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7月爆出“缬沙坦事件”后,华海药业股价应声而落,市值缩水近50亿元;而9月28日美国FDA针对华海药业原料药及成品药发出进口禁令,又导致华海药业股价10月8~10月12日连续5天跌停,截至10月19日,收盘价为11.28元,近10日跌幅约50%,市值蒸发超120亿元。
“缬沙坦事件”是指今年7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公告称,华海药业生产的缬沙坦原料药被检测出一种名为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致癌物杂质,EMA决定对该原料药展开评估调查。
随后,华海药业立即发布公告解释称,该杂质系缬沙坦生产工艺产生的固有杂质,含量极微,且就业内采用的相同生产工艺而言,具有共性。根据相关科学文献中基于动物实验的数据显示,该杂质含有基因毒性。
此次事件会对华海药业2018年全年业绩造成什么影响?华海药业又会采取什么应对方案?针对此类问题,《投资者报》研究员向华海药业发送问询提纲,截至发稿,未能收到相应回复。
据报道称,华海药业是国内制药行业第一家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的药企。在2017年中国药企获FDA批准的38个新药申请中,华海药业通过旗下的美国子公司普林斯通就占据了10个。其生产的缬沙坦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销往北美、欧洲、印度、俄罗斯和南美等市场。数据显示,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2017年销售金额超3亿元,缬沙坦制剂销售额为2043万美元;2018年上半年,其缬沙坦制剂预计销售收入约为1100万美元,按此数据计算,缬沙坦原料药去年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为6.5%。
今年6月,华海药业发布公告称,其生产的缬沙坦片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批件》,这既标志着药监局对于华海制剂出口回国转报的认可,也说明华海转报路径走通。可是“黑天鹅”令局势急转直下。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出通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进行疾病诊疗时,不得使用涉及召回的含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药品,可以使用其他不涉及召回的含缬沙坦原料药药品或者选择其他药物治疗。这样一来,华海药业短期内恐怕无法实现替代进口原研药的目标。
下游制剂生产企业也受到波及,据国家药监局通报,国内涉及使用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的共有6家制剂生产企业。除湖南千金湘江药业的缬沙坦胶囊尚未出厂外,其他5家企业的上市产品中NDMA超出限值,包括重庆康刻尔、海南皇隆制药、哈尔滨三联药业、江苏万高药业、山东益健药业。目前这5家制剂企业均已停止使用华海药业的缬沙坦原料药,并按规定召回相关药品。“从直接的角度,公司可能面临客户退换货的损失,以及制剂厂商因召回所要承擔的附带责任。”华海药业坦承。
FDA这次不按常理出牌,引来行业众多猜测。早在7月EMA发布召回公告后,华海药业便称已与FDA展开沟通。9月20日,美国FDA对外发布了483报告,涉及华海药业11个问题,却没有明确表示会否下达警告信。
但在9月28日,FDA更新了缬沙坦召回进展,直接跳过警告信环节,宣布将华海药业置于进口警戒状态,停止华海药业所有原料药以及使用华海原料药所生产的制剂产品的进口。同日,EMA发布了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不合规的报告。有报道认为,美国FDA的做法存在非常规操作,华海药业恐怕是新一批中美贸易战牺牲品的代表。
在10月10日,FDA突然松了口风,表示该禁令只针对的是,华海药业川南厂区。这意味着,华海药业其他厂区的进口不受影响。根据华海药业的跟进公告显示,受影响部分销售总额仅占公司2017年度总销售额的11%左右,2018年1月至8月,受影响部分销售额占相应月份总销售额约13%,涉及约4.3亿元人民币;国内业务不受本次FDA出口禁令及欧盟“不符合”报告的影响。
除业绩受损外,华海药业也面临着海外诉讼风险。据其公告显示,共有5起诉讼,被告为华海及下属3家美国子公司,涉及金额不低于2000万美元。
华海药业作为国内优秀出口医药企业,难道FDA真要杀鸡儆猴?即使华海药业此次能顺利渡过难关,对其他有出海业务和计划的国内医药企业来说,恐怕也是心有戚戚焉。
其实,自“缬沙坦事件”以来,关于华海药业的最大利好消息就是在10月12日,其收到临海市政府下拨合计3亿元人民币的补助,预计将会影响公司当期损益2.4亿元至2.8亿元人民币。参考华海药业往年净利润数据,均在5~6亿元人民币浮动,这笔补助可谓雪中送炭。
但梳理数据,《投资者报》研究员发现,华海药业的资本负债率连年上升。2018半年报中,公司资产负债率达47%,比去年同期高了近10%;短期借款比去年同期增加约8亿元人民币,长期借款也比去年同期增加近4亿元人民币。而在外币货币性项目中,短期借款中美元一项数目近2亿元,折合为13亿元人民币,公司亦无说明是否为对美国子公司投资。根据往年数据显示,2016年华海药业美国子公司亏损约1.57亿元人民币,2017年中报披露其亏损约0.65亿元人民币。在华海药业海外业务快要扭亏为盈之际,“黑天鹅”忽然而至。华海药业想要重新振作,需要付出比预期更多的金钱和努力。
“缬沙坦事件”是指今年7月,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发布公告称,华海药业生产的缬沙坦原料药被检测出一种名为N-二甲基亚硝胺(NDMA)的致癌物杂质,EMA决定对该原料药展开评估调查。
随后,华海药业立即发布公告解释称,该杂质系缬沙坦生产工艺产生的固有杂质,含量极微,且就业内采用的相同生产工艺而言,具有共性。根据相关科学文献中基于动物实验的数据显示,该杂质含有基因毒性。
此次事件会对华海药业2018年全年业绩造成什么影响?华海药业又会采取什么应对方案?针对此类问题,《投资者报》研究员向华海药业发送问询提纲,截至发稿,未能收到相应回复。
缬沙坦利好变利空
据报道称,华海药业是国内制药行业第一家制剂通过美国FDA认证的药企。在2017年中国药企获FDA批准的38个新药申请中,华海药业通过旗下的美国子公司普林斯通就占据了10个。其生产的缬沙坦主要用于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主要销往北美、欧洲、印度、俄罗斯和南美等市场。数据显示,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2017年销售金额超3亿元,缬沙坦制剂销售额为2043万美元;2018年上半年,其缬沙坦制剂预计销售收入约为1100万美元,按此数据计算,缬沙坦原料药去年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为6.5%。
今年6月,华海药业发布公告称,其生产的缬沙坦片获得国家药监局的《药品注册批件》,这既标志着药监局对于华海制剂出口回国转报的认可,也说明华海转报路径走通。可是“黑天鹅”令局势急转直下。7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出通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进行疾病诊疗时,不得使用涉及召回的含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药品,可以使用其他不涉及召回的含缬沙坦原料药药品或者选择其他药物治疗。这样一来,华海药业短期内恐怕无法实现替代进口原研药的目标。
下游制剂生产企业也受到波及,据国家药监局通报,国内涉及使用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的共有6家制剂生产企业。除湖南千金湘江药业的缬沙坦胶囊尚未出厂外,其他5家企业的上市产品中NDMA超出限值,包括重庆康刻尔、海南皇隆制药、哈尔滨三联药业、江苏万高药业、山东益健药业。目前这5家制剂企业均已停止使用华海药业的缬沙坦原料药,并按规定召回相关药品。“从直接的角度,公司可能面临客户退换货的损失,以及制剂厂商因召回所要承擔的附带责任。”华海药业坦承。
新贸易战的牺牲品?
FDA这次不按常理出牌,引来行业众多猜测。早在7月EMA发布召回公告后,华海药业便称已与FDA展开沟通。9月20日,美国FDA对外发布了483报告,涉及华海药业11个问题,却没有明确表示会否下达警告信。
但在9月28日,FDA更新了缬沙坦召回进展,直接跳过警告信环节,宣布将华海药业置于进口警戒状态,停止华海药业所有原料药以及使用华海原料药所生产的制剂产品的进口。同日,EMA发布了华海药业缬沙坦原料药不合规的报告。有报道认为,美国FDA的做法存在非常规操作,华海药业恐怕是新一批中美贸易战牺牲品的代表。
在10月10日,FDA突然松了口风,表示该禁令只针对的是,华海药业川南厂区。这意味着,华海药业其他厂区的进口不受影响。根据华海药业的跟进公告显示,受影响部分销售总额仅占公司2017年度总销售额的11%左右,2018年1月至8月,受影响部分销售额占相应月份总销售额约13%,涉及约4.3亿元人民币;国内业务不受本次FDA出口禁令及欧盟“不符合”报告的影响。
除业绩受损外,华海药业也面临着海外诉讼风险。据其公告显示,共有5起诉讼,被告为华海及下属3家美国子公司,涉及金额不低于2000万美元。
华海药业作为国内优秀出口医药企业,难道FDA真要杀鸡儆猴?即使华海药业此次能顺利渡过难关,对其他有出海业务和计划的国内医药企业来说,恐怕也是心有戚戚焉。
政府出手难掩尴尬
其实,自“缬沙坦事件”以来,关于华海药业的最大利好消息就是在10月12日,其收到临海市政府下拨合计3亿元人民币的补助,预计将会影响公司当期损益2.4亿元至2.8亿元人民币。参考华海药业往年净利润数据,均在5~6亿元人民币浮动,这笔补助可谓雪中送炭。
但梳理数据,《投资者报》研究员发现,华海药业的资本负债率连年上升。2018半年报中,公司资产负债率达47%,比去年同期高了近10%;短期借款比去年同期增加约8亿元人民币,长期借款也比去年同期增加近4亿元人民币。而在外币货币性项目中,短期借款中美元一项数目近2亿元,折合为13亿元人民币,公司亦无说明是否为对美国子公司投资。根据往年数据显示,2016年华海药业美国子公司亏损约1.57亿元人民币,2017年中报披露其亏损约0.65亿元人民币。在华海药业海外业务快要扭亏为盈之际,“黑天鹅”忽然而至。华海药业想要重新振作,需要付出比预期更多的金钱和努力。