生引起重视,我将之称为“班法”。那“无规矩不成方圆”也就可以说成:无“班法”不成良好习惯。良好习惯的育成靠“班法”。既然“班法”如此重要,那我们怎样才能做到用“班法”育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呢?即如何以“法”育人?
要做到以“法”育人,那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者缺一不可。
1.有“法”可依
以“法”育人,“班法”要能育人,首先得有“班法”,得有科学的有效的“班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育人为宗旨来制定出科学的有效的“班法”。在制定这样的“班法”前,我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师生要共同调查研究社会、学校、班级的基本情况,如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有哪些规章制度和要求,班级有哪些矛盾等等;二是要立哪些“班法”,立这些“班法”的意义和原因是什么;三是班主任要研究学生此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作息时间特点;四是要研究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样才能确保"班法"的科学性、有效性。
在具体制定“班法”时,我们制定的程序是先主要调研班级,然后由班委会针对班级主要矛盾拟写草案,最后由全班民主表决通过,打印并墙壁粘贴提醒。当有人违“法”时,会有专人告诉你犯了哪一条,然后违“法”者遵照执行。但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由班委會针对班级主要矛盾拟写草案,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二要注意遵循民主表决,班主任把关的原则;三要注意所制定的“班法”必须具有时效性,因此,可对其作出适时修改。
我们所制定的“班法”分为“班法”和“组法”。“班法”由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组法”是各行政小组自身制定的组规,它由相应的小组成员共同遵守,对其他小组没有约束力。“班法”在内容上包括奖励条例和惩处条例两大部分,其中惩处条例包括作业法、体育卫生法、课堂法、文化建设条例、值日生条例、班干部条例、班主任条例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如果涉及到班级常规工作和原则性的问题时,就需从重从严的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反之,则从轻从宽的制定相应惩处措施。例如课堂“三闲”的违“法”行为,特制订:违“法”一次,违“法”者义务拾校园内被他人丢弃的矿泉水瓶30个。这样处理,一为让其以后不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二为促使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三为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品质;四为校园卫生做贡献。可谓一举多得。
有“班法”不执行“班法”,就等于没有“班法”。既然有了“班法”,就必须执行“班法”,要执行“班法”,就必须严格执行。
2.执“法”必严
民主制定的“班法”已具备了实施的群众基础。那在此基础上,谁来执行“班法”和怎么执行“班法”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2.1 第一个问题——谁来执行“班法”
这不用多想,当然是班干部。因为一个好的班级的标志之一就是学生主管学生,而不是班主任主管学生。那班主任做什么?相信学生,指导学生,培养班干部,放手让班干部去管理,以求达到有无班主任,班级都同样正常运转。这样的话,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关键就是培养班干部。那学生先自荐而后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干部应如何培养呢?我有四点思考:一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感;二培养班干部的服务意识;三培养班干部的公正意识;四培养班干部的沟通、组织、协调、管理等能力;五培养班干部执行“班法”的能力,这其实就是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
2.2 第二个问题——怎么执行“班法”
在具体执行“班法”的过程中,班级管理者要以育人为宗旨,来做好以下几点:
2.2.1 严格执“法”
这就是要要求班主任和班干部执“法”应公平、公正,而不是以情感亲疏来判断是非,以情感亲疏来确定执“法”与否;这就是要要求班主任和班干部在面对学生犯一些常规性(常规性错误如课堂“三闲”;不交作业;考试作弊;打架;抽烟等等)与非常规性、原则性与非原则性的错误时都要毫不犹豫地严格执“法”(原则性问题如常对老师和同学撒谎;不孝顺父母;无礼顶撞老师等等)。
2.2.2 严中显爱
无论是从重从严处理,还是从轻从宽处罚,都要在处理过程中体现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为此,我们执“法”时就更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这样好心才不会办坏事。
2.2.3 严中带活
如果学生所犯得是一些非常规性和非原则性的问题,就可以从轻从宽的灵活处理。
总之,我们既要严格执行“班法”,又要严中显爱、严中带活。
2.2.4违“法”必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能没有不犯错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并且还要抓住学生犯错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然后,使学生下次不再犯或少犯类似错误,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育人是我们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究责的根本目的,而针对错误本身的究责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换句话说就是用“班法”来教育学生,而不是用“班法”来处罚学生。
培根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那要让学生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就必须教育学生,使之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因此,在用“班法”来教育学生时,我们就必须遵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原则。“攻心”说白了就是从思想和心理上对学生进行处罚教育。不过,在具体的处罚教育中,为使教育结果更有效,还得讲究点方式方法,即究“法”应有方。
违“法”必究,究“法”更要以育人为宗旨,而不能生搬硬套“班法”,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如以情究“法”(即借用平时培养起来的师生情感来教育学生要勇于担责);以理究“法”(即借用讲客观道理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而勇于担责);以活动究“法”(即借用体育活动、游戏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勇于担责);表扬究“法”(即先表扬再究责或先究责在表扬,具体视对象而定,纪律好的学生需先表扬,纪律不好的学生需后表扬);故事究“法”(即用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自觉担责)等等。
综上所述,以“法”育人的落脚点是育人,而不是罚人。在面对学生犯错时,我们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本着关爱学生的目的,针对具体情况,或严或活。但是,只用“班法”来教育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将“法”“情”“理”“德”“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