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这项内容一直是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初中阶段作为学生的过渡阶段,需要切实利用古诗词教学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此,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从“运用故事化语言,提高教学趣味性”“组织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自主理解诗词含义”“结合情境创设,促使学生理解意境、情感”“加强诵读指导,提升学生朗读的热情”这几方面出发,对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开展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故事;情感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202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文化魅力,但由于历史时代和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制约,在初中语文课中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优化古诗词教学,去促进学生加强古诗词理解能力,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是他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运用故事化语言,提高教学趣味性
首先,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诗词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同于白话文那样好理解。教师既然不能改变古诗词的语言形式,那么为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就需要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出发,促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加强学习的欲望。从学生的兴趣特点来看,他们对于故事形式充满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从这一方面出发,充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观沧海》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这篇古诗词的热情。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化的语言向学生讲一讲曹操当时北征乌桓的故事: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样的故事讲解中,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还了解了这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实現了一举多得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故事化形式来展现背景知识,让他们乐于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
二、组织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自主理解诗词含义
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枯燥地讲解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在理解诗词大意方面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加以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摒弃以往灌输式的讲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教师。
例如,还是以《观沧海》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运用故事化语言向学生讲解了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之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自主探究古诗大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字词问题的解决,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去积极思考,还需要和其他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所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被有效调动起来了。之后,每个小组都需要针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总结发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充,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三、结合情境创设,促使学生理解意境、情感
在让学生整体了解了古诗词的大意之后,教师还要能够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欣赏古诗词,即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深入的,才不会停留在表面。在促使学生理解意境、情感等方面,教师要注意结合情境教学法,促使学生懂得“意境”是古诗词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理解古诗词,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的深入。
例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古诗的时候,可以发现这首诗的显著特色就是意象奇特,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促使学生积极想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图片,如展示由杨花、子规、五溪、清风等意象组合形成的图画,让学生结合一定的图画情境去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于友人的思念。又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为了促使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广大人民的同情之情,让学生与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产生共鸣,教师还可以将古今生活进行一定的对比,在对比情境中促使学生去了解古代人民生活的不易,从而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表达。
四、加强诵读指导,提升学生朗读的热情
诵读一直都是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不注意诵读形式的话,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弊端中。为此,在引导学生去诵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不妨丰富诵读的形式,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提高诵读的积极性,保证诵读的质量,引导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美。
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进行配乐,播放充满萧瑟意味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在配乐的支持下,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为了丰富朗读的形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比赛读,即要求各小组学生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分段读,然后每个小组之间开展竞争读,看看哪个小组可以配合得更好,读得更加有感情,从而给予小组一定的奖励,以此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优化古诗词教学,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军平.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与实践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5):34-35.
[2]魏文琴. 初中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故事;情感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202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文化魅力,但由于历史时代和语言表现形式上的制约,在初中语文课中许多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古诗词不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优化古诗词教学,去促进学生加强古诗词理解能力,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是他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下面,本文对于初中古诗词教学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运用故事化语言,提高教学趣味性
首先,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诗词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同于白话文那样好理解。教师既然不能改变古诗词的语言形式,那么为了促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就需要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出发,促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加强学习的欲望。从学生的兴趣特点来看,他们对于故事形式充满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从这一方面出发,充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观沧海》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这篇古诗词的热情。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化的语言向学生讲一讲曹操当时北征乌桓的故事: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这样的故事讲解中,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还了解了这首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实現了一举多得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故事化形式来展现背景知识,让他们乐于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
二、组织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自主理解诗词含义
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枯燥地讲解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需要认识到,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在理解诗词大意方面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加以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摒弃以往灌输式的讲解,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教师。
例如,还是以《观沧海》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运用故事化语言向学生讲解了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之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自主探究古诗大意。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字词问题的解决,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大家共同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去积极思考,还需要和其他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所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被有效调动起来了。之后,每个小组都需要针对自己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总结发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补充,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三、结合情境创设,促使学生理解意境、情感
在让学生整体了解了古诗词的大意之后,教师还要能够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欣赏古诗词,即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深入的,才不会停留在表面。在促使学生理解意境、情感等方面,教师要注意结合情境教学法,促使学生懂得“意境”是古诗词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理解古诗词,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的深入。
例如,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古诗的时候,可以发现这首诗的显著特色就是意象奇特,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促使学生积极想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相关的图片,如展示由杨花、子规、五溪、清风等意象组合形成的图画,让学生结合一定的图画情境去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于友人的思念。又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为了促使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广大人民的同情之情,让学生与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产生共鸣,教师还可以将古今生活进行一定的对比,在对比情境中促使学生去了解古代人民生活的不易,从而能够深刻理解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表达。
四、加强诵读指导,提升学生朗读的热情
诵读一直都是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不注意诵读形式的话,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弊端中。为此,在引导学生去诵读古诗词的时候,教师不妨丰富诵读的形式,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提高诵读的积极性,保证诵读的质量,引导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美。
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的朗读进行配乐,播放充满萧瑟意味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在配乐的支持下,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为了丰富朗读的形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比赛读,即要求各小组学生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分段读,然后每个小组之间开展竞争读,看看哪个小组可以配合得更好,读得更加有感情,从而给予小组一定的奖励,以此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
总而言之,古诗词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学习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优化古诗词教学,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军平.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与实践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5):34-35.
[2]魏文琴. 初中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