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与农产品质量——基于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的分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应该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中1461个家庭农场的追踪面板数据,将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推进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方法实证分析农业信息化对家庭农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信息化对家庭农场进行质量认证及进行认证的个数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化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主要通过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方面,信息化通过破解农产品质量认证的技术约束,降低技术成本,为农产品质量认证提供内在推力;另一方面,信息化通过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销售市场狭窄的困境,促进经济效益提升,为农产品质量认证行为提供外在拉力.据此,提出继续加快农村信息化服务普及速度,提高农户信息获取能力和应用能力,强化信息化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路径等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正>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借《中国藏学》一角,说几句想说的话。回想1952年我大学毕业后,走进了藏学研究的门槛,当时我还是一个充满旺盛精力的青年人,而今我已年逾花甲。检讨近四十年自己走过来的道路,虽不算曲折,但并不平坦。中国藏学的全面开展,我认为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在此之前,尽管藏学工作者都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限于当时的形势,频繁的政治运动给正
在举国欢庆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苏联人民对自己各个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总结。民族学研究所和其它科学机关一起,也总结了四十年来民族学发历的情况。研究所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分别举行了学术委员会的纪念大会。研究苏联各民族的研究员们准备了我国各足族地区苏维埃建设成就的报告和讲演。为纪念国庆,“苏联民族学”杂志出了专辑。
建党百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伴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协同共治主体、乡村振兴新时代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演进逻辑和党的政治引领与农民自治实践相统一的行动逻辑,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演进体系.
鉴于企业成功地参与了精准扶贫实践,政府和社会对有效衔接阶段的企业作用寄予了更多新期待,乡土企业位列其中.通过对贵州省乌蒙山区乡土企业X茶园的调查发现,在处理政府、市场、所在社区的复杂关系中,该企业扮演的多重角色存在叠加效应,基本达到了多方预期.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基层政府与X茶园的角色互动再次开启,双方合作的领域围绕特色产业融合、村社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展开.进入衔接阶段之后,在政府产业规划、企业布局、社区治理等政策激励与规制下,X茶园经历了新的角色扮演、巩固与强化过程.这个新的角色建构使乡土企业塑
村民自治是国家制度安排下的基层民主实践,其与基层政府之间的联系亦是必然.调整自治单元是近些年基层政府追求自治有效的主要改革举措,但是,仅仅调整单元似乎很难奏效.贵州省河镇在单元下沉改革遭遇村寨单元自治失去活力的困境下开启二次改革,政府全面介入小单元自治运行,引导和协助村寨单元优化自治组织,同时结合村寨单元的治理习惯和治理资源,以行政力量为小单元自治输入其所需要的物质要素、权威要素、程序要素、规则要素、内容要素,推进外注要素的内生性衔接与自治生长.基于自治运转需要的、适度的政府介入构成了自治生长的关键要素.
农村水环境长期存在"边治理、边衰退"和地方政府监管乏力问题,通过广泛设立村级河长能促进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吗?基于黄河流域4省份实地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检验村级河长的设立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及机制,比较不同流域差异、地理区位及村庄规模下的组群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村级河长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农村水环境治理绩效,对上游村庄、中小型村庄、近郊村的水环境治理绩效有显著的提升效应,且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村级河长有效治理的深层原因在于村庄内部知识资源、关系
提升城乡基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是"十四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城乡基层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困境依然十分突出.本研究从治理动力、治理主体、治理规则以及治理目标等维度提出理论框架;基于苏北地区的实证调查分析基层社区文化治理转型的动因及文化秩序重建的实践逻辑.研究发现,城乡社区结构转型和秩序演化过程中文化主体的多元性、文化治理规则的复杂性以及文化治理目标的引领性等多重社会逻辑共时性运作,使得基
我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正在持续推进,但缺乏投入社会资金的动力.评估消费者对农产品生态系统价值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将生态价值转变为市场价值,是现阶段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基于923份全国消费者样本,以枸杞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价值标签、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标签、产地标签与产品价格为属性开展选择实验.通过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了消费者的偏好及支付意愿.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生态系统价值标签与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标签均有积极的支付意愿,部分生态系统价值标签与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标签存在替代关系,且生态原产地保
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服务外包的影响在学界引起了关注,但仍未见文献关注不同地权界定方式对农业服务外包的影响.利用广东省阳山县提供的"常规确权"和"整合确权"独特准实验场景,研究不同确权方式对农业服务外包的异质性影响,运用PSM-DID模型的计量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确权,整合确权促进农户农业服务外包行为更加显著,提高幅度达到30.41%;但整合确权对不同环节、不同种植规模农户的服务外包行为的影响不一致,主要提升了小规模农户的整地环节外包程度.本研究表明,农地确权方式选择对农业服务规模经营发展具有不同的影
当前,乡村旅游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过于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而忽略了两者内在逻辑的差异性.基于实体与景观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实体意义上,乡村空间是国家保护下的重要权利空间,它以集体土地制度为基础,是惠农公共资源下沉的空间载体,也是农民维持低成本高福利生产生活的空间场域.乡村旅游依循景观制造的逻辑,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吸纳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与公共资源,吸引资本下乡再造商品化景观.景观制造既是乡村空间权利结构重组的过程,也是消解乡村实体功能的过程,可能对乡村振兴造成了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